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人情社会,谁不合群,不从众,就会被人视为“异类”。
读书的时候,谁在班里边不合群,做事独来独往,谁就会被人视为异类。同学不喜欢他,老师也不喜欢他。
工作的时候,谁在单位里边不合群,做事独来独往,谁就会被人视为异类。同事不喜欢他,领导也瞧不上他。
为了不成为异类,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盲目从众”。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就跟着做什么;看到别人融入到什么圈子当中,自己也跟着融入到什么圈子当中。
如此活着,总有心累的那一天。只要当事人感觉到心累,就会进行改变,异类就异类了,只要自己活得轻松、快乐,就行了。慢慢地,愈发独来独往。
当一个人不再合群,不再盲从,而是独来独往,说明了这些问题。
02
内心逐渐放开,不在乎别人的评价。
人,为什么会在乎别人的看法?因为内心放不开,对于“人言”特别看重。
尤其是在人情社会,从小到大,身边人都给我们灌输这一个观念:要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这种观念,铭刻在我们的骨血当中,哪怕我们人到中年,也有点挣脱不开。如此,也就在乎别人的看法了。
唯有阅历丰富,以及生活的毒打,才能让这种观念变淡。你问一个老江湖,还在乎别人的看法吗?
相信他会回答你,别人如何看待我,又不能帮我赚钱,那别人如何看待我,又有什么意义呢?没有意义,就不用在乎。
不论是在乎“异类”的标签,还是在乎别人的评价,说到底,还是内心的问题。内心放不开,也就只能活得“行尸走肉”了。
放不开的,终是苦。
03
讨厌复杂、人情世故,只希望活得简单、纯粹一点。
只要跟别人接触、打交道,就一定会活得复杂。这种复杂,会在不经意间,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
在单位,需要跟同事、领导逢场作戏,讲人情世故,这是不可避免的。
可如果离开了单位,还要跟身边人讲人情世故,依旧戴着面具做人,就只能越活越累了。这种累,不仅是肉体的累,还是内心的累。
那些选择独来独往的人,正是因为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只希望活得简单、纯粹一点。什么人情世故,能避免就避免。
身处人情社会,真的可以避免人情世故吗?无法完全避免,但可以尽量避免。
不喜欢的圈子,就远离,可以避免人情世故;不喜欢的朋友,就断交,可以避免人情世故;不喜欢的环境,就离开,也可以避免人情世故。
普通人,恰恰缺乏了离群索居的勇气。
04
被人伤害过,完全看透了人性之恶。
人性,究竟是善良的,还是奸恶的?
按照书本上的解释,人性都是善良的。可根据现实生活来看,人性基本都是奸恶的。善良不是没有,只是占比很小。
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混江湖多年,究竟是遇到小人多呢,还是遇到君子多呢?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得出一个相同的答案:遇到君子很少,而遇到小人很多。
读书的时候,会遇到校霸;工作的时候,会遇到职场老油条;做生意的时候,会遇到专业骗子;社交的时候,会遇到一堆满心算计的小人。
至于想找别人帮助,简直就是难上加难。永远都是“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肯定有人会说,这不过是遇人不淑罢了。
不论是遇人不淑,还是运气欠缺,本质上,就是经受了人性之恶。那些经受过人性之恶的人,对于人性,是不会信任的,只会愈发厌恶,最终离群索居。
05
写到最后
不合群,不盲从,独来独往的人,是不是异类呢?
既是异类,也不是异类。
异类在于,他们确实不合群,不符合人情社会的要求。不是异类在于,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不愿意合群,那就不去合群。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对于人情世故,总有人秉持喜欢的态度,也总有人秉持厌恶的态度。
喜欢人情世故的人,有可能过几年就厌恶了;厌恶人情世故的人,有可能会选择独来独往。反正,这是必然的过程。
人生在世,合群也好,不合群也罢,不用在乎别人的评价。只要自己觉得合适,就足够了。毕竟,人活一世,只是为了自己而活,而不是为了别人而活。
文/舒山有鹿
睁开眼是别人的世界,闭上眼睛就是自己的世界,几十年太短,为别人活太累,过好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