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越冬巢穴,北方湿地改造,退伍军人经验,这点至关重要

黑檀养殖 2025-03-23 03:25:07

蟾蜍越冬巢穴,北方湿地改造,退伍军人经验,这点至关重要

蟾蜍,这种其貌不扬的两栖动物,在养殖领域可是有着独特的价值。蟾蜍浑身都是宝,蟾酥、蟾衣都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从体型上看,蟾蜍相较于青蛙更为壮实,这一特点使得它在应对一些环境挑战时可能更具优势。

在养殖蟾蜍的过程中,越冬是个大问题。就像在我的老家北方,有个养殖蟾蜍的小农户。他说以前每年冬天,蟾蜍的死亡率都挺高。蟾蜍越冬巢穴不好找或者不合适,是导致死亡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蟾蜍在冬眠的时候需要一个相对稳定、温暖且潮湿的小环境。

而北方湿地改造对于蟾蜍养殖来说,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北方湿地和南方湿地有很大区别,北方湿地冬季可能会结冰,而且水域面积在冬季也可能大幅缩减。我认识一个从退伍军人转型做蟾蜍养殖的朋友。他在东北有一个蟾蜍养殖场。他跟我说,刚开始的时候,蟾蜍的越冬情况很不理想。后来他凭借在部队积累的改造地形和规划环境的经验,开始对湿地进行改造。

他先在养殖场里的湿地周边种植了一些水生植物。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几种绿植了,像香蒲这种相对冷门的植物,它的茎叶比较细长,在湿地边缘种植后,既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又不会过于茂密影响蟾蜍冬眠。还有千屈菜,花朵艳丽,它比较耐寒,在湿地中生长可以为蟾蜍营造出一种较为自然的栖息氛围。对比之下,菖蒲也是一种适合湿地的水生植物,不过菖蒲的味道比较浓郁,可能会对蟾蜍的冬眠环境有一定影响。还有泽泻,在南方湿地比较常见,但在北方干冷环境下,它的生长适应性可能不如香蒲。

他改造湿地的时候,还特别注意了水域和陆地的比例。蟾蜍冬眠的巢穴既不能全在水里被冻住,也不能完全暴露在干岸上。他大致按照3:7的比例来规划,水域占3成,陆地占7成。这样的环境可以在冬季保持一定的湿度,又能在气温极低的时候,让蟾蜍躲在水边相对温暖的小角落里。而且这个比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会根据当年的气候情况进行微调。如果是比较暖和的冬天,他就适当增加水域的比例,大概调整到4:6,因为蟾蜍可能不需要那么多干燥的地方来躲避寒冷,反而需要一定的水域活动空间。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养殖模式。如果是家养蟾蜍,相对来说面积小,管理起来可能更精细。比如一些喜欢收集小动物的人,在自家院子里的小角落设置一个蟾蜍养殖区。他们可以根据蟾蜍的数量和冬天最低气温,精确地控制巢穴的大小和保暖程度。但如果是养殖场的规模,就像我的这位朋友的企业,养殖了几千只蟾蜍,那么湿地改造就要考虑整体的布局和规划。

他的养殖场有大概1000平米的湿地养殖区域。在冬天,他会定期去检查蟾蜍的冬眠情况。前3个月的时候,他发现有一些蟾蜍的巢穴被冻坏了。原来是他使用的保暖材料,一种类似干草和树叶混合的覆盖物,在经历了连续几场大雪后,被压得过于紧实,透气性不好了。于是他又重新填充了一些比较蓬松的树叶,还加了一些干草,让巢穴又能保持良好的透气和保暖性。

我也在网上看到有网友分享他南方养殖蟾蜍的经验。南方虽然湿热,但在冬天也有湿冷的时候。有网友说他把蟾蜍放在一个小型的散养池里,周围种满了菖蒲和鸢尾。不过鸢尾在北方就比较少见了,因为北方的气候不太适合鸢尾生长。这位网友为了避免蟾蜍冬眠受冻,他还在池塘边挖了一些小坑,铺上干草和树叶,让蟾蜍自己选择冬眠的地方。他的蟾蜍养殖规模很小,大概只有几十只,但是胜在精心照料。

对于蟾蜍越冬巢穴来说,温度和湿度是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不同的地区,这两者的控制方式有所不同。在北方干冷的环境下,温度低是主要问题。所以在湿地改造的时候,像我的朋友那样,增加一些覆盖物的厚度和选择合适的保温植物是很关键的。而在南方的湿热环境下,湿度控制不好也容易造成蟾蜍生病。比如在一些南方的小养殖户,他们可能会在蟾蜍冬眠的地方铺上一些透气又吸水的苔藓。苔藓在南方比较常见,而且不同种类的苔藓吸水性和保温性也有差异。像白发藓这种冷门苔藓,它的吸水性很强,可以在潮湿的环境下保持一定的干燥度,适合作为蟾蜍越冬巢穴旁边的保湿植物。

有3年经验的北方养殖户老李也在蟾蜍养殖上有些心得。他说蟾蜍在冬眠前需要积累足够的能量,所以饲料的投喂也很关键。他在每年的9月到11月,也就是2个月左右的时间,会加大蟾蜍高蛋白饲料的投喂量。他会喂食一些活的小昆虫,比如蚯蚓。蚯蚓在北方湿地周围比较容易找到。而且他会根据蟾蜍的数量合理调整投喂量。比如他养殖了500只蟾蜍,他会根据每只蟾蜍的体型,大概每只每天投喂0.5克的蚯蚓。在冬眠前,他还会检查每个蟾蜍的体重,体重达标且健康的蟾蜍更能安全过冬。

在蟾蜍养殖过程中,病虫害也是个头疼的问题。蟾蜍虽然生命力顽强,但在冬眠期间,如果巢穴的环境不好,容易被病菌感染。我的朋友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他的养殖场有一次在冬天发现有部分蟾蜍得了腐皮病。他推测是因为巢穴潮湿且不通风造成的。于是他对湿地进行了重新规划,在蟾蜍冬眠的巢穴周围增加了一些通风口。他还使用了比较天然的防治方法,用一些草药煮水后对养殖区域进行喷洒消毒。这里的一种植物是鱼腥草,在北方和南方都有一些分布,它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从养殖场的角度看,蟾蜍越冬巢穴的建造要考虑到整个场地的地形地貌。如果是山地型湿地养殖,蟾蜍的巢穴可能需要更多地利用山体的坡度来建造。比如在一些山坡下的湿地,蟾蜍可以钻进山坡旁的洞穴里,同时洞穴的外面有湿地的保护。这种地形地貌下的养殖,和在平原地区的湿地养殖有很大差别。在平原地区,可能需要更多的人工设施来营造冬眠环境,像搭建一些简易的保温棚,棚顶用稻草或者塑料膜覆盖,在北方的冬天,这样可以抵御寒冷的风。

在2年的时间里,我看到一个南方的小型养殖场不断探索蟾蜍越冬的方法。他们最初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蟾蜍不进专门的越冬巢穴,而是乱跑。后来他们改变了巢穴的建造材料,用了一些当地的软土和树枝混合,这种材料更接近蟾蜍在野外自然选择的冬眠环境,蟾蜍就比较容易进入巢穴了。而且他们在巢穴周围种了一些虎耳草,这种草在南方比较常见,它的叶子比较肥厚,有一定保湿功效。

对于蟾蜍越冬巢穴的研究和改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养殖者要不断地根据环境变化、蟾蜍的生长习性等因素进行调整。像我的朋友在东北的养殖场,他每年都会对湿地改造的部分进行总结和评估。他发现蟾蜍对巢穴的大小和形状也有一定的偏好。他曾经试过建造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巢穴,发现圆形的巢穴蟾蜍进入的比例更高一些。这可能是因为圆形的巢穴相对更紧凑,更适合蟾蜍蜷缩身体冬眠。

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蟾蜍越冬巢穴的保护和周边的生态环境的关系。蟾蜍在冬眠的时候,虽然看似处于静止状态,但它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仍然是相互影响的。例如,巢穴周围的昆虫种群数量会影响蟾蜍冬眠前后的食物来源。如果周围的昆虫因为农药或者其他原因减少了,那么蟾蜍在冬眠前可能无法积累足够的能量,或者在冬眠后醒来无法及时获取足够的食物。

另外,蟾蜍越冬巢穴的建造是否可以借鉴一些野生蟾蜍的自然冬眠模式呢?我曾经在一个有野生蟾蜍的地方观察过,发现野生蟾蜍会选择在石头下面或者树根周围的洞穴里冬眠。这些洞穴既能够遮风挡雨,又能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养殖者是否可以在人工养殖场里模仿这些自然洞穴的结构呢?比如利用一些天然的石头,在养殖场的角落里堆砌出类似的结构,吸引蟾蜍在里面冬眠。

还有不同品种的蟾蜍在越冬巢穴的需求上是否也有差异呢?像中华大蟾蜍是比较常见的养殖品种,还有一些比较稀有的品种。我猜测稀有品种的蟾蜍可能因为数量少,对其冬眠巢穴的研究也少。但它们的冬眠环境和中华大蟾蜍可能有细微的差别。这一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蟾蜍越冬巢穴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重要养殖环节,从地域到养殖模式,从绿植搭配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蟾蜍能否安全越冬。那么,大家在蟾蜍养殖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是如何解决的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