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丨武汉人的“夜生活”,满满文艺范!

湖北日报视频 2024-12-17 10:01:00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倩倩 通讯员 邹永宁 刘安喜

近年来,武汉全面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从社区到企业、从学校到社会,学习规模从小到大,学习资源由少到多,“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场景越来越丰富。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职场年轻人掀起“夜校热”;老年大学课程“秒光”,“银发族”爱上校园生活;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多样,家长学生齐点赞……

12月10日,在武汉市武昌老年大学,学员们正在练习洞箫。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地铁、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书香市集不断;武汉中心书城、德芭与彩虹书店、三联书店华中首店、茑屋书店等网红书店抢滩武汉,接续收获粉丝。

武汉是我国率先建设“读书之城”的城市。目前,该市已建立60个城市书房、1200个社区书屋和2149个农村书屋,形成了覆盖全市的阅读网络。

12月8日,在武汉市江汉城市书房——德芭与彩虹书店,读者徜徉在书的海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任勇 摄)

今年6月1日起,《武汉市终身学习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要求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丰富、院校和中央在汉单位多的优势,把数字化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倍增器”,聚焦关键单元和重点群体,推动各种教育类型、资源、要素多元整合。

以“智慧武汉”为引领,武汉创新“互联网+终身学习模式”,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为支撑,夯实学习型城市建设数字平台。

在线学习平台“武汉终身学习网络”汇集了8800多项数字资源和6500门在线课程;跨媒体阅读平台“武汉·读书之城”则整合了约100万册电子书和10万集音频资源。“虚拟三维数字纪念场馆”“武汉人文云上行”“社区教育行走课堂”“机关大讲堂”等多类别主题学习活动,正以多维度、多视角、多方式,带领市民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阅历。

12月14日,在武汉市茑屋书店,读者欣赏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的超大型限量摄影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任勇 通讯员 郭勇 陈毓华 摄)

活到老、学到老,才能真正建成学习型社会。《武汉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社区居民培训率达55%以上。

武汉市充分发挥市、区社区教育学院、街道社区教育分校、社区教学点四级社区教育办学网络作用,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创新学习模式。以武昌区社区教育学院为例,该学院设立了52所社区学校,编写了52本教材,举办近3000场讲座,并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及小程序,提供了涵盖诗词、音乐、数字技能等内容的526节在线课程,累计吸引超过200万人次参与学习。

12月10日,在武汉市汉阳区星空大厦,省直机关“青年夜校”第74期课程非遗糖画火热上演。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公民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武昌区社区教育学院院长黄琳介绍,针对社区中的热点问题,学院广泛征集居民学员意见,通过民主协商、成立志愿服务组织,推进形成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激发公民的正义心、判断力、公益心、团结力。

一个个热情的学习爱好者,如星星灯火点亮全城。自教育部2013年开展“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选树活动以来,武汉市各领域涌现出43位“全国百姓学习之星”、33个“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12月8日,读者在武汉市江汉路新华书店享受惬意读书时光。今年,江汉路新华书店焕新升级,新颖的设计和品种齐全的书籍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阅读。(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任勇 摄)

2013年3月起,硚口区居民黄德宝结合自己收藏的近2万件与雷锋相关的资料及1850余种纪念实物,成立武汉雷锋陈列馆,向市民免费开放,宣讲雷锋精神。

武钢退休老人叶少雄把“家风家教小课堂”融入“社会风气大课堂”,40多年来收藏家书数百封,整理的著作被数十家博物馆、档案馆收藏,记录下长者对晚辈的谆谆教导。

今年12月,在第六届国际学习型城市会议(ICLC6)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武汉市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章。

“获奖者展示了终身学习的力量,使公民能够适应、创新和合作解决我们这个星球上最紧迫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主任伊莎贝尔·肯普指出。

学习正在成为武汉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提供有力支撑。浓浓书香里,城市正拔节生长。

详见12月17日湖北日报11版

点击查看专题 ↓ ↓ ↓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