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0年正月,浙江台州湾的海风裹着咸腥味,卷过东吴水寨的旌旗。一支万人舰队正收起最后一道缆绳,卫温将军站在楼船甲板上,望着雾气弥漫的东南海面。他们接到的旨意是寻找传说中的“亶洲”,可谁也没想到,这场被后世称为“中国首次经略台湾”的远征,竟始于帝王对长生药的执念,终于一场吞噬数千人的瘟疫,更意外改写了台湾与大陆的千年羁绊。
图片未经允许,请勿使用转载
一、三国“抢人大战”:孙权的焦虑与野心
孙权称帝的那年秋天,建业城的宫墙外飘着细雨。这位江东霸主刚在武昌祭天完毕,转身就收到户部的奏报:东吴在籍人口不足三百万,不及曹魏半数。更棘手的是,山越部落屡屡叛乱,前线与曹魏拉锯的将士已三年未换防。
史书记载他“掷简于地,长叹三声”——称帝的喜悦,被冰冷的现实泼了冷水。
缺人,成了悬在东吴头顶的利剑。长江以北是曹魏铁骑,向西是蜀汉栈道,孙权能做的,唯有向南。
他早年间剿灭黄祖时,曾将江夏数万百姓强行迁往江东,又在会稽郡对山越部落发起“抓壮丁式”清剿。
但这些手段终究有限,直到他在《禹贡》中读到一段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东海之外,竟有一处草木繁茂、盛产织物的“夷洲”。更让他心跳加速的是同书中提到的“亶洲”。
方士们言之凿凿,说这地方就是徐福东渡后的落脚处,住着数万秦人后裔。若能拿下这两座海外岛屿,既能填补东吴的人口窟窿,又能开辟海上疆域,甚至可能找到秦始皇都未能求得的长生药。
图片未经允许,请勿使用转载
二、东吴的“黑科技”:万人舰队如何跨海?
长江入海口,数百工匠正在船坞里挥汗如雨。他们打造的“大舶”长达二十余丈(约50米),船舱分五层,可载六百士兵与三年粮草。孙权亲自将这种楼船命名为“盖海”——站在顶层眺望,真有遮天盖海之势。
东吴的航海技术堪称三国翘楚。他们在船底铺设竹制防摇层,船舵用铁链与绞盘联动,甚至发明了“碇石”作为早期船锚。卫温的舰队里,还带着二十名“司南匠”——他们用磁石磨制的勺子,在青铜盘上指引方向。
这支本是为寻找亶洲(日本)准备的队伍,却因季风突变,意外撞上了台湾海峡的暗涌。
当舰队在台湾西南海岸搁浅时,卫温发现这里的原住民还在用黑曜石狩猎。高山族战士举着鹿角制成的长矛围住海滩,却在看到吴军铁甲时集体后退三步——他们从未见过如此高大的楼船,更没见过能反射阳光的金属铠甲。
图片未经允许,请勿使用转载
三、长生不老药:帝王私心背后的致命诱惑
建业皇宫的炼丹炉终日青烟缭绕。年过五旬的孙权,鬓角已染霜色。他最近常做同一个梦:徐福捧着玉匣从海上归来,匣中仙药泛着紫光。方士们趁机进言:“亶洲之民皆童颜鹤发,必是仙药之功。”
这个秘密,连陆逊都不知道。当卫温舰队出发时,朝臣们都以为这是次普通的人口掠夺。
只有孙权在密诏里加了句:“若得亶洲异人,速以槛车送建业。”他甚至给卫温塞了个特殊“顾问”——方士郑隐,此人腰间的锦囊里装着秦始皇寻仙药的路线图。
等他们终于看到陆地时,郑隐却大失所望:这里没有白须飘飘的仙人,只有皮肤黝黑的猎头族。卫温在给孙权的密报里写道:“夷洲土人穴居,以人骨饰屋,其俗甚陋。”
图片未经允许,请勿使用转载
四、台湾一年:技术传播与瘟疫地狱
卫温选择在台南平原扎营。吴军砍伐巨竹搭建营寨,用铁器与土著交换鹿皮。
高山族长老第一次见到陶轮时,盯着旋转的泥坯看了整整一个时辰。随军工匠还教会他们用牛耕田——台湾最早的铁犁痕迹,正出土于这个时期的遗址。
但文明的馈赠总伴随着代价。台湾湿热的气候让疫情迅速蔓延,士兵们接连高烧溃烂。随军医官翻开《黄帝内经》,却找不到“瘴气”的破解之法。
卫温在病榻上挣扎着写奏章:“士卒亡者十之七八,今携夷洲数千人返,或可补江东之缺。”他不知道,这份奏章到达建业时,孙权正因为丹炉爆炸烧了半间宫殿而暴怒。
图片未经允许,请勿使用转载
五、为何东吴未能经营台湾?
当幸存的舰队返回江东时,码头上没有凯旋的号角。孙权看着船上瘦骨嶙峋的土著,又看了眼空荡荡的仙药匣子,突然拔剑砍断了案几一角。三个月后,卫温与诸葛直被押赴刑场,罪名是“违诏无功”。
这场远征的失败,暗藏着三重死局:热带病击碎了军事占领的可能;台湾原住民不足预期人口的三成;更要命的是,陆逊为首的江东士族坚决反对“劳师远征夷洲”。但讽刺的是,正是这场“失败”,让台湾第一次被中原王朝系统记录——随军文官沈莹写下的《临海水土志》,成了后世经略台湾的百科全书。
图片未经允许,请勿使用转载
结语:血火交织的文明印记
站在基隆港的灯塔下远眺,或许还能想象1800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相遇:铁甲与兽皮碰撞出文明的火星,天花病毒随着海风飘散,吴军的陶罐与土著的黑曜石匕首共同埋入地层。
孙权至死都没等到长生药,但他无意间播下的种子,却在千年后长成参天巨树。当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幕僚献上的第一份战略图,赫然标注着卫温当年登陆的港湾;清朝设立台湾府时,沈莹的书卷仍摆在康熙案头。
历史总是如此吊诡——那些被帝王私欲驱动的冒险,那些湮没在瘟疫与冤狱中的生命,最终以另一种方式,将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命运紧紧系在了一起。就像卫温舰队沉没的青铜罗盘,虽然锈迹斑斑,却始终指向北方。
参考资料:沈莹《临海水土志》、《三国志·吴主传》、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考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