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0年,一位身着朴素长袍的文人大步流星地走进黄州城东的一座禅寺中。
他环顾四周,只见一个年幼的小和尚正在院中扫地,于是玩心大起,故意高声喊道:"寺中秃驴何在?"那小和尚闻言抬起头来,张口便吐出六个字回击,将这位文人怼得哑口无言。
一时间,他无言以对,只得愧悔离去。自此,小和尚的这六个字流传开来,成为了千古绝句。这位飘然离去的文人,正是北宋著名的大文豪苏轼。这究竟是怎样一段机锋往事?
忘年之交
北宋,苏轼无疑是最璀璨夺目的一颗巨星。他才华横溢,诗文俱佳,更以豪放不羁的性格闻名于世。在他的众多好友中,有一位禅师与他成为了忘年之交,这位便是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是宋代云门宗的高僧,精通佛法,机锋敏捷。初见苏轼时,两人便惊叹于彼此的才学与智慧。于是,两人开始了一场斗智斗勇的对话。
佛印常以一言半语点醒苏轼,令其茅塞顿开;苏轼则以诗词妙对,展现其过人才华。
一日,苏轼漫步至佛印禅室,只见佛印端坐在莲花座上,宝相庄严,顿觉佛法之奥妙。他不禁赞叹道:"大师你看,我虽未剃度出家,却也对佛法领悟颇深。你看我这一席打坐,可有佛门气象?"
佛印玩味地答道:"施主妙悟佛法,自是难能可贵。只是,相由心生,你我二人修行境界,恐怕还有差异。"
苏轼闻言不服,追问其故。佛印意味深长地说:"我看你时,但见一尊金身佛像,端坐莲台之上,不食人间烟火。施主你看我呢,又是何般光景?"
苏轼陷入沉思,却找不到恰当的言辞,佛印见状,便止住话头。这一番对话,看似寻常,却蕴含着深刻的玄机。日后,苏轼常常回味这段问答,领悟"相由心生"的真谛。
除了探讨佛法玄机,二人也时常在日常小事上互相调侃。
一次,苏轼兴致大发,写了一首诗,颇有自得之意。他快马加鞭,派人送至佛印处,想听听大师的评判。不料,佛印看罢诗稿,只淡淡写了两个字:"放屁!"
苏轼勃然大怒,立即登门讨个说法。然而,到了佛印住处,他却不见其人,门扉紧闭。仔细一瞧,只见门上贴着一张字条,龙飞凤舞地写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轼恍然大悟,佛印是在讽刺他自命清高,却仍逃不过名利场的诱惑,一点风吹草动便要兴师问罪。他惭愧地长叹一声,悻悻而归。
自此,苏轼对佛印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视他为知己挚友。
机锋巧对
又是一年春好处,苏轼闲来无事,决定前往佛印所居住的禅寺走走,散散心,顺道请教一些心中的疑惑。
等他走进山门时,却发现偌大的寺院竟空无一人,连平日里忙碌的僧人都不见踪影。唯有一个年纪尚小的沙弥,正在院中扫地。
顿时,一个俏皮的念头在苏轼心中升起。他清了清嗓子,故意大声说道:"哎呀,这寺中的秃驴都上哪儿去了?怎么不见人影?"
年轻的沙弥闻言,先是一愣,随即直视着苏轼:"门前东坡吃草。"
这六个字一出,令苏轼哑口无言。他万万没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小和尚,竟能用如此精妙的对仗,将自己的调侃反击回去。
"东坡"二字,正是他的号;而"吃草",则暗喻他如同一头在门前吃草的驴子,可谓讽刺得恰到好处。
苏轼深知,若是与这小和尚斗起机锋来,自己恐怕要吃不了兜着走。他连连点头,赞叹道:"好一个'门前东坡吃草'!小师傅果然言简意赅,机敏过人啊。"
两人你来我往,笑谈甚欢。不一会儿,佛印也从外面回来了,见到苏轼,他笑呵呵地拱手问安,邀请苏轼到方丈室品茗谈心。
苏轼向佛印讲述了适才的趣事。佛印听罢,微微颔首:"小沙弥虽然年纪尚轻,但天资聪颖,又勤学不辍。想必日后必成大器,在佛门中大放异彩吧。"
苏轼点头称是,忽然又想起一事:"我瞧这小和尚伶牙俐齿,倒有些像您的徒弟。莫非真是您的关门弟子,专门教导他说话的技巧?"
佛印摇头道:"佛门弟子,皆应净心修行,参悟真理。言语之技,不过是点缀,非关宗旨。这小沙弥的机敏,实乃天资所赐,非关我的教诲。"
苏轼闻言,连连点头,表示赞同。两人又谈了许多,直到日薄西山,苏轼才恋恋不舍地告辞。临行前,苏轼特意嘱咐小沙弥,日后若有机会,一定要来东坡寒舍做客,好好切磋诗文。小沙弥欣然应允,并表示一定会努力学习,不负期望。
趣事之妙
苏轼与佛印的友谊,一如江上烟波,清淡中蕴藏深意。他们经常结伴出游、饮酒赋诗,彼此之间的互动既充满机锋,又不乏趣味。
有一次,两人同游名山,漫步间苏轼突然停下脚步,转过身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
佛印答道:“是一尊佛。”这话让苏轼心情大好,他满意地笑了起来,仿佛此时山间的清风也应和着他的得意。
“那你觉得我像什么?”佛印随即反问。
苏轼调侃道:“你嘛,像一坨屎!”说完,他哈哈大笑,似乎已经料到自己“赢了”这场对答。然而,佛印闻言并未动怒,反而一如既往地微笑不语。
回到家中,苏轼得意地向妹妹苏小妹讲述此事,期待她一如往常般笑话佛印的“吃亏”。不料,苏小妹却微微一叹,淡淡地提醒:“大哥,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看到的是佛;而你心中有……”她点到为止,不再多言。
苏轼瞬间醒悟,原本笑容满面的他愣住了,脸上飞起一抹羞红。相较于佛印的平和宽容,他的言语显得轻浮有余。那一刻,他不仅意识到自己在口舌之争中落了下风,更明白了心境与修养的深远差距。
尽管如此,二人之间的相处始终是坦诚而真挚的。苏轼的放肆与任性并未影响两人间的情谊,反而因为这种对立的性格,擦出了无数思想与智慧的火花。
这样的友谊,犹如水墨山水,不以浓烈取胜,却能久看不厌。
一年冬日,苏东坡与好友黄庭坚一同造访佛印的寺庙。正巧两人腹中饥饿,便借用佛印的厨房,做起了香气四溢的饼子。饼子刚出炉,苏东坡提议先供奉菩萨以表敬意。
两人郑重地将热腾腾的饼放到菩萨前,转身跪拜,却在抬头时发现供桌上的饼少了两块。
“这是菩萨显灵了?”苏东坡一时有些发愣,但转念一想,这未免也太离奇。他四下张望,眼尖地注意到菩萨身后似乎有动静。
走近一瞧,竟然是佛印正捧着饼子偷吃,满脸笑得像个孩子。他的模样逗得苏东坡和黄庭坚忍俊不禁。佛印坦言香气实在太诱人,于是玩起了这场“捉迷藏”。
这样的趣事在二人间屡见不鲜。
某日,佛印刚在厨房里烧好一条鲜鱼,正准备享用,偏巧苏东坡上门拜访。佛印心里暗暗犯难,舍不得将这条鱼分享,于是偷偷把鱼藏了起来。苏东坡鼻子一向灵敏,早已闻到了鱼肉的香味,却故作镇定,假装没发现。
他一本正经地对佛印说:“今日来访,有一联句想请教大师。”
佛印心想只是对对子,不假思索地答应。苏东坡随即吟道:“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微微一笑,脱口而出:“积善人家庆有鱼。”话一出口,他顿时怔住,才意识到自己无意中暴露了秘密。苏东坡捧腹大笑:“大师果然坦诚!”两人相视一笑,最终还是一同分享了这条鱼。
这次吃鱼的经历后,苏东坡心生一计,邀请佛印改日来家中做客,扬言要请他吃“半鲁”。佛印听得一头雾水,却爽快应允。
到了苏府,他见苏东坡端上来一盘鲜鱼,笑着说道:“‘半鲁’就是‘鲁’字去掉一半,这不就是鱼吗?”佛印听罢才恍然大悟,笑着指责苏东坡戏弄自己。
两人哈哈大笑,围桌而坐,再次共享美食。这样的互动既体现了苏东坡的机智风趣,也显现出佛印的宽容豁达。两人相如水,不仅因为彼此的智慧,更因为这份真挚的坦诚。
晚年的苏轼,摒弃了尘世的名利之争。他专注于诗歌创作和修禅养性,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苏轼逝世后,他的诗作成为千古绝唱。而他与佛印的友谊,也成为了后世佳话,为世人传颂。
纵观苏轼的一生,他虽历经坎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胸怀。他与佛印的交往,更是给他的人生增添了别样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