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一期(308)
何应钦义子,兵临城下时被俘,国军中将——袁嘉猷
袁嘉猷(1906-1981),又名鸿逵,别字仲虎、忠烈,云南省顺昌县人。县立高等小学毕业。其祖上世代为官,父袁恩锡是老同盟会员,曾任滇军总司令李根源的高级参议。
1921年,何应钦在昆明遇刺落难,幸遇袁恩锡搭救,结为好友,见袁恩锡之子袁嘉猷聪明伶俐,甚为喜爱,便提出收其为义子,并举行了收子仪式。1922年,袁嘉猷随父赴广州,充任驻粤滇军第三军第七师(师长李根沄,李根源胞弟)中尉副官。1924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四队学习。

军校毕业后,跟随在何应钦身边,任教导第一团(团长何应钦)团部中尉随从副官,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特务连(连长桂永清,黄埔一期)副连长,北伐东路军总指挥部(总指挥何应钦)卫士大队大队长 ,先后参加了两次东征和北伐战争。1927年任宪兵第二团团长。
1928年,任浙江省诸暨县警察局局长,同年调任江苏省青浦县公安局局长。
1929年4月,青浦县国民党县党部和机关团体向省府请愿,控告袁嘉猷“引匪作恶,烂使职权”,要求撤换袁嘉猷,后省府决定,袁嘉猷与江苏省警察队第四大队大队长刘璠(黄埔一期)职务对调。未及上任,正逢江都县公安局局长伍翔(黄埔一期),以水土不服,发生胃病,急须就医请辞。苏州公安局长郑诚之接任了江都县公安局局长,袁嘉猷则接任郑诚之,担任了苏州公安局局长。
同年6月,追随担任了武汉行营主任的何应钦,任武汉行营副官处交际科科长,不久,调任汉口公安局第三署署长,同年末,因“亏空公款”遭通缉。

1930年,暂避到其父好友,时任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参谋总长的朱培德手下,任中校参谋,后返回云南。
1932年,出任云南省元谋县县长。1934年10月,与姐夫鲁道源(滇军将领)等创设大众电影场(后为五一电影院所在地),任董事长,大众电影场是昆明第一家对号入座的电影院。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滇军于1938年组建了第五十八军,开赴抗日前线,袁嘉猷担任该军补充团团长,不久改任该军少将副官长。

1942年4月,受昆明行营委派,任滇越、川滇两地线编部少将副司令。袁家在昆明是名门世家,被当地人称为“袁大官人家”,袁嘉猷的私宅别墅(据说是一座中西式结合的三层大楼,长宽高基本相当,形似一座方形炮楼,解放后成为了军区干部疗养院)在抗战后期,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当时云南汇集了众多的中央军主力部队,许多的黄埔一期同学都在云南,何应钦召集的军事会议有时就是在袁嘉猷的别墅里召开的。网上有许多国军将领和他们的夫人在一起的合影,很多都是在袁嘉猷家里照的,据说袁嘉猷是一个性格爽朗,交游广泛、应酬灵活、心直口快的人,他与陈明仁(黄埔一期)是亲家,和杜聿明(黄埔一期)是干亲家,和黄杰(黄埔一期)、关麟征(黄埔一期)、宋希濂(黄埔一期)等何应钦派的黄埔系重要将领关系都很密切,这些人都是他家里的常客。



1945年4月,原昆明行营兵工厂厂长曾恕怀奉调第一方面军总部副官处少将处长,袁嘉猷调任昆明行营兵工厂,任少将厂长。同年12月,接替升任昆明市长的陈玉科,任云南第五区(蒙化)行政督察专员。
1946年秋,袁嘉猷到沈阳,投靠时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任长官部少将高参。
1947年7月,派赴营口,接替王家善(东北军出身,暂编第五十八师师长兼营口市长),担任营口市长,由于驻营口的交警总队和保安团队都不愿接受王家善的指挥,杜聿明派袁嘉猷到营口,目的是协调各方的关系。
被抢走了市长的位子,上峰又派了一个第五十二军的副军长郑明新(黄埔五期)来指挥军事,王家善内心是不服气的,再加上东北民主联军包围了营口,1948年2月,王家善以召开紧急城防会议的名义将郑明新、袁嘉猷等国民党营口市党、政、军要员扣押,同时宣布率部起义。
记得有一部老电影叫《兵临城下》,描述的是国民党杂牌部队,在中共地下党的策动下,于兵临城下时,扣押国军嫡系将领后起义的故事。故事是虚构的,但其中有部分细节与袁嘉猷的经历很相似。如电影一开始,国军杂牌师团长郑汉臣被俘后又被释放,民主联军的江部长说“国民党的嫡系军官我们也放过”。袁嘉猷也是属于这种情况。
被俘后的袁嘉猷,由于他与众多的国民党将领关系不一般,身份非常特殊。随即被转送到哈尔滨,受到了林彪、罗荣桓等人的接见,并同意释放他回去,希望他多多的宣传中共反对内战和优待俘虏的政策,后由时任松江省副省长的云南人张冲担保,于同年7月被释放,经北平赴南京,向最高当局述职,并汇报了李仙洲等被俘将领关押在佳木斯,杜聿明关押在济南的情况。后由何应钦保荐袁嘉猷挂职国防部中将部附。
1949年3月,原云南省警备总司令部改编为第六编练司令部,由李弥(黄埔四期)任司令官,而李弥和袁嘉猷关系非同一般,他是袁嘉猷的父亲袁恩锡的义子,如何应钦与袁嘉猷之间的关系。李弥邀袁嘉猷担任第六编练司令部高参(有一说是副司令),袁嘉猷回到昆明,下飞机后不久即遭逮捕,理由是为中共做宣传,有通共嫌疑。这段经历,在沈醉的回忆录里有提到,沈醉当时是军统保密局的云南站站长,袁嘉猷被捕后,被逼着写了一些违心的反共言论,后又有何应钦的保释,才被释放。后来袁嘉猷在战犯管理所见到沈醉,还埋怨要不是沈醉逼他写了反共的言论,他也不至于被中共关押。
同年12月,卢汉领导云南昆明起义,并派兵保护了袁嘉猷一家。
解放后袁嘉猷遭逮捕,先到重庆,之后被押往北京,后来被关押于抚顺战犯改造所。1964年,做为第五批特赦释放的战犯,被安排在昆明定居。1966年,“文革”开始后,袁嘉猷在昆明市第二农场劳动改造。1975年,袁嘉猷写信给周恩来和邓颖超。不久,中央指示:袁嘉猷按起义人员对待。1979年10月,袁嘉猷担任了云南省昆明市政协秘书处专员。

1981年4月,因病在云南昆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