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打盹的下午茶
“老公把娃的作业撕了,我想把他给撕了。”
好友何敏恼火得要炸裂。
她女儿上三年级,
刚刚学写硬笔,字写得一般。
何敏认为,孩子才接触硬笔,
需要时间适应。
她老公却觉得,
每个字都要写得一丝不苟,才像样。
就在昨晚,
老公检查女儿的作业,
说有几个生字不够工整,要女儿重写。
女儿重写了,
老公还是不满意,
又要娃改第二次。
女儿不乐意,
扭捏起来。
老公认为女儿太敷衍,
竟把她写好的几页作业全撕了:
“下次还这样,我整本儿撕!”
女儿给吓坏了,不停地抽泣。
何敏知道后,跟老公吵起来:
“差不多就得了,动不动就撕作业,伤害小孩子心灵!”
老公嗤之以鼻:
“得过且过的,有啥出息?别惯坏孩子!”
两人越吵越凶,差点没打起来。
打从女儿上小学,
何敏和老公就不时起争执。
教育孩子,
她主张“静待花开”,
老公却崇尚“以严为本”。
女儿夹在中间,
被他俩左拉右扯,不知所措。
时间长了,
何敏和老公的感情也受到影响,
让她很郁闷。
很多爸爸妈妈都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产生分歧,
没有去积极面对、用心沟通,
两个人也很容易把家变成一个“辩论会”,
甚至是“战场”,
不但伤了感情,
更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双方“角力”,教育“无力”
邻居家的小珊妈,曾跟我吐槽:
这几年,在教育孩子时,
她跟老公总是不在一个“频道”上。
她要求儿子做题时要专心致志,
不能吃东西、喝水。
可是,
老公却冷不丁就给儿子拿了盒酸奶,说:
“孩子解题累了,吃点东西换换脑子,效果更好。”
儿子写作业时,
她在旁边“盯”着“瞄”着,
孩子写错一个,她立马指出来。
老公说:
别盯了,会让孩子有压力、有依赖性。
她反驳:
“儿子才二年级,自控力有限,不盯孩子,
他能拖拉到深夜,都做不完!”
老公说:
“那你就慢慢盯吧,直到他考大学、考研!”
把她气得够呛。
他俩一“紧”一“松”,
让儿子很惶恐、纠结:
爸爸声音很大?听爸爸的吧。
妈妈气势强点?那便顺从妈妈好了。
心理学上有个“手表定律”:
是指拥有两块以上的手表,
并不能更准确地判断时间,
反而会制造混乱,
让人失去对时间的判断。
在教育孩子时,
父母观点不一、互相质疑,
就像是两只时间不一样的手表,
都在说自己的时间是正确的。
那么,
孩子该看哪只“表”?
以哪个标准做事?
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
还会让孩子学会“钻空子”,
靠拢对自己“有利”的那一方,
还会变成一个“两面派”:
谁护着他,他就听从谁说的话,
不管对错,也难辨对错。
而表哥,正在经历这一“困境”:
他给孩子订了一些行为准则,
比如出门不准穿拖鞋、吃饭时不可吧咂嘴、不要睡懒觉等。
表嫂觉得他定的规矩太死板严苛,限制孩子天性。
于是,她总跟女儿说:
“别听你爸的!”
日子一长,
女儿学“聪明”了,有啥事都找她妈妈。
就连做错事了,表哥要罚她,
她就溜到妈妈那里寻求“庇护”,
变得骄纵、任性多了。
这让表哥很是头疼。
家庭教育专家薛立新曾说:
“一些父母在家庭教育问题上,
爸爸说东,妈妈偏说西,
他们的分歧令孩子无所适从。
长此以往,容易使孩子不明是非,产生双重人格。”
孩子还小,
没形成良好的自控力、判断力,
而父母教育理念在互相“角力”,
只会让他认知混乱、内心分裂、迷茫无比。
不知该听谁的话,
不利于良好品格的培养,
那么,教育效果会大大削弱,难见“效力”。
父母斗气,孩子泄气
还有的父母,
在产生教育分歧时,
难遏情绪、沟通不畅,
持续地争吵、斗气,
则会给孩子带来更多伤害。
此前,辽宁有一对父母,
就因此爆发冲突,还惊动了警察。
原来,
在孩子做作业时,爸爸张先生认为:
孩子不按照要求完成作业,
就该挨揍,好让他长长记性。
妈妈却认为,
怎能如此对待粗暴地孩子?
两人当着孩子的面,吵得脸红耳赤。
最后竟“啪”“啪”互扇对方嘴巴子。
孩子在一旁哭得一塌糊涂。
最后,妈妈报了警,要求民警保护自己。
其实,在父母的争执中,
最需要被保护,
是那个无助哭泣的孩子。
眼见父母因为自己而动粗“大战”,
该给幼小的他留下多大阴影?
这作业还做得下去、做得好?
有一类爸妈,虽然不吵不闹,
但他们处理分歧的方式,
也令孩子很受伤。
家庭心理治疗师Fran walfish曾说:
“父母不在孩子面前指责或指责对方,这是很重要的。
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互相扶持、相爱,团结一致。”
父母因教育观念“不同步”产生矛盾,
无论是争吵干架,还是冷战怄气,
甚至拿孩子“撒气”,
拉孩子“站队”,
赌气不管孩子等,
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堪承受的精神压力。
他会紧张焦虑、自责内疚,严重缺乏安全感。
求同存异,携手合力
曾有一项调查:
“你会因为教育观点不同,与另一半产生分歧吗?”
结果显示:
80%以上的父母都认为,这已成为困扰夫妻关系的一个“难题”。
大多数夫妻会“直接争吵”,
少数夫妻会“憋气不语”。
只有极少数的夫妻,
会“当面辩论,但会讲究方法”。
可想而知,
如果我们不去及时处理这个“难题”,
那么,孩子的成长便会遇到诸多“难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
“家长肩负着教育儿女的责任。
但不可以随心所欲地,
使用各种方法来管教孩子。
家长之间要团结,
教育孩子的观点要一致。”
面对分歧,
我们要统一“战线”、默契配合,
努力教育好孩子。
● 控制情绪,避免冲突
遇着分歧,
最重要的第一步,
是双方要尽快“勒”住情绪。
切勿在孩子面前争吵。
可以选择躲开孩子、关起门来,
再跟对方平和交流。
不然,定会越吵越“上头”,
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同事小丁和妻子在教孩子时,
曾因此互相挖苦、拆台,
而孩子,就在一边惊恐抹泪。
幸好,夫妻俩很快就意识这一弊端,
两人商量:
一旦意见不合,要尽力收敛情绪,
去洗把脸、喝点水,或暂时走开一下,
先让自个冷静下来,再找个时间,
趁孩子不在场时,讨论一下怎么办。
其后,他们之间的争执逐渐减少了,
也变得比之前平和多了。
● 大方向一致,小细节磨合
父母双方在教育的“总方向”上,
一定要保持“步伐”一致,
但个中的细节,
可以求同存异、彼此磨合。
这一点,好友许琳夫妇就做得很好。
她和丈夫都认同家庭教育的一些大原则,
对孩子有着一致的培养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有很多“灵活”的“操作”:
比如,有分歧时,
他们会探讨出一种两人都能接受的教娃方法。
如果这个方法被证实是有效的,会继续以此来教导孩子。
否则,会立即调整、改变。
又比如,许琳文科较好,就由她来辅导孩子的语文科目,
她老公在理工科方面有优势,便负责去教孩子学习数学。
而二人意见相左时,有时还会问问孩子的意见,
其后,会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定出一套最有利的、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案。
● 多学习多提升,少抬杠少拆台
朋友雯子夫妇因教育理念不一致,总会“抬杠”吵架。
那段时间,孩子变得敏感孤僻、沉默寡言,成绩下降不少。
在朋友的劝解下,
雯子和丈夫都有意识地去接触,
了解相关亲子教育、儿童心理学等知识。
慢慢地,他俩转变了观念、有了新的认知,
分歧就越来越少了。
与其争吵半天,
不如平时花点时间,
多留意一些专业性的家庭教育、儿童教育,
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资讯。
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能渐渐减少矛盾、达成共识。
正如教育专家尹建莉说:
“夫妻必须要尽量完善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在教育上形成良好的共识。”
愿每对父母,都能缔结成一对志同道合的“盟友”,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同心协力、携手合作,
为孩子打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给孩子一个明朗美好的明天。
—— End ——
作者:打盹的下午茶,爱茶爱花更爱娃,怀揣温暖希冀,书写五味生活。本文图片及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