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7旬老太网恋1个月被骗111万”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深圳70多岁的郝女士在社交平台上结识了一名自称“联合国战地医生”的网友,短短一个月内,对方以“买请假条”“补交联合国费用”“购买回国机票”等理由,骗取郝女士转账8次,累计金额高达111万元。这一案件不仅暴露了老年人情感需求的脆弱性,更揭示了网络诈骗的隐蔽性与危害性。
2024年10月,郝女士在某社交平台上结识了一名自称“James Wang”的男性网友。对方声称自己是联合国战地医生,正在国外执行任务,并分享了许多“战地手术室”照片和“救治难民”的故事。通过职业光环和体贴关怀,对方迅速赢得了郝女士的信任。
取得信任后,对方开始以“女儿需要照顾”“补交联合国费用”“没钱买回国机票”等理由,向郝女士索要钱财。短短一个月内,郝女士转账8次,累计金额达111万元,不仅花光了自己的积蓄,还向亲戚借了十多万元。直到银行工作人员提醒,郝女士才意识到被骗并报警。
诈骗分子瞄准了独居、渴望情感寄托的老年人群体。郝女士长期独居,对“嘘寒问暖”的关怀缺乏抵抗力,而骗子通过虚构“联合国工作人员”“战地医生”等职业光环,迅速建立了信任基础。
2.层层递进的“剧本化”诈骗诈骗分子通过“情感铺垫—信任建立—需求制造”三步走完成收割:
情感铺垫:分享“战地医生”的工作照和生活照,塑造“高知+英雄”形象;
信任建立:每天嘘寒问暖,虚构“女儿需要照顾”等细节,填补老人情感空缺;
需求制造:以“买请假条”“补交联合国费用”等理由连环索款,逐步榨取钱财。
3.资金转移的“黑灰产业链”诈骗成功后,资金通过多层级账户迅速转移。郝女士的111万元被分散至全国多个银行账户,警方虽紧急止付43万元,但仍有68万元难以追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诈骗金额超过50万元即属“数额特别巨大”,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本案中,4名嫌疑人已被抓捕,但主犯可能藏身境外,追责面临跨国司法协作的挑战。
2.“帮信罪”的刑事责任诈骗产业链中,提供银行卡协助资金转移的嫌疑人同样需承担刑责。例如,本案中一名嫌疑人明知资金为犯罪所得仍参与操作,已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帮信罪)。
郝女士的案例折射出独居老人的情感需求未被满足。专家建议,子女应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关注其情感状态,避免老人因孤独误入“杀猪盘”陷阱。
2.平台与监管责任社交平台应加强用户身份审核,尤其是对“高知”“高收入”人设的账号进行重点排查;
政府部门需加大对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完善资金流向监控机制。
3.老年人的防骗教育社区和媒体应加强防骗宣传,帮助老年人识别“完美人设”背后的陷阱。例如,明确告知:涉及钱财的请求需谨慎,切勿轻信陌生网友。
警惕“完美人设”:网络交友中,切勿轻信“高知”“高收入”等职业光环;
涉及钱财需谨慎:任何以“紧急需求”为由索要钱财的行为,都应引起警惕;
及时求助:一旦发现被骗,应立即报警并保留相关证据。
郝女士的“黄昏恋”以悲剧收场,却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在数字化时代,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唯有家庭、社会与法律三方联动,才能为老年人筑起一道坚实的防骗屏障。未来,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安全的网络环境,让“黄昏恋”不再成为“杀猪盘”的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