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万亿,最大奶茶IPO来了

开开案例 2025-03-04 05:46:17

蜜雪冰城上市,最大奶茶IPO来了!

今天(3月3日),蜜雪冰城正式在港交所上市交易,港股市场被一杯5元的柠檬水彻底引爆。

富途证券数据显示,截至认购结束,蜜雪冰城融资申购倍数达到5324倍,认购金额达到1.84万亿港元,刷新港股历史纪录,超越快手的1.26万亿港元,成为新一代“冻资王”。

火爆认购点燃了蜜雪冰城的人气,2月28日蜜雪冰城在香港各家券商的暗盘暴涨。与202.5港元的发行价相比,富途单家的收盘数据显示,蜜雪集团报收250港元,涨幅23.46%。

这场现象级IPO背后,是资本对“下沉市场王者”的狂热追逐,也是新茶饮行业“低价神话”的极致演绎。

但光环之下,争议与隐忧并存,蜜雪冰城能否打破“上市即破发”的行业魔咒?

“冻资王”诞生

1.84万亿港元,这笔天量资金涌入蜜雪冰城的认购账户,与其说是对一杯奶茶的信仰,不如说是对“中国式下沉经济”的押注。

蜜雪冰城的崛起,本质上是一场“反消费升级”的胜利。当奈雪的茶用20多元一杯的芝士草莓对标中产,蜜雪冰城用5元的柠檬水俘获了县城青年的胃和钱包。

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蜜雪冰城全球门店数已达46479家,覆盖中国31个省份、4900个乡镇,以及东南亚、日韩等11个国家。2024年,其终端零售额达583亿元,门店网络实现出杯量约90亿杯,相当于每天卖出近2500万杯饮品。

更惊人的是,这家以加盟模式驱动的企业,毛利率连续三年稳定在30%左右,净利润率在15%左右,远超奈雪的茶等直营品牌。

资本市场的热捧,本质是对蜜雪冰城“极致性价比+超强供应链”模式的认可。

通过自建五大生产基地、覆盖全球38国的采购网络,蜜雪冰城将一杯柠檬水的成本压缩到极致——其采购的奶粉、柠檬价格分别低于行业平均10%和20%。

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扩张逻辑,让它在低线城市和东南亚市场几乎无孔不入。

雪王上市,隐忧浮现

尽管如此,蜜雪冰城的上市之路并非坦途。

早在2022年,其首次冲击A股失败;2024年初转战港股,又因招股书失效铩羽而归。直到2025年1月,第三次递表后终获证监会备案,并于2月14日通过聆讯。

对于新茶饮们而言,“上市”容易“守市”难。

茶百道、古茗上市首日均破发,奈雪的茶市值最高缩水90%,蜜雪冰城试图以“万店规模+盈利神话”打破魔咒。

资本市场的掌声越热烈,越需警惕暗流涌动,蜜雪冰城上市背后早已暗藏三大隐忧。

其一,加盟模式的“双刃剑”。

蜜雪冰城的加盟模式作为其快速扩张的核心驱动力,既成就了其全球门店超4.5万家的行业龙头地位,也暗藏着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该模式通过轻资产运营实现规模裂变,99%的门店采用加盟制,总部通过供应链输出(2024年前三季度食材、设备销售占营收97.6%)构建稳定盈利闭环,2023年终端零售额达478亿元,市场份额居中国第一。

然而,这种 “以量取胜” 的策略正面临多重挑战:

一方面,加盟商需承担门店装修、租金等全部成本,单店盈利空间受市场竞争加剧挤压。另一方面,管理半径的急剧扩张导致品控风险上升,消费者投诉平台出现异物混入、服务滞后等问题,暴露出标准化管控的漏洞。

这种模式既依托规模效应实现了下沉市场的深度渗透,又因过度依赖加盟导致发展质量与速度失衡,成为其在资本市场的隐忧。

其二,成本与创新的困境。

蜜雪冰城作为新茶饮行业的低价标杆,近年来正面临成本与创新的双重挑战。

一方面,蜜雪冰城的成本优势建立在规模效应上,但原材料价格波动(如糖、奶、水果)可能侵蚀利润;另一方面,产品创新滞后导致市场吸引力下降。

早在去年,就有媒体报道2024年开年到3月20日,蜜雪冰城的饮品新品合计仅3款,相当于月均上新1.5款,远低于行业单个品牌月均上新3~4款的平均值。

相较新品,消费者对其经典单品冰鲜柠檬水、冰淇淋甜筒以及珍珠奶茶等依旧更为热衷。面对消费者口味变迁,能否持续吸引年轻人存疑。

其三,资本市场的“耐心考验”。

尽管IPO认购火爆,但港股对新消费品牌向来苛刻。

蜜雪冰城募资用途中66%用于供应链扩张,而非品牌升级或数字化。在“量”与“质”的平衡中,蜜雪冰城似乎选择了前者,但这能否支撑长期估值?对于资本市场的耐心是场巨大考验。

第二增长曲线何在?

蜜雪冰城的上市再次引燃了新茶饮的关注度,但市场对它的期待,早已超越一家茶饮公司——它被视作中国消费下沉与供应链能力的样本。

凭借龙头溢价和打新热情,据机构预测,短期内股价比较乐观。尤其是其供应链深化(如海南基地投产)和雪王IP破圈(动画、电影计划),可能成为催化剂。

但上市之后,长期看形势依旧严峻。当县城市场饱和后,蜜雪的第二增长曲线何在?

中国现制茶饮门店总数已超50万家,蜜雪冰城在低线城市的渗透率接近天花板,未来增长需依赖海外市场。但海外市场拓展中,文化差异和供应链复制仍是障碍,若海外扩张未能兑现,高估值将成空中楼阁。

蜜雪冰城的上市,是中国消费市场“普惠模式”的胜利,也是资本对规模化复制的乐观期待。它的成功印证了“下沉市场”的潜力,但过度依赖加盟和成本控制,可能让其在品质与创新的竞争中逐渐失速。

当“万店规模”的光环褪去,蜜雪冰城需要回答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是继续做“奶茶界的拼多多”,还是成为一家真正具备品牌溢价和全球影响力的企业?

蜜雪冰城的成功,是时间的沉淀,但资本给的耐心,可能比茶饮的保质期更短。

0 阅读:6

开开案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