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5电影网讯3月28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千行百业入剧来:微短剧产业生态与艺术创新论坛”在成都举行。论坛聚焦微短剧的产业升级、跨界融合与生态共建,汇聚政府、平台、制作方、学界代表共商行业未来。
跨界融合拓展应用新场景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分享了平台的相关实践和思考。他以近期爆款四川方言剧《家里家外》为例,指出微短剧正实现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的双赢。乐力透露,红果短剧已与国家图书馆、中国航天局、法制出版社等机构展开合作,围绕文旅、普法、科普等主题开发内容。他强调,精品化是微短剧发展的核心方向,需兼顾“真善美”的选题、竖屏美学呈现及专业制作水准,探索“微短剧+”的多元生态,推动产业升级。
陕文投艺达影视总经理贾轶群则从文旅融合角度指出,成功的微短剧既要展现地方文化特色,又要具备全国视野,通过情感共鸣扩大传播效果。中科数创影视中心总监郑铭分享了科普微短剧的创作心得,主张采用类型化叙事手法,将知识传递融入故事情节,避免生硬说教。
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影视负责人曾映雪指出,微短剧已成为公司精品多元战略的重要支点。通过IP改编和技术赋能,他们正着力打通产业链各环节,推动微短剧从现象级风口向可持续赛道转型。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程樯从人才培养角度提出建议,呼吁高校建立“大传播”思维,打破传统教学壁垒,培养学生掌握竖屏美学、快节奏叙事等新型技能。

产业协同激发内容新生态
短剧制作方代表、北京好有本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郑安迪指出,过去一年,微短剧市场的高速增长为影视行业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已成为就业蓝海和内容创新的试验田,“短剧IP开发需四两拨千斤,用轻量化叙事激活沉睡的文学资源。”
红果短剧制片负责人沈志远则分享了平台在IP改编与创作扶持方面的实践经验。他表示,红果短剧已形成一套以数据为基础的IP开发方法论,在他看来,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了解创作者和内容特质,将风格契合的IP与创作者精准匹配,做“服务者”而非“干预者”。
先进技术在内容行业也在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百度百家号内容运营负责人于轲分享了AI在经典IP现代化改编中的应用,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平台能够快速解构IP核心元素,并结合现代场景进行创新演绎。他指出,内容与科技的结合,将推动微短剧从流量生意升级为内容创新平台。
芒果TV大芒计划工作室负责人周裘补充道,除制作层面,发行上的技术创新同样重要,百万投资的文旅短剧与千万级古装剧,通过精准运营,都有机会成为爆款。此外,他希望行业加强交流合作,目前芒果TV正与红果短剧探索协同机制,通过IP衍生开发等合作模式,构建“美美与共”的行业生态。
商业变现层面,巨量引擎内容营销负责人金文乐分享了品牌营销的新趋势。他表示,通过剧情植入等创新形式,品牌短剧的转化效率已超越传统广告模式,助力品牌方实现品效协同,发展前景广阔。

人才培养孕育行业新未来
越来越多传统影视人和青年从业者正积极投身这一新兴领域。在论坛的第三部分,著名演员朱时茂、中央戏剧学院教师刘天池与从网文作者转型为短剧制片人的杭州海鱼星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裁马小虎,围绕微短剧的创作与表演展开深度对话。
朱时茂以其惯有的幽默开启话题,已年过七十的他笑称自己是“银发短剧之星”。他坦言,最初对短剧持观望态度,但最终被行业里年轻团队的创意打动:他强调短剧表演必须直截了当,表演节奏要与当代快节奏生活同步,“慢半拍观众就划走了”——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正是微短剧区别于传统影视的重要特征。
中央戏剧学院教师刘天池则从专业角度指出,演员要在有限篇幅中塑造鲜活角色,需要更精准的情绪表达。她在现场提出“双桨理论”:演员需同时把握角色物质生存诉求和精神思想追求,才能在短时长里塑造立体人物。她还特别建议,年轻演员可以通过微短剧的高浓度表演锤炼基本功,积累镜头经验,建立观众认知。
制片人马小虎以反赌题材短剧《老千》为例,强调短剧需挖掘人性共鸣。他提出的精品化三大路径——贴近现实题材、深化精神内核、升级制作标准,与当前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不谋而合。刘天池补充建议道,短剧编剧应在创作中注入人物的信仰感,让角色更加鲜活动人,也更能展现正面角色行为背后承载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