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770 年的一个秋日,槐里村的晨曦刚刚露出,微凉的空气夹杂着青草的气息,唤醒了村中的每一个人。村民们忙着照顾牲畜,整理家园,准备迎接一天的劳作。然而,这一天却是不寻常的,因为他们的领主,年轻的周懿王姬燮将首次踏足这个偏僻的小村庄。
周懿王今年仅二十有五,却早已显现出非凡的领导才华和无与伦比的智慧。他继位之初,这个周室国家就面临着诸多内外困境,特别是东部的蛮族不断骚扰边境,内部也有不少贵族心怀不满。为了巩固王权,加强对边境的控制,姬燮决定将国都从丰镐迁至洛邑。然而,这一重大决定却遭到不少贵族的反对,包括一些他亲近的亲族。
槐里村正是诸多贵族领地之一,这里地处关中平原的南端,背靠终南山,资源丰富且民风淳朴。年轻的周懿王选在这里宣誓,便是看中其地理位置及民众的支持。为了实现他的谋划,他必须让这些固守传统的贵族们明白,迁都不仅仅是个人的愿望,更是为了整个周室的长远利益。
晨曦中的槐里村迎来了周懿王和他的随行队伍。身着华丽甲胄的护卫,牵着高大俊美的战马,所到之处,无不令村民们惊叹和敬畏。但姬燮并不愿意这些外在的排场干扰他与村民们的交流。他下令护卫队解散临时营地后,只带领几名心腹,轻装简行,前往村中的祠堂。
祠堂是村中供奉先祖与天地的地方,今天也特别布置了一番。宽敞的廊道两侧点燃了幽蓝的香火,供桌上放着雍容华贵的祭品。在院落中央的高台上,姬燮将在这里进行宣誓。
村民们早已聚集在四周,望着这位年轻的国王,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周懿王并没有让他们久等,在众人的注视下,他缓缓走上高台,冲村民们微笑点头,仿佛在他的眼中,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重要。
“槐里的父老乡亲,”姬燮的声音清晰而坚定,“今日,我在此地发誓,必将竭尽所能,保卫你们的安全,提升你们的生活。迁都洛邑,并非我个人的意愿,而是为了周室的稳定与发展。”
台下的村民们窃窃私语,周懿王的话语打破了他们心中对于迁都的疑虑。姬燮继续说道:“洛邑地处中原,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迁都不仅能更好地防御外敌,还能加强对四方的控制,使各地的资源得以汇聚,推动周室的繁荣。”
韩国光是一名普通的农夫,但他对家和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看到周懿王如此真诚,他忍不住发问:“大王,我们在这里生活了几代人,离开这里,我们又如何生存?”
周懿王微微一笑,道:“正因为如此,我才选择槐里作为我宣誓的地方。迁都不会让你们失去家园,相反,我将安排你们随行,与我一同前往洛邑。我将赐予你们新的土地,提供所需的一切资源,确保你们能在新都生活得更好。”
王后的顾问、年长的郭伯此时站在旁边,他赞许地看着姬燮,并补充道:“大王所说,正是我们这些年来一直所筹划的。槐里的你们,将成为新都的中坚力量,共享国家的富饶与荣耀。”
姬燮继续宣誓:“我,周懿王姬燮,在此发誓,迁都之举,必将带来盛世的到来。若有违此誓,让天罚降临于我。”
祠堂内香火一片缭绕,外面的天空豁然开朗,阳光洒在姬燮的身上,把这位年轻的王者笼罩在一片光辉之中。村民们感受到他的诚意和决心,纷纷表示愿意支持国王的决定。
然而,事与愿违,迁都之举并非一帆风顺。消息传出后,很多传统的贵族感到不满,他们认为丰镐才是周室的根基,不能随意迁徙。数月后,姬燮在洛邑调集人马,准备迁都事宜,却遭到了一股强大的反对力量。
这些反对者不仅仅是言辞上的攻击,更有甚者公开反叛,纠集兵马,企图阻止迁都。姬燮不得不亲自率领军队对抗,他们在国土的各个角落奔波,一时间战火四起,民不聊生。
尽管如此,姬燮从未放弃,他在销敛的夜色中不止一次想起在槐里村的誓言,想起那些信任他的村民们。他知道,唯有胜利,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才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略。
一年的苦战,终于使反叛势力土崩瓦解。洛邑巍然屹立在中原大地上,成为了新的国都。槐里的村民们被封为洛邑的先行垦殖者,得到了丰厚的土地和资源。这里不仅保留了他们原来的生活方式,还因迁都带来的繁荣而更加富饶。
周懿王站在洛邑的高墙之上,望着新都繁忙的街道,他感慨万分。他知道,这次迁都虽历尽艰辛,但总算功德圆满。他实现了对槐里村民的承诺,带来了周室的另一番盛世景象。
“徙都之誓”,不仅是一次迁都的礼仪,更是周懿王心中对国家和人民的无尽守护。这个誓言,将成为周室子孙后代铭记心中的箴言,鼓舞着他们为国家的繁荣稳定不懈努力。这段未竟的谋划,也因周懿王的不懈奋战,终成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