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人岑参,40岁写下一首边塞咏雪诗,读来让人勇往直前

江忆北谈过去 2024-08-05 12:35:03

他是唐朝唯一一个真正去过西域的诗人,笔下写着极具浪漫色彩的边塞诗,血液中流淌着勇敢和梦想。他一生漂泊在外,至死都未能归乡,虽没能如愿建功立业,却以诗词名留青史。他便是“边塞诗人”岑参。

1.功名祗向马上取

岑参出生相门,家族中曾出过三任宰相。而他本人心怀大志,勤奋砥砺,自幼遍览经史。

都说出名要趁早,可岑参不是诗书琴画皆精的全能型选手王维,也不是七岁就能作诗的天才型选手杜甫,当时繁华的长安城里从未听说过他的名字。

他20岁到长安为理想四处奔波,却一直求仕不成。直到公元744年,岑参30岁那年终于靠自己的努力中了进士,之后成为东宫太子的属官。

他深知,做一个小小的官吏,每天做着重复无意义的工作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正如他诗中所写:“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在那个征战不断的时代,与其享受安乐,昏昏碌碌度过一生,不如奔赴战场,英勇杀敌。

于是,公元749年至757年,岑参也曾两度出塞,远走家乡。在那个“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年代,多少战士不得不抛妻离子,西出阳关。为何偏偏要选择远赴前途未卜的边塞,离京吃苦,岑参当时在诗中写道:“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他说,到万里之外的边塞是为了尽心王事,而自身一无所求。也知道边塞艰苦,岂是为妻子儿女筹谋。可见诗人甘愿为了理想放弃过安逸的生活,也能看到他以身报国、不畏艰辛的爱国精神。

公元749年,岑参去安西赴任途中遇到一位准备回长安的老朋友,一时喜不自禁。嘘寒问暖之际,他突然想到要拜托这位老朋友捎一封家书回家报平安,却发现身上没带纸笔,那就托君传个口信罢。于是便有了那首著名的《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忽如一夜春风来

在边塞的那段日子,身为一个小小掌书记的岑参百无聊赖。他不是一个愿意做闲官的人,上属高仙芝的贪婪和残忍也时常让他感到不屑,郁郁寡欢两年后,终究还是壮志未酬。

公元751年,高仙芝率军远征中亚,原本以为唐军会和往常一样取胜,然而最后时刻发生了意外。因为盟军临阵倒戈,与阿拉伯联军一起将唐军打了个措手不及。高仙芝无奈之下只能匆忙逃回都护府。

此时的岑参并没有参战,而是和往常一样负责后方统筹物资的工作。仗打败了以后,他也不得不离开疆场,回归长安。

三年后,岑参第二次出塞,担任节度判官。他仍然有着使不完的干劲,即使边塞无比恶劣的气候,也不能阻挡他的报国热情。然而,前后十多年的军旅生活,并没有让岑参实现报国立功的理想,却让他留下大量优秀的边塞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北疆的八月,就有大雪覆盖大地。此时将军的兽角硬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铁衣难以穿上身。而诗人却说,这大漠飘雪像是一夜之间春风吹来,让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

这首边塞咏雪诗是岑参40岁时所作,描写塞外雪天冰地的壮丽奇景,充满奇情妙思,读来让人豪气冲天,勇往直前。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更是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然而很难想象,诗人在“北风卷地白草折”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还能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么乐观的心境和浪漫的想象。

好像在边塞那些年的风霜粗粝对他没有丝毫影响,只有风光和力量永远停留在他心间,让他依旧保有自己情怀和温度。他以为,熬过这段艰苦的岁月,就能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春天,就能看到自己曾期待过无数次的生活。

但有时,过度的期望也会变成失望,满腔的豪气终究会错付。

公元75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叛乱,腰斩了记忆中那个蒸蒸日上的大唐帝国……

皇帝让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位帝国将星坐镇,却还是没能拦截住叛军。很快,洛阳失陷,天子因听信诬告,将封常清和高仙芝斩首军中,就连后来派出的哥舒翰也全军覆没,恐怕无人可以护佑当时的大唐……

玄宗出逃,新皇唐肃宗即位。在这个紧急关头,绝对是个千载难逢的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就连高适都能在此时被委以重任,而岑参却没有那么幸运。

3.一生大笑能几回

公元757年,当时的大唐已经身心俱疲。时任右补阙的岑参,已经与杜甫成为同僚和诗友,皆为皇帝的谏官。但和左拾遗杜甫不同,岑参对于自己的工作并不满意,他最想的还是上战场立功。

《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当时的唐朝内外交困,无非无事,但诗人虽然位列朝堂却居官闲散,无事可做,于是他觉得自己是不受朝廷重视,才会如此清闲。这种带着自嘲的悲叹,丝毫不像曾戍守边关的铁血诗人。

但他确实如此。因为日复一日的庸俗无聊的生活,让一颗炽热的心渐渐地凉了下来。他一直蛰伏在这个小小的职位上,等待着不知何时才能响起的雷鸣将他唤醒。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也许偶尔,他也会想起几年前他途经凉州的那一天。那时还没有安史之乱,他和高适等老朋友一起欢聚夜饮,以酒助兴。“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那时的诗人不会感叹时光流逝,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

762年,岑参终于又迎来了随军出征的机会,他又一次在军中担任掌书记。随着安史之乱结束,岑参几经辗转赴蜀地任职,成为嘉州刺史,这也是他一生中得到的最高职位。

可此时的他已不复青年的豪迈,在任上坚持不到三年,决定辞官归乡。谁料一路遇到乱军阻路,被迫流浪蜀地。769年,这个曾在西域戍边的传奇诗人病逝于成都,享年56岁。

岑参不知道,他曾经满腔热血要奔赴的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后来被大唐帝国永远失去了。他诗中的那方诡谲天地,终究也只能在他的诗里被我们遇见。

岑参生在盛世,却未能参与盛世的最后辉煌,反而见证了盛极而衰的颠沛苦难。他一生背井离乡,最终都没能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梦想,但他的文字,已然让他实现了名垂千古的成就。

2 阅读:26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