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网红李开复

字母榜 2025-01-15 21:05:52

如果要在大模型领域选出一位兼具行业影响力和行业争议度的人物,那李开复一定榜上有名。

2023年中决定亲自下场担任零一万物CEO时,李开复一度被业内拿来跟王慧文做比较,讨论两者的创业项目究竟谁更贵。随着王慧文因病退出,一年多后,还留在大模型牌桌上的李开复,同样麻烦缠身。

最新的争议发生在1月初。“阿里收购零一万物”消息传出的当晚,李开复便率先在朋友圈做了辟谣,并在次日接受了好几波媒体的专访,以告诉外界零一万物并非解散,只是放弃了对超大规模参数模型的训练,未来仍将专注训练中小模型,并发力应用侧。

在此之前,零一万物还曾陷入“套壳Meta开源大模型LLaMA”以及放弃预训练的多轮质疑声中。

顶着中国“AI教父”头衔下场搏斗的李开复,在自己选中的大模型赛道被反复质疑,甚至有激进行业人士,直接将李开复和其背后的零一万物称之为“大模型混子”,恒业资本创始合伙人江一告诉字母榜(ID:wujicaijing),“其实我们更早都知道了(李开复)要放弃预训练的事情,这在行业里不算是一个太大的秘密。”

不同于此前二十多年在中国的布道者角色,调转身份成为创业者的李开复,这次与其他人站到了同一起跑线,技术、产品和商业化,正化身一道道选择题,一边筛掉落伍者,一边比出优胜者。空留影响力而暂时缺乏行业认可度的李开复,其身上AI教父的气质,也越来越让渡给AI网红的新形象。

如同雷军选择汽车作为自己最后一次创业一般,李开复则将大模型视为自己的最后一舞。2022年11月ChatGPT亮相后,看到它的那刻,李开复“意识到它的出现比我预期的要快……我不能错过这个机会,我必须参与其中。”

对更大成功的渴望,成为驱使雷军和李开复这类早已功成名就之人,再次躬身入局的最大诱因。

2010年,雷军终于决定投身智能手机创业后,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和林斌都不理解,反问雷军“你什么都有了,创业图什么?”

雷军曾反思自己在小米之前的创业经历,觉得很多产品都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却总是失之交臂,并认为“这是时代使然,公司基因使然,回天乏力。”

尤其是2007年10月,金山在香港上市后,看着市值只有一家主流互联网上市公司的零头,雷军曾告诉《财经》,他曾以为金山可以承载他的梦想。现在,他想做一家百亿乃至千亿美元的公司,“否则你做一家又一家10亿美金的公司价值有多大?一次又一次复制自己是没有价值的。”

李开复对成功的渴望比雷军还要大10倍。之所以放弃投资方式而选择自己下场做,李开复给出的原因是自己“想要创建一个伟大的企业”,并相信在微软时期的职业经历,使自己学到了打造下一个潜在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所需的能力。

只不过,随着李开复丢弃掉AGI(通用人工智能)梦想,他的万亿公司愿景,也变得更虚幻了一些。

A

在ChatGPT出现2年来的国内大模型创业浪潮中,李开复还是那个最高频发布朋友圈辟谣消息的AI创业者。

1月初网传“阿里收购零一万物”消息后,李开复便再次通过朋友圈辟谣,然后才指挥零一万物官方发布了辟谣声明。

综合李开复的对外回应信息,经历最新组织架构调整后的零一万物,未来超大模型训练会交给阿里,自己则主攻中小参数的行业模型。

这一转变更早来自于李开复去年5月份的思考。当时,零一万物已经选择不再盲目追求扩大参数量,并舍弃了训练原定万亿参数的超大模型Yi-X-Large的计划,转而训练了更小更快更便宜的MoE混合专家模型Yi-Lightning。

辟谣“阿里收购零一万物”消息之前,去年10月份,李开复还通过发朋友圈辟谣了零一万物停止预训练的消息,并在当时坚定回应称,零一万物绝不会放弃预训练工作。

更早之前的2023年11月,立志研发通用大模型底座的李开复,则陷入一场套壳Meta开源大模型LLaMA的质疑之中。当时,李开复也是第一时间通过朋友圈予以澄清。

尽管三次辟谣的内容指向不同,但导致这些谣言轮番找上零一万物的一大主因,还在于公司太穷了。

在同为大模型六小虎(零一万物之外,还包括月之暗面、MiniMax、智谱、百川智能、阶跃星辰)的其他几家相继拿下一众知名投资机构和大厂的多轮融资之后,零一万物成立至今,被曝出的融资消息只有两条:一是2023年10月完成由阿里云领投的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超10亿美元,跻身中国大模型创业公司独角兽行列;二是去年8月完成数亿美元新融资,投资方包括某国际战投、东南亚财团等。

阿里云成了零一万物当前唯一公开明确的投资人。比融资数额少更糟糕的是,融资环境正变得越来越难。江一表示,进入2025年,行业对大模型的投资会变得更为谨慎,“类似李开复做出放弃预训练的决定,在六小虎中几乎都不同程度存在,就看它们资金能撑到什么时候来对外宣布自己的战略调整了。”

除了大模型自身商业变现艰难之外,生态链的错位,也让这波AI创业显得愈发不易。在同样开发大模型的国内创业者李辉看来,原本大家期望中的场景是,芯片赚最少的钱,平台赚一定的钱,应用赚最多的钱。但现实却是提供GPU芯片的英伟达,一家赚走了行业超八成的利润,“但这种倒三角局面不会一直持续下去,2025年,随着AI原生应用的爆发,会有所改变。”

暂时等不到生态环境改观的零一万物,从成立伊始,就走上了一条勤俭节约做AI的路径。

去年6月份接受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采访时,李开复就曾预言,未来一年内可能会看到有一半公司放弃预训练。“有些创业公司就融不到钱了,如果你是个创业公司,就剩比如说1亿美金了,然后一个月要烧2000万美金,是五个月把它烧完赌一赌,最后烧一个模型打败谷歌,还是用三年拿这1亿美金打造一个APP?这个不用我多说了。”

未来,李开复明确零一万物将不再追求训练超级大模型,这也意味着零一万物成为行业第一家宣布放弃追寻AGI的玩家。“从商业角度考虑,我们认为只有大公司能继续做超大模型。”

字节成了李开复上述判断的最好例证。在大模型赛道一度处于落后位置的字节,通过一年多时间的追赶,到2024年底,一跃跻身国内一线梯队,其不仅补齐了基础模型的技术性能,还在产品上相继布局了豆包、Cici、Coze、星绘、猫箱、豆包爱学、即梦等,涵盖了AI智能助手、AI社交、AI工具和AI教育、AI视频等主流应用赛道。

但将AGI拱手相让给大公司后的李开复,无疑将会迎接未来更多的审视和质疑。

B

如果将时间回拨到20年前,当下对李开复的质疑,多少有些难以想象。

2005年7月,决定加入谷歌的李开复,开始迎来人生的一场世纪大诉讼。在被前东家微软以违反竞业协议告上法庭之时,时任微软CEO的鲍尔默便曾将李开复称为中国的“教父”,以此来佐证李开复在中国的影响力。

鲍尔默彼时给李开复带上的教父头衔,多少还算不上实至名归。随后,通过筹建谷歌中国,并将前沿科技宣传给国内更多人的李开复,正式得到业内认可,并冠上了中国“AI教父”的美誉。

李开复的一生也与AI结下了不解之缘。1983年,以计算机系第一名的成绩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李开复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博士,并选定了语音识别研究方向,成功开发出了全世界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的应用程序,1988年《商业周刊》因该项创造授予李开复“最重要科学创造奖”荣誉称号。

1990年夏天,28岁的李开复,决定放弃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助理教授职位,从学界投身产业界,加盟苹果,领导团队发明了QuickTime,并成为苹果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随后,李开复从苹果又相继跳槽到SGI、微软和谷歌。

参与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和谷歌中国的经历,使得李开复不仅与更多AI人才有了交集,也借此培养和发掘了一大批相关人才。脱身于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微软亚洲研究院,更是一度成为中国互联网以及AI领域的黄埔军校,张宏江、张亚勤、沈向洋、王坚等业内赫赫有名的大佬,均出身于此。

产业界的努力之外,李开复还格外重视跟大学生的交流。早在1990年,李开复就曾在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开个四个星期的课程,向中国大学生介绍前沿AI知识。2003年,李开复还自己出资创立了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开复学生网”,2006年,其更名为“我学网”。在上面,李开复自述其回答了上万个中国学生的问题。

创新工场的筹办,则成为塑造李开复中国“AI教父”的最后一层砝码。

到2008年,在谷歌中国的工作,已无法满足李开复的自我追求,“我越来越意识到,管理更大的团队不是我心中的目标,我更喜欢从无到有的创造,而不是经营一个巨无霸。”

不容忽视的一个现实背景是,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从PC时代向移动互联网时代过渡的前夜,一大帮创投机构都冒了出来。2009年8月,李开复也创立了自己的投资机构——创新工场,并投中了一批知名公司,如摩拜单车、知乎、豌豆荚、墨迹天气、美图等。

借助李开复在科技领域的多年经验,创新工场抢先押注前沿科技赛道,“投早、投小、投科技”一度成为其最重要的标签之一。

到2016年,“人机大战”——阿尔法狗战胜围棋九段李世石的爆发,让原本局限在科学和科幻领域的AI变成了人人挂在嘴边的大众热点话题。创新工场也开始进一步聚焦,同年成立人工智能工程院,李开复亲任院长,致力于AI技术与科研、实验室、高校、人才的生态链接和技术转化,开创了一套“VC+AI”的投资新模式,官方宣传称投资了10多家人工智能独角兽公司。

2012年被投资的旷视科技,成为创新工场投资的第一家AI公司,随后创新工场的这份AI独角兽名单中相继加入了美图、地平线、第四范式、驭势科技、Momenta、文远知行、比特大陆、飞步科技、极飞科技、镁伽、创新奇智等的身影。

但投资前沿科技的风险也随之而来,这些公司大多因为超前布局尚未能做到盈亏平衡,其中也只有显得不那么前沿的美图,实现了盈利。

其他要么如驭势科技、Momenta、极飞科技等暂未传出上市消息,要么如比特大陆、旷视科技等,上市遇挫。

尤其是作为创新工场AI投资首秀的旷视科技,即便顶着上一波AI创业“四小龙”的名头,在港交所、科创板等上市大门前兜兜转转3年之后,还是选择了放弃。去年12月,旷视科技正式撤回上市申请。

那些已经成功上市的公司,如地平线、文远知行、第四范式、创新奇智等,则如李开复所创立的零一万物一样,仍然面临着何时盈利的灵魂拷问,且其股价均经历了一波下滑的抛物线,目前都处在股价跌破发行价的状态之中。

此时就显现出了作为投资人的好处来。早在2018年初AI大热之际,李开复在对外采访中就明言,大家过分高估了AI的商业变现能力,“每个创业者都很想把自己的创业公司包装成一个AI公司,每个VC也都想要标榜自己是一个AI投资人。但是AI投资其实不适合新手参与。如果对AI技术本身没有了解就急着参与到AI的早期阶段来,这样的人会赔得连裤子都不剩。”

这其中显然不包括被称为中国“AI教父”的李开复。在2019年被晚点问及创新工场回报最好的基金是哪一期时,李开复回答:“投AI项目最多的回报最好……比如旷视回报400倍、VIPKID回报1200倍。”

C

在旁观者的投资人身份之外,叠加一层AI创业者的新角色后,李开复也不得不直面AI商业化的难题。

在宣布零一万物不再追求训练超级大模型,转而继续训练参数适中的更快、更便宜的模型,基于后者打造可以赚钱的应用之前,李开复已经调转了公司的商业化路径:在国内优先发展To B领域,To C应用则先做国外,再做国内。李开复给出的理由是,国外的付费意愿比较高,先探索商业化最快的路径,国内以后C端也会有机会。

但这条新的坚持训练中小模型的策略,李开复还能坚持多久则要打个问号。

继千亿参数模型Yi-Large之后,去年10月,零一万物对外发布新旗舰模型Yi-Lightning,“后续零一万物的模型参数量可能也不会再大于Yi-Lightning。”李开复说道。

去年10月对外辟谣放弃预训练时,李开复给出了大模型公司要不要做预训练的两个衡量标准:一看自己能不能预训练出一个比开源足够好的模型;二看预训练的花费能否承担得起,且训练出来以后它能用多久?

眼下,李开复坚持继续做中小模型预训练的理由之一是,自己的Yi-Lightning模型依然能打,“所以肯定自己要做。当然务实地说,如果哪天开源模型打败了我们,我们肯定也要思考是不是就别做了。”

而一旦失去模型层的支撑,李开复一开始构想的“Infra+模型+应用”三位一体布局,或许也将不得不重新调整。

在李开复设想中,零一万物要做的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大模型公司,就如同PC时代的微软。“当时,微软做Windows kernel,相当于今天的大模型;做Windows,相当于今天的API和平台;做Office,相当于今天的应用;然后做基础设施,相当于今天的 Azure Cloud。”李开复举例说道。

除了基础设施和模型需要一起做,模型和应用也必须一起做,“因为它们实际上是一体的。”李开复判断道。

但当零一万物越来越走到与企业客户利益绑定后的行业大模型领域,在获取确定性商业回报之外,也令其失去了大规模扩张的可能性。

失去AGI创业机会后,留给创业者做出下一个BAT的机会也变得无限渺茫。傅盛在这方面比李开复更早有了清醒的认识,“我已经放弃BAT的创业梦了,那的确没机会。”

在最近接受晚点采访时,面对想打造AGI时代的微软的梦想,是否随着放弃超大规模预训练而破灭了的提问时,李开复回答道,“当然没有……只能说我们现在是从应用起步。谁都可以仰望星空,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

参考资料:

《他第一个讲了出来,不再追求 AGI》晚点对话

《对话李开复:为了变道,筹备了数月》虎嗅

《李开复独家回应:盲目坚持负担不起的东西,并不是健康的选择》36氪

《连线Insight对话李开复:不愿“透支”未来,零一万物全面转向“小而美”》连线Insight

《对话李开复:如果美国形成AGI霸权,我们应该怎么办?》腾讯科技

《对话李开复:不走OpenAI“烧模型”之路,大模型to B要有新打法》中国企业家杂志

《李开复:中国落后美国大模型差距缩小为 6 个月,疯狂降价是双输》AI科技大本营

《对话李开复:价格战烧不出 AI 超级应用,好模型有贵的道理》极客公园《已经有人在问“李开复和王慧文谁估值更贵”了》投中网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中信出版集团

0 阅读:18

字母榜

简介:让未来不止于大。关注商业巨头的进化,生态和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