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身边虽然不缺战将,但高质量的将军并不多,懂得带兵打仗之人更是寥寥无几,这与蒋介石在用人方面的缺陷有一定关系。
老蒋在用人方面重视黄埔子弟,对江浙派也很信任,对那些为自己誓死效忠的将领也放心。
可以说,蒋介石在用人之道方面首先考虑的不是才能,而是忠诚度和出身,不是自己阵营的人,老蒋即便要用,也要对其防范,因此老蒋错过了许多人才。
在国军高级将领中,如关麟征,孙立人,薛岳,白崇禧等擅长军事指挥的高级将领,在解放战争时期鲜有指挥作战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国军高级将领中,王耀武算是较为出色的一员了,蒋介石对他也寄予厚望。
作为黄埔三期毕业的王耀武,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成了山东军政的一把手,这是蒋介石本人对他的格外看重。
蒋介石之所以看重王耀武,除了他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色外,更是对王耀武在“剿共”时期的一种认可,王耀武证明了他对蒋介石的忠诚,对此与红军作战,让红军一度损失惨重。
我军众多高级将领对王耀武的评价很高,陈老总说他是国军中少有的几个明白人。
在三年多的解放战争中,王耀武也无法改变蒋军失败的命运,他本人在面对老对手粟裕的时候更是屡战屡败,最终在济南战役结束后,被我军俘虏了。
为什么说是老对手呢?因为早在解放战争前,粟裕与王耀武已经交过手了,此战就是著名的谭家桥战役。
当时粟裕的职务并不高,王耀武也不是山东省的主席,而是一名国军旅长。
时间来到1934,当时粟裕率领一支700人的抗日先遣队穿过谭家桥地区,遭到王耀武补充一旅的伏击。
当时王耀武兵强马壮,不仅武器装备精良,而且该旅人数也多达七千之众。此战,王耀武与红七,十军团交火,战斗最后的结果是以红军主动撤退结束。
当时,王耀武的七千余人将粟裕的七百余人包围了,在粟司令的指挥下,面对多于自己十倍的敌人,粟裕还能带领一部分官兵撤退,逃出了王耀武的包围圈。
对于王耀武来说,这算是一个耻辱了,以十倍的兵力围攻粟裕,还让粟裕跑了。
王耀武觉得自己的指挥没有问题,关键的问题在于红军指挥太过诡异了,让他无法琢磨透。尤其是粟裕在打法上的创新和先进性,让王耀武感到后怕,他觉得日后如果再碰到粟裕,在没有如此兵力优势的情况下,自己很难取胜。
谭家桥战役后,王耀武本人一直在关注粟裕,搜集他的资料,研究粟裕的打法。抗日战争时期,王耀武和粟裕没有什么交战的机会,两人都是为抗日做出贡献的人,在对外的战争中,都做到了理性和爱国。
抗日战争结束后,王耀武凭借战功,获得老蒋的信任。老蒋有意让王耀武替他守山东,王耀武其实是反对内战,他不希望看到国人同胞们再次拼杀。除此之外,当时粟裕已经是华东解放区的重要指挥官了,王耀武自知无法与粟裕匹敌,故而不想去山东替老蒋看大门。
可胳膊拧不过大腿,老蒋执意让王耀武守山东,迫于无奈,王耀武只好走马上任,担任山东省的军政一把手。
自王耀武来到山东后,面对粟裕可谓是屡战屡败,损失惨重,其中众多战役虽然不是王耀武本人亲自指挥的,但只要在山东地区发生的战事,他岂能推脱得了干系。
陈诚指挥的鲁南战役王耀武手下数万大军被解放军消灭,莱芜战役陈诚不听王耀武苦劝,李仙洲兵团被粟裕歼灭。
孟良崮战役同样发生在山东地区,王耀武的起家74军(当时已经改编为整编74师)在孟良崮再次被粟裕歼灭。
74师被歼灭,对王耀武的自信打击非常大,这支部队与王耀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感情,师长张灵甫更是王耀武提拔起来的。
虽说74师的覆灭不是王耀武本人直接指挥的,但眼看着自己的起家部队被歼灭,心情可想而知。
在粟裕的指挥下,山东战场敌我双方实力仅在一年多时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济南战役前夕,王耀武虽然还是名义上的山东省军政一把手,但实际上能控制的地区也就济南周边了,手里的部队仅十万。
此时的华东野战军已经今非昔比了,用三十万的优势兵力围攻济南城,除去阻击部队,有十万余人在许世友将军的率领下,攻入济南城,活捉了王耀武本人。
王耀武研究了粟裕十多年,最终还是被粟裕打败了,看来他所料不错,自知不是粟裕的对手。
被俘后的王耀武一直没有放弃对粟裕的研究,即便到了功德林,在闲暇的时候,王耀武也会复盘粟裕指挥的战役,从中学习粟裕作战的思想和战术。
经过十多年的改造后,王耀武获得了自由,他出狱后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够见一见自己已经研究了二十五年的对手,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令王耀武感到遗憾的是,自己一生都未能与粟裕谋面,因为1958年粟裕因“个人主义”被免去了职务,到了军事科学院工作,王耀武是1959年才获得释放。
当时的粟裕身份敏感,已经不允许王耀武前去拜访,这样会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也只能作罢了。从王耀武对粟裕潜心研究25年来看,足以见得他对粟裕的敬佩之情,将粟裕视为自己的“偶像”了。
无知加胆大写岀这种荒诞不经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