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一条帖子,内容是互联网圈的一个 “暴论”。据阿里员工爆料,80% 的leader觉得 “技术不重要,业务理解、沟通和向上管理才是王道” 。这话题一出,评论区直接炸了:有人骂领导短视,有人吐槽国内企业只会抄作业,还有人感慨“ChatGPT要是中国造出来的,我当场表演倒立洗头”。(PS:deepseek出来后,现在这条评论下面都是让他直播倒立洗头的)

但说真的,这事真不能全怪领导。毕竟,资本的本质就是“快钱”,老板们扛着KPI,今天不赚钱明天就裁员,谁敢赌一个三年后才能变现的技术?就像网友说的:“你以为领导不想搞技术?但搞技术像种树,搞业务像割韭菜,你猜老板选哪个?”
但问题来了——技术真的能被“不重要”三个字打发吗?
看看当年隔壁鹰酱ChatGPT掀起的AI狂潮,再看看国内大厂卷生卷死却只能拼价格战的同质化产品,答案显而易见:技术不是不重要,而是“重要的技术太难搞”。大部分上市公司既没耐心也没资源去啃硬骨头,最后只能陷入“抄作业→内卷→凉凉”的死循环。
反观DeepSeek团队,没被乱七八糟的KPI和变现指标裹挟,轻装上阵搞技术,难怪能实现弯道超车。

回到正题:难道业务和技术非得二选一?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的工具该升级了?
举个例子:以前开发个系统,程序员吭哧写代码,产品经理天天改需求,业务方骂“太慢”,技术骂“不懂行”——结果全员996,上线还是个半成品。但现在,有些工具已经能让你“既要业务敏捷,又要技术深度”。
现在很多低/无代码平台,比如云表平台,直接把业务逻辑拖拽成流程图,后台自动调用封装好的代码,业务方自己就能搭个系统原型,程序员不用再为“改个按钮颜色”加班到秃头。

领导关心的“业务理解”?平台自带数据看板,实时反馈用户行为;沟通成本高?协同编辑功能让需求对齐像刷朋友圈一样简单。

像中铁、许继电气、中国电信、南方物流等行业巨头纷纷采用,这些企业深知,技术是推动业务发展的关键,但更需要 “聪明的工具” 来加速技术落地。

说白了,技术不是不重要,而是需要“聪明的工具”把它变成业务的加速器。当工具能自动搞定80%的重复劳动,剩下的20%才能真正留给“改变世界”的创新——比如训练个行业大模型,或者搞个多模态AI应用,而不是天天给领导做PPT解释“为啥这个需求又要延期”。
最后说句扎心的:吐槽领导“不重视技术”之前,先问问自己——你用的工具,配得上“技术”两个字吗? 如果还在用Excel管百万级数据、用Word写需求文档、用微信群沟通项目进度……那可能连“工具人”的资格都没有,顶多算个“人形API”。

技术派和业务派的互吵,本质是“工具落后”的锅。真正的狠人,早就不纠结“技术vs业务”了——他们用工具把两者卷成麻花!下次领导再喊“技术不重要”,建议反手甩他一个智能平台:“您先试试,不好用算我输。”
要是觉得内容对您有帮助,记得顺手点个赞哟~,大家有什么问题欢迎留言关注!
文:天地
中国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太多的人觉得技术不行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