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孩子》与主流社会很远,也很近

有爱评论区 2024-09-15 22:03:18

有些人、有些事许久没有看到了,会给人一种错觉,好像他们都已经在世上消失了……可实际上,他们一直存在,只是更难被发现了。

新上映的电影《野孩子》就给了我一个提醒:在五光十色的当下,仍然有需要被关注和帮助的人存在,而无论是否有外界的帮扶,他们始终都在笨拙、坚强并倔强地活着。

尽管从电影的角度出发,《野孩子》的叙事略显粗糙,但它的题材选得太好了,角色塑造与剧情落点也还可以,是颗“好苗子”。

最重要的是,我在影片中看出了一些弦外之音来,其对于环境背景的精准描绘,以及不厌其烦的真诚“教诲”,也让影片多了一份宝贵的社会价值。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野孩子》的故事很简单,简单到用一句话就能让观众明白这片子大概讲了什么:

形同孤儿的小男孩轩轩,意外结识了独自讨生活的大男孩马亮,因为跟着对方有东西吃,他便黏上了马亮,一大一小两个有着相似经历的“野小孩”,关系越来越近,直到亲如兄弟。

王俊凯近来在电影方面的发力有目共睹,我前阵子才刚在《刺猬》里见过他演的怪男孩周正,那里他演出了“被边缘化的年轻人的沉默、叛逆和愤怒”,而这回担纲第一主演,对他来说是更大的挑战。

所幸,这次王俊凯的表现不错,马亮若隐若现的善良与自始至终的犹疑,还有那股子甩不掉的淡淡哀伤,一直都在线。

当然,《野孩子》更令我感到出色的,是它描绘出了一个看上去离我们很近却又很遥远的“边缘世界”。

如今养育孩子的环境和逻辑和过去早就不一样了,相信许多平时带娃的家长都会和我有相同的感触:适合孩子学习玩耍的地方大多费钱,剩下那些个地儿,要么条件环境不好,要么不放心孩子去。

所以,我看《野孩子》时的第一反应是“我们身边居然还有这么多不用花钱的好玩地方”……但这种怪异的感受很快得到了解释:危房、废弃公园、野湖等场所固然有趣,可这些地方正常人都不会去,大人就更不可能让孩子去玩了。

这便指出了马亮与轩轩两个孩子,实际上就是没有人管的野孩子——“没人管”听上去很爽,但对于无法照顾自己、没有谋生能力孩子来说,绝对是噩梦。

马亮是个连身份证都掏不出来的流浪儿,轩轩过的日子和孤儿没多大区别,这两人拥有看似“绝对自由”的代价,是处处都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基本权利。

我在观影时对此印象很深,这哥俩过得四处受限,花钱只能用现金,吃亏了不敢声张,有事不能找警察(相反还老得躲着),就连去诊所看病,都得在拿药前跑出来,要是被发现“没身份”就糟了……

未成年人活得像个逃犯一般,这无论如何都是件不正常的事情,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最直接的原因是,这两个人的关系名不正言不顺,可偏偏轩轩想跟着马亮,马亮也愿意照顾轩轩。

理论上,轩轩并不是孤儿,他有爸爸妈妈,却都已消失无踪,而监护人爷爷又无力好好关照,只能让他帮忙捡垃圾,别说拾叨孩子上学了,连吃东西都是有一顿没一顿。

我一度都在怀疑轩轩他爷爷是不是亲的,可后面不得不承认,世上就是有这种亲人存在,而爷爷身上展现出来的特点,多少也说明了“生儿不养”的家庭问题为何会一代接一代出现。

除了马亮和轩轩外,影片里还有许多别的野孩子,文叔的小宾馆就是一个收容了各种“孤儿”的孩子窝。

他们的人设也颇为典型,以两个大孩子为例:耗子幼时曾在街头卖艺,梦想是开一间最大的网吧,对他来说,网吧就是他成长过程中待过最快乐的地方;大毛有着严重的肺病,总是抱着“活一天算一天”的念头,他还有严重的仇富心理,或许,就是因为年幼时多病、家里缺钱,他才会被大人抛弃。

利用孩子进行违法犯罪的文叔,肯定不是啥好人,但他也会用“我是在帮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这种借口来骗人骗己。

这就引出了《野孩子》更深一层的诘问:为什么社会上仍有文叔这种坏人的生存土壤?那一定是有其他人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我看电影的过程中,清楚看到轩轩越来越像个正常孩子——刚开始蓬头垢面,谁给自己一口吃的,谁就是好人;等马亮解决他的基本温饱后,轩轩又开始画画,学会了发脾气;再然后他开始想要有玩伴,甚至想和其他孩子一样去上学。

略显讽刺的是,正是因为轩轩渐渐地有了个孩子样,他才会被周佼警官注意到……在此之前,除了别有用心的文叔外,没有谁真正在意过轩轩,即便他行为不端,欺负其他小朋友,家长们也就当他是个没教养的娃,没谁想到他是一个“野孩子”。

同理,大毛、耗子、马亮他们只是小偷小摸时,也没谁真的多注意,直到他们偷盗越来越猖獗,才进入了警方的视线……

还有,马亮一开始带着轩轩相依为命时,似乎天大地大哪里都可以去,一旦大人们认真起来要找到他俩时,他们突然又变得寸步难行起来。

看吧,其实许多事情真心想做,是能做到的,只是一直都没有足够多的人下决心去努力做而已,就像片尾周警官那段有点“说教”却又千真万确的实话:如果当初我能多为他做点什么,也许他最后就不会出事了。

说到这里,再回到《野孩子》的两位主人公身上,便更显得马亮的行为有多么可贵了——他没有因为自己被抛弃的经历放弃轩轩,而是用他生涩、笨拙、固执又温暖的爱,为另一个可怜孩子撑起了一片天,也实现了自己的救赎。

片尾那首诗《苔》,正是《野孩子》那份微小又热烈的生命力的最好写照: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