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的崛起,正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搅动着全球科技格局。
DeepSeek,一家中国AI公司,凭借其开源模式和低成本策略,引发了美国科技巨头OpenAI和英伟达的内部冲突,也让全球AI产业的未来走向变得扑朔迷离。
DeepSeek的成功模式在于,它证明了创造人工智能并不需要数十亿美元的巨额投入。
这种低成本模式迅速被中国科技企业效仿,百度、阿里、腾讯等巨头纷纷跟进,完善自身产品,并几乎都基于开源代码构建模型。
这种集体行动给美国同行,特别是OpenAI和英伟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DeepSeek的开源模式以及中国企业的快速行动,也体现了中国开发者制定全球标准和基准、赢得全球市场份额的雄心。
彭博社的报道指出,DeepSeek的模式对全球AI领域格局带来了冲击。
面对DeepSeek的竞争以及中国AI的崛起,OpenAI考虑部分开源其技术,这与以往高成本的商业模式截然不同。
如果DeepSeek的低成本和开源模式被广泛复制,那么对生产昂贵AI芯片的英伟达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英伟达早已将自己定位为一家AI公司,除了硬件开发,也在软件领域积极布局,接入了一系列大模型。
尽管与OpenAI分工不同,但两者在AI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也面临着同样的竞争压力。
面对DeepSeek的冲击,OpenAI似乎无力独自应对,开始将英伟达推到前台,声称英伟达的利润将受到重创。
这种做法,被解读为OpenAI在拉英伟达垫背,试图转移投资者的注意力,避免自身信心动摇。
自从DeepSeek爆火以来,最焦虑的莫过于OpenAI。
起初的质疑,到后来的承认DeepSeek的实力,再到坚称ChatGPT才是最强的,OpenAI的态度转变耐人寻味。
甚至,OpenAI还向白宫写信,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打压DeepSeek。
这些举措并未奏效,DeepSeek反而在近期更新了V3-0324版本,在一些测试中甚至超越了ChatGPT的4.5模型。
这仅仅是一次小版本更新,而非全新模型发布,更让西方从业者对DeepSeek即将发布的R2模型充满期待,这次大版本迭代很可能对AI领域造成更大的冲击。
面对压力,OpenAI开始考虑开源部分代码,甚至将目光转向图片领域。
种种迹象表明,OpenAI正处于焦虑之中。
毕竟,OpenAI获得了大量投资,甚至与特朗普政府合作开展“星际之门”项目,如果最终败给一个免费模型,其商业模式将受到巨大挑战,又如何占领全球市场,维持高额的盈利?
另一个感到头疼的则是英伟达CEO黄仁勋。
新产品的发布并未拉升股价,反而出现了下跌。
尽管黄仁勋努力解释算力需求的持续增长,但投资者并不买账。
问题的关键在于,算力增加并不等同于算力价值的提升,英伟达芯片的高昂价格才是症结所在。
虽然英伟达和OpenAI尚未公开决裂,但双方之间已经出现裂痕。
OpenAI希望降低英伟达的利润,而英伟达则希望美国企业继续为其高价芯片买单。
由于高端芯片难以销售给中国公司,英伟达更加依赖美国同行的支持。
DeepSeek的出现,不仅冲击了美国AI行业,也反映出中国在AI领域的崛起。
中国正在成为AI标准的制定者,这无疑对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未来,谁能坚持开源、高效和低成本的道路,谁就更有可能掌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权。
DeepSeek的成功,是否预示着未来AI领域将走向开源和低成本的时代?
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