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是福建省省会,简称榕,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东濒东海,与台湾地区隔海相望,北、西、南三面与宁德市、南平市、三明市、泉州市、莆田市接壤。从公元前202年建城以来,福州五度为都:可谓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城。
福州也称榕城、三山、左海与闽都,目前下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5个区,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6个县,福清、长乐2个市和琅岐经济区,全市总面积约为12万平方千米,市区总面积约为1786平方千米。该地区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层层跌落,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自然形成了一处位于天然屏障中的巨大盆地。
由于地处欧亚大陆东南边缘,濒临太平洋,再加上本身即为典型的盆地地形,福州一带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夏长冬短四季常青,是全国有名的宜居城市。同时,这里还是一片资源丰富的风水宝地。
从海洋资源来看,福州的海域总面积为11.09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1137千米,占福建省海岸线总长的1/3。沿海的天然良港有100多个,福清湾、罗源湾、兴化湾属于全国少有的深水港湾。东部沿海的海坛岛是全省第一大岛、全国第五大岛,岛上的三十六脚湖是全省第一大天然淡水湖,其他较大的岛屿还有江阴岛、琅岐岛、粗芦岛、川石岛、大练岛等。这一带的淡水养殖鱼类有120种,海洋鱼类有500多种,陆生动物属保护和禁猎的有20多种。
从地热资源来看,福州市市区地热总储量达9800立方米,是中国三大温泉区之一。从森林资源来看,福州市林地面积为7792平方千米,森林面积为947万亩,林木总蓄积量为16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8%,绿化程度高达88.6%。从矿产资源来看,这里的田黄石、叶蜡石、花岗岩、硅砂等非金属矿在全省乃至全国也都占有一定地位。
福州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活动的遗迹。在夏、商、周代,它与中原的关系渐渐密切起来。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瓦解,部分王族奔逃入闽,与当地的闽族融合成为闽越族。
秦始皇统一六国,废了闽越王,在福建一带设立闽中郡,任命无诸为郡王。秦末时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无诸率领闽越人先是反秦,而后加入刘邦大军攻打项羽。待到大汉初立,无诸被封为闽越国的闽越王,他将福州首次定为国都,时称“冶城”。
两晋南北朝时,冶城又经过屡次更名,待到大唐盛世,始有“福州”一名。唐末年间,河南人王审知与兄弟王潮占领福建全境,创立了闽国,福州第二次被定为国都。王审知在子城外部环建大城重设城门,故而福州时称“罗城”,三坊七巷亦在那时初具轮廓。因全城略呈圆形,屏山、于山、乌山均被圈入城中,所以该地又被称作“三山”。
南宋末年,中原陷入一片战乱,远在闽南的福州被视为“武陵桃源”,逃难者避乱而来,益王赵昰在此登基,并提升福州为福安府,作为临时都城。明朝年间,福州一带鼓励垦荒发展生产,纺织业、商业、航海业渐渐复苏。到了明末,清军入关天下动荡,唐王朱聿键于福州登基,也将此地作为临时都城,他将福安府改称天兴府,又称“福京”。
清末鸦片战争以后,福州被辟为五处通商口岸之一,成为商贾云集之地。民国年间,福州再次成为焦点:1932年,蒋介石调集19路军前往福建“剿共”,没想到19路军将领却在1933年11月20日联合李济深等人,在福州发动抗日反蒋事件,成立了反蒋政权——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福州遂第五次被定为国都。
新中国成立以后,福州终于结束了动荡局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迅速发展,现在它已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政治、科研中心以及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心,国家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同时还位列全国综合实力五十强城市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宜居城市。

福州西禅寺
福州拥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1986年,它便被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芝兰并秀,年年吸引着无数游人慕名而来。
福州的著名古迹有华林寺大殿、林浦宋帝行宫、郑和史迹陈列馆、中法马江海战遗址、昭忠祠等,以及林则徐、严复、陈宝琛、林觉民、萨镇冰、陈绍宽、冰心、邓拓等名人故居;名岩古碑刻有喝水岩、雷劈岩、乌石山摩崖题刻、雪峰枯木庵树腹碑、天妃灵应之记碑等;名塔有罗星塔、瑞云塔、白塔、乌塔;名刹有西禅寺、涌泉寺、法海寺、雪峰崇圣寺、林阳寺、崇福寺等;陵祠有闽王祠、戚公祠、昭忠祠、李纲墓、林祥谦陵园、文林山革命陵园、林森藏骨塔等。
这里的名山胜水有鼓山、旗山、石竹山,还有闽江口黄金水道,五虎、双龟、金刚腿、海坛岛海滨浴场,鬼斧神工石牌洋,连江青芝百洞山,长乐下沙海滩,闽清白岩,永泰方广岩,闽侯十八重溪,罗源湾天风海涛共碧岩等。
纷繁美妙的景观资源令福州具有浓厚的闽地风情,就像宋代诗人陈轩题诗赞道:“城里三山古越都,楼台相望跨蓬壶;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