新六代机试飞成功,外网“殖人”集体泼冷水污蔑:技术根本达不到六代机标准,和美国差得远,纯属飞豹升级版大号歼轰机,要不就是抄袭美军技术。歼20总师:就是六代机。
01.歼36不是六代机,是飞豹升级版?
可以说,这次中国史无前例试飞了两架六代机,代表了中国航空工业在先进战机技术的遥遥领先,而且是首次在美国之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试飞六代机的国家,打破美军事技术长期垄断神话。
而这次成飞试飞的六代机则引起了更多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其前卫和科幻的外形设计,颠覆了传统战斗机的设计观念,给人一种未来战斗机的感觉。
360011
有分析认为此次试飞的成飞六代机实际上就是下一代战斗机“歼36”,之所以称其为歼36战斗机,是因为这架战机试飞时其机身的编号为“36011”。
而根据我国此前的两款隐形机,歼20和歼35的战机原型机测试编号“2001”、“350001”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其战机最终的命名和原型机测试编号的前两位有关,因此这次成飞的六代机被称为“歼36战斗机”可以说是有理有据了。
歼20原型机 2001
此次歼36近期成功进行技术验证机首飞之后,引发了极大关注。
然而,却有一部分“殖人”(是指那些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对西方发达国家过度崇拜、谄媚,甚至以西方的标准和价值观来评判一切,同时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持有贬低、否定态度的人)宣称:歼-36并不是什么六代机,只不过是类似“飞豹”的歼击轰炸机升级版而已,而这架战机的技术和美国六代机有“巨大差距”。
更有甚者还声称歼36是“抄袭”美国六代机的产物。可见,我国六代机的试飞让这些人有多么“破防”。
不过还需要提及的一点是,把歼36单纯当作我国歼轰7后继版本的歼击轰炸机的观点,除了殖人外,持有此类观点的网友在网络上不是少数,那么今天就需要正本清源说明一下,为什么歼36是一架货真价实的六代机,而不是什么所谓的歼轰机,而且未来解放军也不会再发展新一代的歼轰机。
02.别被误导,总师:就是六代机
判断某款先进战机是否六代机,最科学的依据就是专业论述。歼-20总设计师杨伟院士曾在其论文《关于未来战斗机发展的若干讨论》中,系统分析了第六代战斗机可能具备的关键特征,更高的隐身性能、更先进的感知、态势融合能力、有人/无人协同作战能力、超音速巡航/超机动)、信息化、智能化、体系化作战。
而而据各路信息汇总,歼-36在布局、飞控、作战理念等方面,都做到了与杨伟院士在论文里所勾勒的“未来战斗机画像”近乎完美地吻合。
无论是从隐身外形、可选超声速巡航的动力性能,还是与无人僚机协同打击的体系化布局,都可见歼36正是基于六代机理念进行研发新锐战机。
而且还需要提及的是,歼36的“东家”成飞,从未设计过什么歼轰机或者是轰炸机,主打设计的就是战斗机,包括歼10、枭龙、歼20。轰炸机和歼轰机是西飞主导设计、研制的,可见两家单位的研制方向完全不同。成飞突然“跳”到轰炸机或歼轰机,跟成飞以往的发展脉络不符。
不少人因为歼36战机的体积比歼20更大就将其视为隐形歼轰机,实在是太过武断。要知道现代空战已经普遍走向多用途、高航程、高挂载能力的方向。为了满足远程作战和多武器挂载的需求,新一代战斗机必然会在尺寸上有所增大。
如果只因“机体大”就把歼36视为“歼轰机”,这是典型的“刻舟求剑”,歼20还比歼35大呢,为什么不说歼20“歼轰机”?这是完全忽略了在六代机上远航程、大武器舱、多用途作战上的需求。
以往歼轰机的出现,是出于解放军对战场特定需求的补充。如今多用途战机在对地、对海、对空等方面都能胜任,对传统歼轰机需求已大幅降低。
六代机天生就要执行多类型作战任务,包括制空、制海、对地打击、电子压制、无人机控制等。如果把这样的多用途优势生硬地套用为“歼轰”,就是完全不切实际。
举个例子,比如说某人有一把“螺丝刀”,它是专门用来拧螺丝的。后来发现要敲钉子时,螺丝刀不行,要扳紧螺母也不行。于是去买了把锤子,又发现还差扳手……很快家里就堆满了各种工具。
03.现在解放军还需要新一代的歼轰机吗?
过去的军用飞机就有点像这样:歼击机(战斗机)主要对付空中目标,轰炸机专门扔炸弹轰炸,歼击轰炸机(也就是“战斗轰炸机”)想两头兼顾,但其设计初衷更多是做快速突击,用高速、低空的方式去打地面或海面目标,同时保留一些空战能力。
问题在于,这种“歼轰机”看似多功能,实际上还是偏向于对地、对海攻击,称不上真正的“全能”。比如我国研制的歼轰-7“飞豹”,就是为了弥补当年防区作战的短板而设计,重点在于对舰、对地攻击。它要比纯轰炸机更灵活,但空战能力极差,还打不了中距弹,面对敌方专业的战斗机根本无法应对。
为什么过去要发展这种“歼轰机”?因为那个年代的解放军作战需求跟现在不一样。歼轰机可以一边执行一定程度的空战(近距),一边执行对地攻击,类似一把“螺丝刀+锤子”的组合工具,虽不够完美,但至少能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把多件事办了。
可是今天的情况就像某人突然弄到了一把“瑞士军刀”(六代机),或者干脆一整套多功能工具包。就会发现,能拧螺丝、能切东西、能剪线,还能开罐头、拆盒子,一把工具就能搞定绝大部分需求。
对战机来说,这就相当于多用途战斗机。拿美国举例:美空军搞F-15、F-16 时,一开始分“制空型”“对地攻击型”,后来发展到 F-15E、F-16C/D 等等,干脆就做成“又能空战又能对地打击”的多用途战机,再往后,更是将制空、对地、对海甚至电子战等功能捆成一体。
解放军的歼-16也在朝这个方向走,既能空战,又能对地、对海,还能执行电子干扰,还能与无人机协同。以前那种“只负责对地/对舰突击,空战能力只能凑合”的歼轰机,就显得有点“吃力不讨好”了。
那歼-36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大家说它是六代机,或者至少是代表了“下一代”多用途战斗机的思路,而不是“飞豹”那样的歼轰机?
简单说,歼-36 像一把“进阶版瑞士军刀”。其最突出的是“隐身”和“智能化”,一方面其在机身设计上大量运用先进隐身技术,就像穿着一件“全频段防探测外衣”,隐身性能超过有史以来的任何战机,包括现在现役的全部五代机,其穿透式打击能力无人能敌。
另一方面,六代机相较于4、5代战机,有更先进的飞控系统和信息化、AI作战能力,还能指挥无人机编队,必要时可充当“空战指挥中心”。
换句话说,歼36的定位不只是“去扔炸弹或发射反舰导弹”,更强调如何在高威胁环境中生存、探测、指挥、打击、电子战、无人协同、超远程空空对抗等一系列任务。
有人会问:“那是不是机体更大,就变成歼轰机了?”这其实是个误会。这是纯粹的刻板印象,可以说战机的发展趋势就是越来越大,比如从德国的福克Dr-1三翼战斗机到BF109战斗机再到台风战斗机,都是这个趋势。其实机体做大往往是为了多挂弹、多带油,或者装更多电子设备。
这些需求在六代机时代非常正常,要隐身,就得把武器都装在内置弹舱里。要飞得远,还要加大燃油容量,要做数据融合或指挥无人机,就需要更强的计算能力、更大的机载电子系统空间。这样一来,机身自然就大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就退回到“歼轰机”那条老路。
那么,为何解放军今后不会再发展传统的专职歼轰机?第一,因为多用途战机已经能胜任歼轰机的主要角色。
拿歼-16、歼-10C这类机型来说,对地、对舰攻击本来就有不错的能力,而且空中作战能力就是战斗机本职工作,就是比“歼轰机”强。第二,无人机的普及,也让“危险任务让无人机顶上”变成新常态。
如果我们更进一步,看看歼-20总师杨伟院士在论文中对“未来战斗机”的描述,就能发现他非常强调几件事:隐身、智能化、超机动或者超音速巡航,以及有人-无人协同。
这几条相加就差不多给六代机定了基调,这玩意儿不是传统意义上“我只负责轰炸或低空突击就好”的机型,而是要在高对抗环境中实现多面作战,包括侦察、制空、电子对抗、网络打击、远程打击等等。歼36就注定不会仅仅是一架“飞豹升级”版本。
“飞豹”当年也很先进,但其毕竟出身于那个时代。好比过去你买的“螺丝刀+锤子”的二合一工具包,在当时已经很不错,可今天你家多是各种新家具、智能家居,一把多功能瑞士军刀+电动工具+全家无线联动系统,才是你新的最优解。歼36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
所以,当有人声称“歼-36 不就是个大号歼轰机吗”,就像说买了一整套最先进的电动工具,却还不如老式改良过的小榔头和螺丝刀,怎么听着怎么别扭,这是对现今航空工业和作战理念不了解的说法。
对于解放军而言,花了大力气去研发下一代战机,肯定要围绕未来几十年的战争形式和需求,而不是退回到几十年前的单点需求。
总而言之,在全球空战步入“无人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曾经的歼轰机是历史特殊阶段的产物,对当时的中国的国防建设确实立下大功,但随着工业技术和作战概念升级,它的使命也完成了(现在歼轰7已经开始逐步退役了)。
歼36展现的是“更全面、更隐身、更智能”的未来战机,和“飞豹”这样的歼击轰炸机有着根本区别。我们也可以预见,今后解放军不会再单独研制传统歼轰机,因为一款先进的多用途六代机就足以“干掉”过去歼轰机所扮演的全部角色,还能额外担当指挥、协同等更多任务。这才是歼36 的真正价值所在,根本不是什么歼轰机,更不是“飞豹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