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老朋友都了解,咱们国家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以前一直有个“短板”。国产发动机跟不上空军快速发展的战机需求,所以过去一段时间,虽然咱们新型战机不断出现,但包括歼-10早期型、歼-15和歼-20首批飞机,都用的是大家俗称“三姨夫”的俄罗斯AL-31F发动机及其改进型。 很长一段时间里,“三姨夫”发动机是我军第四代战机的唯一动力来源,在空军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十年后,也就是2010年以后,我军仍在持续从俄罗斯进口超过260台AL-31系列及其改进型发动机,装备歼-15、歼-11和歼-20等战斗机。 同时,我们还从俄罗斯引进了800多台D-30KP2大型飞机发动机,主要用于轰-6系列轰炸机和运-20系列运输机。 然而,这种依赖进口的局面显然无法长久维持。
俄罗斯不太可能向我们提供最先进的发动机,比如,AL-31F的升级版AL-41F及更先进的“产品-30”发动机,都只装备他们自己的苏-57五代机,并未出口。 此外,俄罗斯目前的工业产能主要用于满足自身空军需求,就已经捉襟见肘,出口能力十分有限。
因此,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刻不容缓。经过多年努力,我们终于取得重大突破。公开信息显示,2016年后,我们已不再依赖俄罗斯进口发动机,但空军战机数量却持续增长。欧美国家也不会向我们提供发动机技术,所以结论只有一个:我们已实现先进发动机的批量生产。
国产运-20运输机换装了自主研发的涡扇-20发动机,这是一种大涵道比、大推力发动机,单台推力超过16吨。四台发动机总推力达66吨,大幅提升了运-20的载重能力和机动性,让“兵贵神速”不再是古人的理想,而是我军现实的战略优势。
国产涡扇-15发动机成功应用于歼-20战斗机,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歼-20大规模生产的“心脏”问题。这使得歼-20的产量迅速提升,如今已超过美国F-22的总数,成为全球数量最多的双发重型五代隐身战机。 凭借数量和性能的优势,我军五代机机群在面对来自日韩的F-35时,占据了绝对有利地位。
全球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大推力、小涵道比军用涡扇发动机技术的国家少之又少,仅有中美俄以及日本和少数欧洲国家。这充分表明,我国在该领域已跻身世界领先水平。
更令人振奋的是,我们在相关领域不仅追平了世界传统强国,部分技术甚至已实现超越。例如,某些型号的涡轴发动机和涡浆发动机技术,已达到或超过俄罗斯水平,这充分展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显著进步。我国正全力研发长江-1000A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将拥有更强劲的推力,未来有望超越欧美等发达国家,实现技术领跑。西方国家常将先进航空发动机吹捧得神乎其神,仿佛是国家工业实力的象征。但当中国人实现批量生产后,这种曾经“稀罕”的技术,将会变得普及,如同寻常物品一样常见。由此可见,中国的气魄和胸襟,远胜于那些藏着掖着技术的西方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