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杂谈丨闲话旧社会的花子及花子院

义和江涛 2024-08-02 16:52:43

作者:王官琪

旧社会里有一种特殊的行业,就是靠乞讨为生的乞丐,也叫花子

乞丐形成一种行业自哪朝开始尚且不知,但这是旧社会阶级压迫的产物。旧社会的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压迫剥削越残酷,当乞丐的人就越多。这样就有了专以乞讨为业的乞丐人群。当乞丐的大多是无产无业,无家可归,或没儿没女的鳏寡孤独的穷人;而且其中多是腿瘸脚拐,眼瞎口哑,憨傻痴呆,以及无亲无故的人。这些人受着非人的待遇,过着非人的生活,靠向人乞讨度日,终日不得温饱。他们挣扎在社会的最底层,饥饿、寒冷、疾病、死亡,时时威胁着他们。

旧社会的统治者以假仁假义、小恩小惠的手段来欺骗麻醉这些乞丐,甚至抬出“皇封”旨意来愚弄乞丐,说什么“要饭花子是皇上恩准了的”。清朝还封了乞丐头,戴顶子,但乞丐头的顶子是木质的,是假的,只有顶子虚名,这样经“皇上”一封,要饭就成了天经地义、顺情合理的事了,

社会上有大批无家可归的花子,总得有个去处安顿这些人。旧社会的统治者就划出一块地方,让这些花子住,这就有了花子院。花子院里有些低矮潮湿像鸡笼似的小土屋,这便是花子们的“家”了。这些花子白天沿街乞讨,晚上就睡这些小土屋里。旧社会江湖上称花子这行为“跑腿的”或“吃生意的”。花子有花子头,花子内部称花子头为“内当家的”,对外称“杆上的”或“团头”、“丐头”

旧社会官府规定,凡是想入花子院的花子,必须由花子头向官府申报口粮户口,每月可领一份极少的钱粮,算是官府的恩赐,生活主要还得依靠乞讨。如死了花子,则注销此人的口粮户口。

河北省正定县过去是府治所在,地大人稠,花子很多,花子院也比较大,经常住有100多人,正定花子院从前座落在青塔寺西边,后来迁到杨和楼附近路东(据传此院原是明朝宦官魏忠贤的祠堂)。这是一座宽敝的大院,有200亩大小,早已没有遗留的建筑物了。在院子四周盖有几十间小屋,便是花子的住处。这些小屋是用土坯、烂砖砌墙,树枝破席为顶,四五尺高宽,站不能直腰,躺不能伸腿,有门无窗,阴暗潮湿,无铺无炕,就地铺草,活像是人间地狱。花子中有一家几口合住一屋的,也有一人一屋的。

由于封建思想统治的毒害,花子这行中清规戒律挺多,门户派别严格分立,分四大门、七支八姓等。规定乞讨时各有各的门路:有上街乞讨的,有上门乞讨的,有赶集乞讨的,有上庙会乞讨的,互不干扰,各守各的地盘。就连讨要时的喊叫也有区别,有的喊:“爷爷奶奶,可怜可怜吧!”有的喊:“大叔大婶给点吃的吧!都有一定规矩。现主要把四大门情况分述如下:

一、“范家门”

据传这一门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叫范丹的留下的。传说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时在一处被困住了,没有饭吃几乎饿毙,范丹借 口粮给孔夫子及其弟子们,救了他们的命。从此,孔夫子及其弟子们就欠下了这笔帐,永远感恩,后来范丹也穷了,论落到乞讨度日的地步,因此留下“范家门”要饭的花子门系。

这一门规定:凡是见到街门上贴有对联的户,不论这家是干什么的,都能讨要。因为凡街门上贴有对联,就说明这户有识字的人,那就是孔夫子的徒弟,就要得口粮,让他们替祖师爷还帐。这一门花子上门讨要时,身背一个长3尺6寸3的布褡子,用来盛放讨化所得之物,喊叫:“大叔大婶子,给点什么吃吧!”对于街门上未贴对联的户,便不上门讨要,认为不是孔夫子徒弟。这门花子也不上街喊叫讨要。

二、“康家门门”

据传,这一门是江南一位姓康的花子留下的。原来这个花子并不姓康,因为有一次清朝康熙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时被一群歹徒寻衅纠缠,这个花子用身上背的皮鞭子打散众歹徒,解了康熙皇帝的围,使当朝天子得以脱身。当时这个花子并不知道他救的是当朝的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为报这个花子解围之恩,就恩赐他姓康,并封了他这根鞭子,用这根鞭子打死人不偿命,打死狗更无妨。

“康家门”的花子讨要时身上总挎着皮鞭子,鞭杆长约2尺多,鞭梢1丈多长。上门叫化,如遇狗咬,就用鞭子抽打。这类花子大多是口哑耳聋手脚稍残的人。

三、“李家门”

“李家门”的花子也叫“趟竿”的。这门的花子大多是失目之人,而且多是女性。她们身上斜挎布兜,手扶竹竿,布兜盛放讨来的东西,竹竿用来探路;沿街高声叫喊:“爷爷奶奶可怜可怜吧!有吃不了的剩饭赏给瞎子一碗半豌吧!”边走边喊,所得无几。这一门的花子,只能沿街叫喊乞讨,不能上门乞讨。据传这一门是宋朝仁宗皇帝的亲生母亲李后娘娘遇难时要饭留下的,身上持的布兜原是李后娘娘盛宋仁宗所赐信物黄龙丝帕用的。

四、“高家门”

这一门据传是后唐时期穷秀才高文举留下的。高文举未做官的时候很穷,只能靠卖文度日,在进京赶考时,没有路费盘缠,只得怀抱竹筒(可能就是说道情用的鼓子),手拿竹饭,沿途乞讨,从此就留下“高家门”的花子门系。这门花子乞讨时都拿一种工具,充当能发出声响的简单乐器,如竹筒、竹板(称为竹柳)、石片等。上门讨要,嘴里说些吉祥如意奉承赞扬的话,以求得施舍。这类花子多数讨要钱钞,很少要饭食。

花子门系除这主要的四大门之外,还有七支八姓等分支,都隶属于四大门下。如范家门下有三节杆、背褡子、挎筐子等分支。背褡子者,如前所述,三节杆者,为手持三根长短不一的细柳杆,绑在一起就是一根长两三丈高杆,这根竿子是用来扒树枝用的。这类花子皆身背一个大筐子,一边叫化,一边见到树上枯枝就用长竿扒下,将枯枝装入大筐,背回当柴烧。这类人多数活动在农村,而且多数是农村花子头。这种花子头叫“坐方”,都有各自的活动范围,平时各守各地,互不扰犯,如超越地界则要拜访当地“坐方”,得到允许后才能在当地活动。

“康家门”下也有一种背筐子的花子,这类人大多数会柳编手艺。他们身背大筐,带着镰刀,到河边、树林削细嫩柳枝,脱去绿皮,用雪白的柳条编成笊篱去卖。他们一边上门叫化,一边兜售笊篱,所得钱财用来贴补己用。这类花子的生活稍强于纯乞讨的花子。这编笊篱也有“阴阳”之分,用81根柳枝编成的笊篱称为“阳”,这是一门留下的;用73 根柳枝编成的称为“阴”,这又是一门留下的。各编各的,不能两头都占。据说“阴”笊篱是八仙之一的何仙姑传授下来的。

“高家门”下又分要“撒拉机”(竹板)、要石秋子(石片)、跑白龙(扇子股)等分支。这类人大都能说会道,头脑灵活,见景生情,随口编出、多是说奉承赞扬、吉祥如意之词。他们多向商店铺户讨要。商店铺户为讨吉利,不等开口即给以施舍。如钱数微薄,则要辅以婉盲言相慰,打发开去、以利经营。叫化者也多通情达理,得到施舍即转向别家。如遇铺户商店刻薄吝啬,不肯施舍时,这类花子则变着法地用污育秽语诅咒,且有令俐口齿,讨要或诅咒时常是即兴发挥,合辙押韵,滔滔不绝,博得众人喝彩。

“李家门”下又分挎兜子支(如前所述)、碰头支(跑在一定地点,用头碰地瞌头):拍叶子支(跪坐地上,赤胸露怀,用手掌或鞋底使劲拍打自己胸脯),开口支(跪在道口或街旁用刀在自己头上拉口子,俗称拉破头)等。他们用不同的自毁自身的方式方法,以求得人们的怜悯,给以施舍。碰头者、拍胸者使额面、脑前的皮肉血湮肿烂,日久天长成为厚茧。拉破头者血流满面,声嘶力竭,令路人心惊肉跳惨不忍睹。而这些乞丐就以此为谋生之道。

乞丐这一行,互相之间或对江湖上很讲义气。如有时遇到独霸一方的地头蛇欺侮外乡商贩、小民百姓,丐头会出面干涉,或调停,或劝解,使外乡人和小民得以保护,不致受侮。如地头蛇不依不饶,恣意闹事,丐头也不示弱。丐头集合全体花子,轻者与其纠缠,甚者则与之拼命。拼命时花子们都做了死的顺序安排:打死对方,按号顶着偿命。被对方打死一个,后边又紧跟着续上一个,乞丐中先死、先排号的,都是拉破头在最前边,到那时义气当先,死不足惜,他们既不怕死,更不怕打官司。因为一打官司,全体乞丐成群结队地都到县衙前候审,哭喊连天,叫骂震地,官方无奈、只好管饭。

打官司时,全体花子在花子头的带领指挥下,齐心合力,不得胜利,不肯离去。在与地头蛇的争斗中被打死的乞丐,其遗属由全体乞丐供养;如被打伤则以此为借口,对对方百般刁难,倒有了养病生活的来源。这样一来,尽管地方上邪恶势力猖獗,但一般的都不去惹花子群,就连单个的乞丐也不敢惹。花子们有头,有组织,无产无业,不怕经济惩罚,无牵无挂,不怕人身坐牢。要罚,一文钱也没有;要打板子,请,平日乞讨还自己打自己呢,要下狱,更没二话,坐牢就得管饭,比整天讨要还保险。所以官府对乞丐也就另眼看待了。

乞丐头需要集合全体乞丐时,就在花子院的大门上挂个筐子。在家在外的乞丐看见挂上了筐子就知道出事了,要集合,随即一个传一个,很快就集合起来,听从丐头的盼咐指使。

花子平时各人讨要的食物和钱财都归个人,到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大节日,因人们都改善生活,乞丐们讨要回来的东西也统统归在一块共同使用。

外地来的小偷扒手到当地作案,需向丐头处(坐方)挂号。挂了号后,若犯了案被拘捕,丐头即出面到官府认罪,退还赃物,把人领回。被偷的如是老百姓或无钱无势的人,就是犯了案,丐头一出面,案情很快就了了。如果失主被偷后,并未获住人赃,而失主又是地面上有影响的人物,失主就会直接找到丐头,说明失时情形,求丐头帮助查找。这样的失主大多为丢失了较为值钱或心爱之物,盼望归还心切,求丐头帮忙,且许以好处。丐头根据失主所述的丢失当时情况,一般都能判断出是哪位“挂号者”做的案。找到做案者,讲好条件,有时归还原主,得以赏赐。如外来做案之人没有挂号,丐头概不负责,由官府或失主自裁。

乞丐讨要时也有规矩。不许偷盗,不许妄说,不许妄听主人言谈,上门者只能在大门口或靠门框,不许过院中影壁等等。如有的违犯了这些规定,丐头就可给以剁手、挖眼、打折腿、活埋等处分,以示惩处。

丐头在旧社会衙门中都算是有一号席位,与官府互有来往,官府也有用丐头帮忙之时。如官府在审理偷盗案件中,案犯拒不招供,刑讯逼死人命,没有人命,没有供词,官府对下结不了案、对上交不了差,只好把丐头暗暗找来,说明原委。丐头根据官府所述情况,出面说死者是他管辖下的乞丐,做案犯罪,是丐头管不严,打死勿论:于是具结画押,认领罪犯尸体,加以掩埋,官府即以此结案上报、了结此案。丐头就是这样解了官府困难、所以丐头在当地街门中除有假功名(清时官级大小的标志是帽子上的顶珠,丐头也有官帽,顶子却是木制的,不是真官。所以说是假功名),纱褂子外,在官府也算是吃得开的人物。另外,遇有“看尸体”、看庙字、守尸棚等活,都找乞丐干。

乞丐内部规定,每年认一次宗亲,到时老乞丐领着新乞丐到集合点向其他乞丐引见,排辈份,认宗亲,他们的行话叫“续捻”。此后丐群各个区域之间,就可互相往来,而且互相照顾,认亲完了要喝酒庆贺一番。结束后,各领各的弟子返归原地,开始乞讨生活。

乞丐中的丐头是论资排辈,一辈续一辈地熬出来的。光辈份大但无组织能力也当不上头;有辈份,有资历,有经验,能管理不负重望的才能熬上乞丐头。清朝规定,乞丐头应穿戴顶带、纱褂,还有迎送官府、见官等仪式。乞丐头就本着这套穿戴打扮去应酬,虽然没有官级,但一个乞丐头在乞丐中是很有威信的。

据传,乞丐供奉的祖师牌位是窦老,这个老叫什么名字,无从考证,只传说此人是汉平帝时的宰相,曾抱着太子逃国,靠乞讨维持生活,以后太子登极后封窦老为天下乞丐头。如果真是这样,汉平帝是公元1年登基的,孺子刘婴于公元6年居摄,推算下来,乞听乞丐有头的历史已近2000年了。

(正定县政协供稿)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