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博物院女院长,一生未婚,跳塔身亡,死前给司机留下纸条

强哥陪你看过去 2024-12-30 03:13:31

民国时期,出现许多传奇人物,包括许多女子,本期说的这位女子出身名门,她的曾祖父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二弟曾国潢,从小就聪明伶俐,秀外慧中,是民国时期有名的名媛。

然而,她却终身未婚,自杀身亡,这里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曾昭燏,1909年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家里人都是妥妥的学霸。大哥曾昭承哈佛硕士,二哥曾昭抡麻省理工科学博士,弟弟曾昭拯著名书法家,妹妹曾昭懿师从“万婴之母”林巧稚。

在这样的环境下,曾昭燏12岁便考入长沙艺芳女校,这是她堂姐曾宝荪创立的女子学堂,因为堂姐是不婚主义,受她的影响,为追求自己的事业,曾昭燏也决定不婚。

毕业后,堂姐想让她留校任教,哥哥曾昭抡却鼓励她走出湖南,去看看世界。于是,曾昭燏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又因为成绩优异转入中文系,不久满腹诗书的她被誉为“当代李清照”。

也就是这个时候,曾昭燏从老师胡小石那里接触到了甲骨文和金文,产生了极大地兴趣。1935年,原本可以拿到毕业证的她,决定自费去伦敦大学读考古。

曾昭燏认为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但几百年的积贫积弱,对文化的保护更是艰难。去西方学习考古,用他们的考古方法来保护我国的文明,成了曾昭燏的职业规划。

哥哥非常支持曾昭燏,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她就拿到了伦敦大学考古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她还被委派去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院和慕尼黑博物馆进修,成为我国首位由官方委派到国外学习博物馆学的学者。

作为一名学者,曾昭燏也不是完全两耳不闻窗外事,在烽火连天的岁月,省吃俭用,将自己的积蓄和金戒指捐给了前线抗日。

随后,曾昭燏加入中央博物院,跟随学者们来到了李庄——这个林徽因、梁思成等文化名人避难的地方。

那里条件艰苦,甚至到煮皮鞋充饥的地步,曾昭燏从未有过丝毫的退缩,立即投入云南大理洱海的考古抢救工作中,她 的发现被命名为“苍洱文化”,为中国的考古事业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团队中唯一的女性,曾昭燏从不搞特殊,与工作人员一起风餐露宿,爬山下沟,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

曾昭燏克服生理困难,负责所有考古笔记的记载和整理,笔记在学术界被认为超越了中国传统金石学的范畴,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资料。

抗战胜利后,曾昭燏第一时间投入战时文物损失清理和战区文物保护工作中,看到中央博物院被损毁成断壁残垣,心痛不已,组织力量进行修复,主持建设陈列厅,让珍贵的文物得以向民众展示。

解放战争时期,曾昭燏挺身而出,保护南京栖霞山六朝陵墓等古迹不受破坏,当国民党政权即将崩溃,蒋介石下令将文物迁往台湾时,曾昭燏坚决反对。

曾昭燏四处奔走劝说,怒斥那些企图将文物带走的人,在她的努力下,第三批运往台湾的852箱文物被成功运回大陆,许多大件文物如“后母戊鼎”得以保留在大陆。

原本可以远走台湾的曾昭燏选择了留在大陆,继续为考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曾在日记中写道:“博物院的新生,是我事业的起始。”这句话不仅表达她对考古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更体现了她对国家文化的深情守护。

曾昭燏的一生,就像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告诉我们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真正的爱国。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博物院更名为南京博物院,在曾昭燏的带领下,考古团队迎来前所未有的辉煌,南唐遗迹的发掘,如同一把钥匙,缓缓打开那段尘封的历史。

地宫中的建筑、彩画、雕刻、陶俑,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为研究南唐历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沂南古画像石墓的发掘,更是让学术界为之震动,曾昭燏亲自撰写的发掘报告,成为后人研究的重要学术资料。

凭借着卓越的贡献和不懈的努力,曾昭燏被任命为南京博物院院长,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博物院院长,也是考古界首位女性领军人物。

在男性主导的考古界,曾昭燏以非凡的才华和坚韧的意志,占据了半壁江山,与北方的夏鼐先生并称为“南曾北夏”,共同书写着中国考古的辉煌篇章。

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曾昭燏的家族背景,成为反动派攻击她的借口。

在极度的精神压力下,曾昭燏不幸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饱受失眠和幻觉的折磨。最终,她选择了在南京中山陵灵谷寺的塔下,以一种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跳塔前的那个冬日午后,曾昭燏精心安排了一切,让博物院的专车送治疗医生回家,借口想在灵谷寺散心,将司机带到了塔下。

在茶室里,曾昭燏留下了一张纸条:“今日跳塔与司机无关。”

这简短的几个字,透露出她对司机深深的歉意和保护之情,随后独自登上了九层高的灵谷塔,在众人未曾察觉的瞬间,从七层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曾昭燏离世,给南京博物院乃至整个考古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公安部门迅速介入调查,那张纸条成为解开谜团的关键证据。

它证明了曾昭燏的跳塔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她用自己的方式,为这段悲剧画上了句号。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