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灯光使用全攻略,一文读懂!

极速飞扬 2025-02-22 00:02:39
转向灯:行车 “方向标”

转向灯通常位于汽车前部和后部的左右两侧,部分车辆的转向灯还在左右后视镜的上方或下方。在车内,控制转向灯的开关在方向盘左手下方,前推是右转向灯亮,下拉则是左转向灯亮 。

在转弯时,提前 10 - 20 秒开启相应方向的转向灯,让周围车辆和行人知晓你的行驶意图。比如在十字路口左转弯,提前开启左转向灯,给对向车辆、行人以及后方车辆足够的反应时间。

变道前 3 秒以上开启转向灯,观察后视镜,确认安全后再进行变道。比如在多车道道路上,从中间车道变到左侧车道,先开启左转向灯,提示左侧车道车辆注意。

超车时,先开启左转向灯,观察路况确认安全后从左侧超越前车,超越后驶回原车道前开启右转向灯。比如在同向双车道道路上,超越前车时,规范使用转向灯,能避免与后车和被超车辆发生碰撞。

进入环岛无需开启转向灯,驶离环岛时开启右转向灯,提醒环岛内车辆和即将进入环岛的车辆。

靠路边停车时,提前开启右转向灯,提示后方车辆减速避让;从停车处起步时,开启左转向灯,告知周围车辆你即将驶入道路。

近光灯:夜间 “安全卫士”

近光灯是夜间行车最常用的灯光,一般在方向盘左侧的灯光组合开关上,通过旋转按钮或拨动灯光拨杆即可开启。若不确定是否开启,可查看仪表盘,近光灯标志的光线线条是朝下的。

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在照明良好的路段,应使用近光灯;在低能见度或无照明的道路上,车速低于 30 公里 / 小时时,使用近光灯;超过 30 公里 / 小时,可考虑使用远光灯 。在夜间没有路灯、照明条件不良,或遇雾、雨、雪、沙尘、冰雹等低能见度情况,同方向行驶的后车与前车近距离行驶时,应使用近光灯。

在没有中心隔离设施或中心线的道路上,夜间会车应当在距相对方向来车 150 米以外改用近光灯;在窄路、窄桥与非机动车会车时,也应当使用近光灯。机动车在夜间通过急弯、坡路、拱桥、人行横道,或没有交通信号灯控制的路口时,应当交替使用远近光灯示意。

远光灯:合理使用 “远射程”

远光灯是为了在夜间或低能见度环境下,提供更远距离的照明,让驾驶员能看清更远处的路况。在没有路灯、照明不良的郊区公路、高速公路行驶时,若前方无车辆且无对向来车,可使用远光灯 ,比如在偏远的乡村道路上行驶,周围一片漆黑,此时远光灯就能派上用场。

但在很多情况下,远光灯是被禁止或不建议使用的。夜间会车时,在距相对方向来车 150 米以外就应改用近光灯,否则强烈的光线会使对向驾驶员视觉瞬间致盲,极大地增加事故风险;在窄路、窄桥与非机动车会车时,也不能使用远光灯,比如在仅能容纳两辆车勉强通过的窄桥上会车,远光灯会干扰对方视线,容易引发碰撞;同方向近距离跟车行驶时,后车使用远光灯,灯光会通过前车后视镜反射,影响前车驾驶员视线,不利于安全驾驶;在照明良好的路段,使用远光灯不仅多余,还会干扰其他车辆和行人,比如在城市的主干道上,路灯明亮,就无需开启远光灯。此外,在雾、雨、雪、沙尘等低能见度天气下,远光灯会形成漫反射,使能见度更低,此时也不能使用。

雾灯:恶劣天气 “穿透利器”

雾灯分为前雾灯和后雾灯,前雾灯标志通常是绿色,图案为半圆左边有斜向下的三条线和一条竖杠;后雾灯标志一般是黄色,图案是半圆右边有直的三条线和一条竖杠,在仪表盘上很容易识别。

开启雾灯的方式因车而异,常见的有旋钮式,集成在左拨杆或独立设置在中控台左侧区域,旋转至对应标识开启;按键式,多见于美系品牌,按下相应按键即可,不过部分需先开启示宽灯或大灯 。有些车型还要求先开启前雾灯,才能开启后雾灯。

在雾、雨、雪、沙尘、冰雹等低能见度气象条件下,要正确使用雾灯。当能见度小于 200 米时,必须开启雾灯、近光灯、示廓灯和前后位灯,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 60 公里,与同车道前车保持 100 米以上的距离;能见度小于 100 米时,还需打开危险报警闪光灯,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 40 公里,与前车保持 50 米以上距离;若能见度小于 50 米,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 20 公里,并从最近的出口尽快驶离高速公路。比如在大雾弥漫的高速公路上,严格按照这些规则使用雾灯和控制车速、车距,能有效降低事故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在正常天气、能见度良好时,不要开启雾灯,以免干扰其他驾驶员视线。

总结

汽车灯光是保障行车安全的关键设备,正确使用灯光不仅是遵守交通法规的要求,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负责。转向灯提前告知行驶意图,减少碰撞;近光灯照亮前方,应对复杂路况;远光灯谨慎使用,避免干扰;雾灯在恶劣天气穿透浓雾,增强可视性。

每位司机都应牢记这些灯光使用规则,养成良好的用灯习惯。在日常驾驶中,多观察路况,提前开启或关闭相应灯光,不滥用远光灯,让汽车灯光成为安全出行的 “护航使者” 。只有这样,才能在道路上更加安全、顺畅地行驶,共同营造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