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3年,高丽王朝有一支特殊的“留学团队”正出发前往元朝大都。
这支团队并不是由书生或工匠组成,而是高丽王朝精心挑选的未来宦官,即将进贡到元朝宫廷学习的30名被阉割少年。
高丽自1231年起就遭受蒙古的入侵,50年内被元朝征服了9次之多,高丽每次战败都需要向蒙古进献“贡品”。
在1271年的时候,清单上新增了一项贡品——“阉人”,高丽每送1个太监,就能抵300石粮食(大概18000斤到22500斤)。
据记载,1271到1350年差不多80年间,高丽一共输送了1865名阉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年差不多要输送24人。
元朝有规定,想要侍奉皇帝,宦官必须要通过蒙古语考试,大概要做到能背诵《蒙古秘史》选段才行。
因为高丽语和蒙古语都属于阿尔泰语系,所以高丽人学蒙古语是要比汉人快的,高丽少年平均6个月就能过关,而汉人则平均需要3年之久。
这种语言优势让高丽宦官能迅速占据要职,据推测,在1320年的时候,元朝内廷23名高级宦官中,就有17人来自高丽。
1294年的时候,高丽宦官方臣祐成为了元成宗铁穆耳的近侍。传闻他曾暗中将元朝情报传回高丽,从而使高丽避免了3次元朝的征兵,但中国元史专家认为这只是民族主义想象。
在元顺帝时期,高丽宦官朴不花与奇皇后谋和,从而掌控了官员的任免大权。他还创造了“双户籍制”,也就是即保留高丽本籍,又在元朝另立官籍。1345年朴不花被查出贪污白银12万两,这相当于高丽全年财政收入的三成,足以购买战马4000匹。
高丽1362年设立的审计院,其账簿格式与元朝内廷高度相似,虽然无文书证明是由宦官直接引入的,但应该是存在技术借鉴的。
《高丽史》中统计显示,当时高丽宦官中能进入元廷核心的人其实不足5%,也就是说,这些宦官们其实更多是政治的牺牲品,而非所谓的战略棋子。
这场持续了差不多百年的太监留学记,其本质上不过是小国在大国霸权下的求生智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