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有一个重要消息,即欧洲议会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兰格在接受德国新闻电视台采访时透露,中欧双方正接近达成一项取消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解决方案。
如果这一解决方案能够以合理的条款顺利达成,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一年多了实际上,欧盟与中国就新能源汽车进口关税的谈判已经持续了一年多。
2023年10月时,欧盟正式启动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反补贴调查。此后,中欧双方进行了多轮磋商,期间甚至出现过欧盟试图与个别中国车企单独谈判以分化中国车企统一立场的情况。
2024年7月,欧委会宣布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7.8%到35.3%不等的临时反补贴税。随后,中欧又进行了多轮磋商,直到近日出现了这个积极的消息。
虽然具体细节尚未披露,但从贝恩德·兰格的表态来看,至少说明中欧在解决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口关税问题上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
必争之地围绕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欧洲市场的谈判,即便面临一些挑战,也仍然是要想办法推进的。
欧洲是奔驰、宝马、奥迪、大众、雪铁龙等全球知名汽车品牌的发源地,也是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
近年来,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中国车企逐渐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了较强竞争力,对外出口规模也快速扩大。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77.6%,达到120.3万辆,其中超过40万辆出口到了欧洲。尽管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整车占据了其中很大一部分,但中国自主品牌对欧洲的出口规模也在快速增长。
可以说,作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欧洲是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核心市场之一。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具备了领先竞争力,拓展海外市场对于进一步提升产业影响力和获取更多发展机会而言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美国市场拓展面临极大困难的情况下,欧洲市场更显得不可轻易放弃。
深耕内力为了降低关税影响并更好地贴近市场,部分中国自主品牌已经开始在欧洲推进本地化生产。比如,比亚迪在今年1月与匈牙利签订了乘用车工厂的土地预购协议。又比如,奇瑞、零跑等车企也在推进形成本地整车产能,等等。
这表明,中国自主汽车品牌谋求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愿望是强烈的。
其实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发展不仅仅面临贸易问题,还包括当地法规、服务配套、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挑战。但只要没有刻意的摩擦干扰,法规的问题归法规、技术的问题归技术、市场的问题归市场,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逐步解决。
不过,在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发展显然面临不少不确定性,无论是面向欧洲的整车出口还是建设本地产能,大概率都不会一帆风顺。
对企业而言,除了在能力范围内应对额外挑战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持续深耕产品力,确保产品本身具备出色的市场竞争力,为开拓欧洲市场尽可能地增加更多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