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遇端午,百年龙华会,南菖北艾,地阳保平安,老祖宗的忠告

乡土山人 2023-06-13 13:32:36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又到一年端午节,端的本义为正,故而正月为端月,正月初一就为端日。所以端午为午月之端,是天道运行的中正之位,天道中正为夏至,因此端午节就是从夏至节气中分离出来的。

夏至斗柄指午,青龙七宿到达南天正中,谓之飞龙在天,也被称为“龙日节”。青龙七宿的位置与四季的降雨是相互对应的,春分青龙东升,雷乃发声。秋分青龙西落,雷乃收声。夏至飞龙在天,就是降雨最多的时候,所以“夏至逢辰是分龙”。

在农耕社会,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就是靠种地,那时的种地完全是靠天吃饭,所以“风调雨顺”就成为了人们最大的心愿。龙腾而有雨,龙潜而雨收,于是龙就成为了很多部落的图腾,被人们广泛祭拜。

夏至是青龙七宿在天空中位置最高的一天,过了夏至之后,青龙七宿开始逐渐向西偏移,所以夏至就是龙的生日。人们为了庆祝龙的生日,就将食物装在竹筒里,或者用树叶包裹,扔入水中,作为龙的食物,本身是一种祭品,后来就演变成了如今的粽子。

在龙日节这一天,人们除了准备食物之外,还会举行赛龙舟仪式,以庆祝龙的生日。后来端午的粽子和赛龙舟,就逐渐演变成了纪念屈原的习俗,其实在屈原跳江之前,就有了这些习俗,是为龙庆祝生日的习俗,来源于夏至节气。

当端午节从夏至中分离出来之后,这些习俗就变成了端午节的习俗。而端午节的午时水,原本也是夏至当天的午时之水,为极阳水。夏至为一年中阳气最强的时候,当天的午时之水,就为极阳之水。所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都是来源于夏至。

端为正,也有开端之意,所以端午也是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被称为“重午”。人们为了方便记忆,就将这个节日定在了五月初五,其根源还是夏至。夏至是龙的节日,所以当夏至与端午相逢在同一天之时,就为“龙华会”。

今年农历的五月初四晚上十点五十七分三十七秒,太阳黄经到达九十度,就是夏至节气交节之时,那一刻紧挨子时,也就是即将到达农历的端午节,所以今年也算是“龙华会”,夏至紧挨端午节。当然农历的端午与夏至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民间的一种说法而已。

端午节最主要的习俗就是插艾草,北方艾草南菖蒲,意义都一样,为什么要插艾草?

端午节来源于夏至,其意义也就是日长至,阳气之极。太阳就是阳气的根源,万物生长离不开太阳,但太阳光也是各种毒素的来源。夏至阳极,也是毒气最盛之时,所以午月也被称为毒月。《论衡》中说:夫毒,太阳之热气也。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

端午源自夏至,也叫天中节,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道家称之为地蜡日。此时阳极而毒盛,午月午日午时,三午相逢,阳气至极,就被称为毒月毒日。所以五月九毒日就是上中下三旬的“五六七”日,而端午节就为九毒日之首。

万物都是生长在地球表面的大气之中,随着气的变化而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端午为阳气之极,天道中正,也就是天阳之极。艾草为纯阳之物,被称为地之阳。所以艾草可以扶正自身之阳气,驱除寒湿,赶走大气中的晦气。

比如以前的妇女在坐月子之前,先将艾草点燃,在家里熏一遍,就不会落下月子病了。于是艾草就成了平安的代名词,古人尊称老人为“艾”,平安无事就叫“艾安”,形容少女就为“少艾”,《诗经》中还有“保艾”一说,也就是保护皮肤和容颜的意思。

所以端午用艾草,是一种驱逐的习俗,人们将艾草插在门上,以阻挡不顺之气。端午源自夏至,夏至阳极一阴生,因此艾草是用来阻挡一阴之气的,一阴之气为少阴之金,是万物终止的力量。金为分离,两气分离则万物终止。艾为地之阳,插于门上以阻挡“离别”之气。

《荆楚岁时记》中说: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端午为九毒日之首,艾草可阻挡此时之晦气,所以就有了“端午不插艾,变成老鳖盖”的说法。

艾草与老鳖的关系

天地万物相生又相制,一物降一物,凡是有毒草的地方必有解药,情花树下有断肠草,毒虫自身为解药。端午阳极,蚊虫开始活跃,很多疾病都是通过蚊虫叮咬来传播的,艾草正好可以驱逐蚊虫,所以端午插艾,是为驱疫。

那么蚊虫与老鳖之间为天敌,两者之间相互制约。老鳖最怕蚊虫叮咬,而蚊虫最怕鳖盖的烟熏,于是古代高端的蚊香就是用鳖盖研磨成粉而做成的。比如《封神榜》中的龟灵圣母,也就是乌龟,就是被蚊子咬死的。

《埤雅》中说:生鳖遇蚊叮则死,死鳖得蚊煮则烂,而熏蚊者复用鳖甲。物相报复如此,异哉。这就是大自然相生相制的原理,老鳖怕蚊虫,蚊虫怕鳖香,艾草可驱蚊,所以端午不挂艾,蚊虫来叮咬,变成老鳖盖,鳖盖又去熏蚊,天道循环。

1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