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爱好者的圈子里,我常常听到这样的故事。一位网友分享说,他曾经是日产轩逸的忠实用户,那时候轩逸凭借着舒适的驾乘体验和相对稳定的性能,在他的日常通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日产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中的步伐似乎慢了下来。当他看到周围的朋友纷纷换上了本田思域等竞品车型时,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忧虑,不禁发问:本田之外,日产复兴还能靠谁?
日产曾经在汽车市场上有着辉煌的过去。回顾历史,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几年间,日产旗下的车型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极高的市场占有率。以轩逸为例,在2010年左右,轩逸在全球多个主要市场的年销量都能达到30万辆以上,在中国市场的年销量更是常年稳定在20 - 30万辆之间。这一数据足以证明当时轩逸的受欢迎程度。
再看日产的其他车型,像奇骏在当时也是SUV市场中的一匹黑马。2014年,奇骏在全球SUV市场的销量排名中位列前十,其在北美市场和欧洲市场都有着不错的表现。在中国市场,奇骏的年销量也能达到10万辆左右。
近年来日产的发展却遭遇了一些瓶颈。从销量数据上来看,轩逸在2022年的全球销量相较于2010年,下滑了近20%。在中国市场,轩逸的年销量也从高峰时期的30万辆左右下降到了20万辆出头。奇骏的情况更为严峻,在2022年的全球SUV销量排名中已经跌出了前二十,在中国市场的年销量也锐减到了5万辆左右。
与本田相比,这种差距就更加明显了。本田在同期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本田思域在全球的销量一直稳步上升,2022年思域在全球的年销量比2010年增长了约15%。在中国市场,思域的年销量也稳定在20万辆左右,并且在一些细分市场中还占据着领先地位。
日产复兴到底面临着哪些挑战呢?首先是在技术研发方面。如今汽车行业正朝着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在这方面,日产的动作相对迟缓。以纯电动汽车为例,特斯拉在2022年的纯电动汽车全球销量达到了131万辆,比亚迪的纯电动汽车销量也达到了91万辆。而日产旗下的纯电动车型聆风,2022年的全球销量仅为6万辆左右。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方面,像小鹏汽车等新势力车企已经推出了功能较为完善的L2 + 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而日产在这方面的技术应用还停留在较为基础的阶段。
除了技术研发,在品牌形象塑造上日产也存在问题。曾经日产给消费者的印象是可靠、舒适。但现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其他品牌在产品特色和品牌营销上不断创新,日产的品牌形象逐渐变得模糊。在汽车文化营销方面,宝马通过举办各种赛车赛事和汽车文化活动,不断强化其高端、运动的品牌形象;奔驰则凭借其百年历史和豪华的内饰设计,巩固了其豪华品牌的地位。相比之下,日产在这方面的投入和影响力明显不足。
再看看日产的产品布局。日产的产品线虽然涵盖了轿车、SUV等多种车型,但在各个细分市场的竞争力却不均衡。在中高端轿车市场,日产的天籁面临着来自丰田凯美瑞、本田雅阁等竞品的激烈竞争。以2022年的中国市场为例,天籁的年销量为11万辆左右,而凯美瑞的年销量达到了25万辆,雅阁的年销量也达到了23万辆。在SUV市场,除了奇骏销量下滑严重外,日产劲客等小型SUV在市场上的表现也不温不火。
日产想要复兴,其实也有着自己的优势和机会。日产在混合动力技术方面有着一定的技术积累。日产的e - POWER混合动力系统在一些车型上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轩逸e - POWER为例,它在燃油经济性方面表现出色,百公里综合油耗能够达到4 - 5升左右,相比同级别传统燃油车型能够节省不少燃油费用。如果日产能够进一步推广和优化这一技术,并且加大在纯电动和燃料电池等其他新能源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或许能够在新能源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日产在汽车制造工艺上也有着自己的传统优势。日产的一些车型在车身装配工艺和内饰做工方面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准。比如日产的天籁,其车内隔音效果较好,座椅的舒适性也备受好评。日产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在高端车型上进行重点打造,重新塑造高端品牌形象。
在市场营销方面,日产可以借鉴其他成功车企的经验。比如大众汽车通过在中国市场推出适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车型,并且进行大规模的品牌推广活动,成功地提升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日产可以根据不同市场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在东南亚市场,由于当地消费者对汽车性价比的要求较高,日产可以推出一些配置丰富、价格实惠的车型,并通过当地的经销商网络进行有针对性的推广。
日产复兴不能仅仅依靠现有的产品和技术,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变革。在技术研发上要加快步伐,跟上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在品牌形象塑造上要加大投入,重新打造鲜明的品牌形象;在产品布局上要优化调整,提高各个细分市场的竞争力;在市场营销方面要创新策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只有这样,日产才有可能在本田等众多竞争对手中重新崛起,重现昔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