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真敢想,1962年竟然还妄图“反攻大陆”,结果解放军一枪没放,就把他的计划弄黄了。
1962年,对中国并不平静。这一年,国际局势紧张,国内东南沿海更是风声鹤唳。蒋介石政权在台湾一直嚷嚷着“反攻大陆”,从上世纪50年代喊到60年代,总算在这一年摆出点架势,搞了些军事动员。解放军表现得相当淡定,没等国军开炮,光靠战备部署和后方动员,就让蒋委员长的计划胎死腹中。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解放军的战备太扎实,蒋介石没胆子动手

蒋介石这次“反攻”,其实就是试探。他的算盘很简单先派些特务潜入大陆搞破坏,看看解放军有没有漏洞,再决定是不是要真动手。然而解放军早有准备,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守备力量,堪称铜墙铁壁。重炮调到一线,坦克团在南方铺开,空军、海军的舰艇和飞机更是随时待命,连米格战斗机都飞到前线转悠了几圈。而且军队数量也够吓人,仅东南沿海就有50万大军在待命。蒋介石得到情报后,估计脑袋都大了自己总共才五六十万人,还得防着美军随时退缩,哪敢真来碰解放军这“硬骨头”?

2. 退伍军人和民兵的动员,让蒋介石看不到胜算

解放军不仅正规军战备充分,后备力量也做好了万全准备。1962年,全国动员了25万新兵,还把820万退伍军人登记造册。这些人可不是普通兵,很多在抗战、解放战争甚至抗美援朝中都上过战场,经验丰富得很。如果真打起来,这些人一声令下就能重返部队,成建制参战。更别提地方部队和民兵的数量了,仅东南几个省份,就拉起来几十万人,熟悉地形又能打游击,蒋介石根本没法在东南沿海站稳脚跟。这场面,蒋介石再乐观也得掂量掂量,自己那点兵马,能不能撑过轮?

3. 国防工业的加速生产,让战争准备水涨船高

别看当时大陆经济刚刚走出困境,但国防工业的效率一点不低。1962年,军工厂的生产任务超额完成,坦克、火炮、飞机、小到子弹和枪支,全都在加班加点地造,库存多到吓人。计划生产96万发炮弹,结果实际生产了110多万发,连坦克的制造速度都超了125%。这些武器装备已经堆到仓库都快放不下了,蒋介石怎么看都得头疼。再想想自己的武器装备,大多是美军淘汰下来的旧货,数量还不够用,真要开战,国军的装备根本撑不住几轮硬战。

所以这盘棋,蒋介石从一开始就没法赢。他的“反攻大陆”计划看似雄心勃勃,其实从底子上就注定不可能成功。解放军的战备部署、后备力量和工业支持都让他望而却步,最终只得灰溜溜地取消行动。至于蒋介石的“反攻梦”,只能说是对现实的浪漫逃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