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是中国书法中最能展现艺术特点和高低水平的一种书体。虽然中国书法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但擅长草书的大家却并不多见。
因此,王羲之曾说过“草书最为难”。除了王羲之被尊称为“书圣”,只有张芝和张旭被誉为“草圣”,而没有篆圣、隶圣、楷圣等称号。
下面,我将与大家一起欣赏一下古代草书四大家的代表作及其特点,并希望您与大家分享您更欣赏谁。请在评论区留言。
首先是“草圣”张芝。
张芝是东汉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字伯英。王羲之在他的书谱中这样评价张芝的书法:“张草犹当雁行,池水尽墨。”王羲之非常钦佩张芝的书法,甚至自叹不如。
我们现在所谓的“临池”,即指的是张芝刻苦练字导致池水尽墨的传说。张芝是第一个被尊为“草圣”的书法家。《书断》中将张芝的草书评为神品,并赞扬他:
“尤擅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龙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
张芝的草书代表作是《冠军帖》,后来的书法家都受到他作品的影响。《冠军帖》开创了中国草书艺术的先河,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
冠军帖 释文: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不可耳。
接下来是王羲之之子王献之。
虽然王献之没有被尊称为草圣,但他与父亲王羲之并称“二王”,足以证明他书法的高度和创新。正是因为他能够摆脱父亲的影响,继续尝试大草的创作,使得他与父亲在书法史上享有同等的地位。
艺术最怕的就是重复和跟随,要体现个人独特的魅力,王羲之以其潇洒自如,王献之以其创新精神,他们各自展现了自我,各有千秋,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在书法史上各自占据一席之地。
王献之在李世民之前甚至比他的父亲更有名气。后来由于李世民对王羲之的推崇和世人对伦理的约束,大家开始捧王羲之,甚至称他为“书圣”。但我们知道,艺术是没有父子之分的,艺术需要鼓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鼓励大胆创新。
后来的书法家也都受到王献之的书法影响,比如米芾、王铎等等。
接下来是张旭。
唐代时,书法已逐渐规范,但喜人的是,在唐代严谨的书风中,出现了两位顶尖的草书大家,他们就是张旭和怀素。
张旭和张芝被誉为草书中的“二张”。两人都姓张,字也有相似之处。张芝字伯英,张旭字伯高,后来都被人称为“草圣”。
当时的唐人将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称为“三绝”,因为张旭嗜酒、行为狂放,所以人们称他为“张颠”。张旭的代表作是《古诗四帖》,也是草书中的无上极品,是学习草书不可绕过的经典。他的笔法、字法、墨法和章法都堪称绝妙。
最后是怀素。
怀素与张旭一样疯狂,同样爱喝酒,他们一起被后人称为“颠张醉素”。唐代吕总在《续书评》中说:“怀素的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宣和书楷》中说:“怀素的草书,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怀素自言被草书所陶醉,他的草书确实是中国草书艺术的巅峰之作。
怀素的代表作是《自叙帖》,是他晚年的杰作,也是他篇幅最长的草书作品。安岐评价《自叙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无法言喻。”
想要学好怀素的圆转之妙,平时就要多练习篆书和隶书。在我的入门专栏中有更详细的介绍,大家可以去阅读。
以上就是四位古代草书大家的代表作及其特点。每个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贡献,让我们一起欣赏和学习。如果您有更喜欢的大家,请在评论区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