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极对!中国历史的大基础,其实是由这3个短命王朝奠定的

一木说史 2022-07-06 14:32:52

五千年中华文明长河奔流不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波澜壮阔。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造就了如今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能够留存至今依靠的是历朝历代不断的文化传承。

无论是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亦或者是唐诗宋词、政治经济等制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瑰宝,也是如今中国历史的大基础,其实是由三个王朝奠定了一部分基础,但是美中不足的却是这三个王朝存在的时间都非常的短。

大一统王朝的开始—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分六世之余烈”统一了天下,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割据状态,而嬴政自称为“始皇帝”,由此开始不断传承着君主制度,直到辛亥革命。秦国能统一天下绝对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秦国的经济制度随着历史发展的不断转型,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对后世的历朝历代的经济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业是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因此井田制度最终走向了瓦解,小农经济的发展逐渐的成为了社会的主流,铁犁牛耕也随之出现。

而为了应对社会发展的巨变,各个诸侯国纷纷开始进行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一时间变法成为了各个诸侯国变强的重要手段,而秦国走向强大莫过于商鞅变法,当时的秦国是比较落后的,而落后就要挨打,因此受到了其他诸侯国的打压,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最终等来了商鞅。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废除井田制度、开阡陌”、“推行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以及“推行军功爵制”,而历史证明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它的成功使得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国家实力也迅速的强盛,因此秦国在外用兵中接连胜利,公元前358年在西山打败了韩国的军队,不仅从魏国的手中取回了失地又相继占领了几座城池。

只可惜商鞅变法中的一些制度极大地损害了秦国贵族的既得利益,因此在秦孝公去世后,商鞅也被车裂身亡,但是商鞅变法已经深入人心,并且效果显著,商鞅虽死可新法未败,秦惠王以后的秦君继续推行新法,秦国不断的走向强大,具备着统一六国的实力,这便是“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是他的一些制度都为后世朝代所承袭,其中包括了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以及重农抑商制度,不仅如此,而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在秦朝灭亡的下场中吸取了经验教训,便着手侧重休养生息与民更始,缓解农民的压力。

科举制度的开始—隋朝

历朝历代都有选拔人才的制度,人才对于统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西周时期通过乡举里选的方式,经过地方官员的层层推荐,直到给周王亲自选拔。

而在西周时期只有统治集团的后代才可以接受教育,平民是无法接受教育的,并且西周的官制也是通过世袭的,这种制度被称之为“世卿世禄”。而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礼崩乐坏以及社会经济的变革,受教育的层面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扩大。

汉朝时期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便是察举征辟制度,其表现方式便是通过大臣们的层层推荐,再经过中央的考核,而考核的内容则是“举孝廉”,但是举孝廉的权力掌握在官员的手中,因此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没有机会被察举。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度,要求地方官员按照出身和品德在民间选拔人才,并且分为九品进行录用,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权力非常的大以至于后来的评测标准仅限于门第出身,平民百姓更是没有了机会。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士族也逐渐地把握了朝廷。

时至隋朝时期,为了改变九品中正制度带来的弊端,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但是隋代仅仅是开创了科举制度,而真正的完善是唐朝时期。隋朝的科举制度是没有严格的选拔程序的,严格地说是察举制度的修正版本,而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唐朝承袭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并且将其进一步的发展。

可以说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封建时期采取的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的形式,以考试选拔人才为基础,相对来说重视才学而不重视门第,任人唯贤,有利于选拔出才能精干的人士。

不仅如此,他还可以让平民百姓通过科举考试也有了参政的机会,显示出了生机勃勃的现象。当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进士们认为天下无遗贤,不禁得意地说道:“天下的英雄都来到了我这里”。

不仅如此,隋炀帝时期修建的隋唐大运河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运河修建完毕后长江流域也得到了开发,中国的经济文化的重心逐渐在南方形成,而军事中心则是在北方。

而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市场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多,南北方的物流需求带动了运河沿岸的商业发展,逐渐成为了商运之河与民运之河,在2014年隋唐大运河更是被列为了世界遗产名录之中。

但是正因为隋朝不断地发动战争以及大运河的修建劳民伤财,最终引起了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在此局势下隋朝在全国各地的统治瞬间土崩瓦解,最终隋王朝仅仅存在了三十八年就成为了历史,虽然隋朝灭亡了,但是其功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后唐朝再无往日的辉煌,节度使得权力也越来越大,而这也成为了灭亡唐朝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而在以后的五十三年里,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以及后周五个朝代,而在公元891年到979年的八十八年里南方地区又出现了前蜀、后蜀等十个政权,因此称之为“十国”。

五代十国的出现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余绪,五代的更迭都是由唐朝的藩镇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五代十国之中,战争频繁政权也在不断的更迭,而在这些政权之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因此也就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发展时期,少数民族通过学习汉族的一些优秀制度,在结合本民族的自身优势,从而诞生出可以促进国家发展的制度,契丹族在东北地区建立了辽国,并且实行以汉治汉的方式,逐渐使得本民族进行汉化。

这表明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各个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交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诞生与发展。

不仅如此,后周作为五代十国最后一个政权,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后周之前,武将的权力是非常大的,而后周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后,胁迫年幼的后周皇帝将皇位禅让给自己,从而建立了宋朝。

后周的灭亡宣告着五代的结束,而宋太祖赵匡胤也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不能让武将有过多的权力,因此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五代十国时期有两大祸患,其一是禁军,其二是藩镇割据,宋太祖赵匡胤为了不能重蹈覆辙,执意解决这两大祸患,为此对宋朝的开国元勋进行了“杯酒释兵权”。

那么什么是杯酒释兵权,这便是宋太祖赵匡胤用委婉的方式罢免了武将的兵权,不仅如此,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分散兵权,将把握兵权、调兵权以及通兵权三权进行分离,三衙掌握握兵权、枢密院掌握调兵权,并且临时进行调兵遣将。

随后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避免藩镇割据历史再次上演,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用九个字进行概括,那便是“收精兵、制钱谷,收实权”。

这些措施效果显著,使得宋朝的内乱少之又少,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都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武将的权力得到了削弱,但是同时削弱的还有宋朝军队的实际作战能力,以至于在日后的战争中,将不认识兵,兵不认识将,极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能力,在与辽朝、西夏、以及金朝的战争很少有胜利。

中华民族发展至今依然散发着闪耀的光芒得益于历朝历代的积累与传承,回顾历史、铭记历史、勿忘历史,从历史中寻找发展的规律,从历史中总结经验,这便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

2 阅读:49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