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机长》评分8.3,而《中国机长》只有7.0,前者比起后者好在哪里?

我观 2025-01-17 16:13:35

《萨利机长》以 8.3 的高分,与《中国机长》7.0 分形成了一定差距。这种评分差异背后,反映出两部影片在多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

一、剧情节奏把控:沉稳与紧凑的较量

《萨利机长》的剧情节奏犹如一首舒缓而富有层次的乐章。影片没有将叙事重心仅仅锚定在飞机迫降那扣人心弦的瞬间,而是在事故发生之后,巧妙地通过调查听证会这一情节线索,徐徐展开对整个事件的深度剖析。在调查过程中,影片不紧不慢地从不同视角对事件进行拆解,让观众逐步走进萨利机长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在事故发生后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这种沉稳的节奏,使得观众能够在观影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会,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事件的全貌以及人物复杂的心境。

相比之下,《中国机长》的节奏则更像是一场紧张刺激的短跑冲刺。影片将大量的篇幅聚焦于飞行事故发生时的惊险情节,通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画面和紧凑的情节设置,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危机四伏的机舱之中。然而,这种快节奏的叙事方式虽然在营造紧张氛围上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人物内心刻画和情感沉淀的时间。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往往被紧张的情节牵着走,在影片结束后,对人物和事件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表面,难以产生深入的情感共鸣。

二、人物塑造深度:立体与扁平的差异

《萨利机长》对主角的塑造堪称全方位、多层次。影片不仅仅展现了萨利机长在关键时刻所展现出的卓越驾驶技术,更着重刻画了他在事故发生后的心理挣扎。面对调查委员会的质疑,萨利机长陷入了自我怀疑的漩涡,焦虑的情绪如影随形。这种对人物内心复杂情绪的细腻刻画,让萨利机长的形象跃然银幕之上,显得立体而真实。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巨大压力时所经历的内心波澜,从而对角色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反观《中国机长》,虽然成功地突出了机长刘传健的英雄壮举,将他在危机时刻的冷静与专业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在人物塑造的深度上略显不足。影片对刘传健的性格和内心世界挖掘不够深入,使得角色更多地呈现出一种英雄式的完美形象,而缺乏普通人的情感和挣扎。此外,影片中的配角刻画也相对单薄,大多沦为功能性角色,缺乏个性和深度,未能与主角形成有力的呼应,导致整个机组人员的形象不够丰满,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主题挖掘深度:深刻与浅显的分野

《萨利机长》在主题挖掘上展现出了深度与广度。影片在歌颂机长英勇行为的同时,深入探讨了规则与人性、英雄定义等一系列深刻的主题。在调查过程中,萨利机长面临着规则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尖锐冲突。他凭借多年的飞行经验做出的紧急迫降决策,虽然成功拯救了全体乘客的生命,但却可能不符合既定的规则。影片通过这一冲突,引发了观众对规则合理性以及人性光辉的深入思考,让观众在观影之余,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问题进行反思。

相比之下,《中国机长》的主题相对较为单一,主要侧重于对英雄机组的赞美,传达 “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 的核心理念。虽然这一主题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但在深度挖掘上有所欠缺。影片未能进一步引导观众思考这些理念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人性等问题,使得主题显得较为浅显,难以引发观众更为深刻的情感触动和思想共鸣。

四、叙事角度多元:全面与单一的对比

《萨利机长》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手法,从萨利机长、调查委员会、乘客等多个视角展开故事,犹如一幅全景画卷,全面呈现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各方的反应。这种多元的叙事角度,让观众能够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事件,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和可信度。观众可以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看到事件的不同侧面,从而对整个事件形成更为全面、深入的认知。

而《中国机长》主要以机长的视角为主线推进剧情,叙事角度相对单一。虽然这种叙事方式能够让观众更加聚焦于主角的英雄行为,但也限制了观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得观众对整个事件的认知不够全面和立体。单一的叙事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故事的丰富性和层次感,难以给观众带来全方位的观影体验。

《萨利机长》在剧情节奏把控、人物塑造深度、主题挖掘深度以及叙事角度多元等方面,相较于《中国机长》表现更为出色,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两部影片在评分上的差异。

0 阅读:1

我观

简介:人文艺术、影视综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