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子:“四海”都在四川,与水无关,指东西南北四个戎狄蛮夷之地

翔子史前推理 2024-06-25 14:23:05

你知道吗,我们熟知的“九州四海”的“四海”并不是四个海,这里的海和水根本没有关系。四海就是指的“戎狄蛮夷”四个蛮荒之地,而且最早的四海全部都在四川盆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次四荒者”。很显然,这里解释四海分别就是戎狄蛮夷所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蛮荒区域。

大家有没有觉得奇怪,感觉这里提到的“海”和我们认识的和水有关的“海”没啥关系。的确没有,三国时期学者孙炎注释四海的海字的时候特别提到:海之言晦,晦暗於礼义也”意思就是四海的“海”其实是晦暗的“晦”,也就是没有礼仪的地方。

杨倞在注《荀子·王制篇》也提到:“海谓荒晦絶远之地,不必至海水也”。也就是说,海是指荒远之地,不是后来的海水的意思”。

三国时期曹植的《泰山梁甫行》中有一句:“剧哉边海民,寄身於草野。” 清代黄节专门为这里的“边海”两个字做注解:“边海,谓边远耳”。同样解读了“海”有荒远的意思。

到这里以前困惑大家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天涯海角”、“四海为家”、“四海八荒”等等,如果“海”不是指的真正的海,而是东西南北荒蛮之地,是不是顿时觉得豁然开朗了呢。

那么上古之时的四海,又在哪里呢?汉代刘向父子编撰的《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四海都在蜀地。在这篇著名的文章中,秦国军事家司马错将蜀地称为“戎狄之长,有桀纣之乱”。按上述对四海为戎狄蛮夷之地的解释,被称为戎狄蛮夷核心区,首脑地的古蜀地不是标准的四海地是什么呢?

更直接的证据是,司马错在谈到要将蜀国搜刮一空的时候用词是“利尽(搜刮空)四海”,这里司马错明确是在用“四海”来指代当时偏安一隅的蜀国。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伐蜀提议,随后不久,秦国灭蜀地政权。

这里呢,需要提出一点,司马错论伐蜀这段文字,后世记载并不统一,有的记载“利尽四海”,有的记载“利尽西海”,无论是四海还是西海,都在蜀地,这是无法否认的。

而且,编撰《战国策》的刘向同样也是《山海经》最后成书的编撰者,从逻辑上来说,《战国策》与《山海经》两书为同一总编者,既然《战国策》里用“四海”或“西海”指代蜀地,那么,《山海里》提到的四海或西海也应当是指的蜀地。

这也和我之前的众多推论吻合。比如《山海·西荒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有昆崙之丘(新津修觉山老君山)。

到这里,可能有人就要质疑了,说笔者不是一直在推论夏商西周核心政权都在蜀地吗?怎么现在全部都是戎狄蛮夷了呢?别急,司马迁《史记.天官书》有回答:“中国于四海内”。换句话说“天下之中,在四海之内”,“华夏,在四海之内”。

到这里,我们再来回顾一首王勃写给他哥们儿杜少府到成都崇州(蜀州)上任的一首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思就是蜀州那里会有你的知己,而天庭昆仑丘之涯(昆仑丘为现今新津修觉山老君山)那里呢若比邻一般。

如果要论将“四海”锁定在四川最直白的表述,就要数四川道士李白的这首著名的《上皇西巡南京歌》了:“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华阳春树号新丰,行入新都若旧宫。四海此中朝圣主,峨眉山下列仙庭。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

这里的四海,不是指的四川又是哪里呢?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