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YiYi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聊城一位母亲携带2岁孩子跳河,救援队没日没夜地打捞了四天才找到母女俩的遗体。
当事件发生后,人们才得知,“寻死”是这位母亲唯一的路。

2月19日,聊城爆出了一条令人心碎的消息。
深夜,一位母亲带着只有两岁的女儿,来到了河边一跃而下。
当这件事传开后,瞬间引起了广大民众的热议,而救援队也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进行打捞。

谁也不知道这位女子是谁,更不知道为何距离事情发生过去了很久,她的家人也未曾出现。
如果不是第二天有路人看到了河边的羽绒服,想必人就这么“凭空消失”了都没人发现。
可奇怪的是这位母亲自己活得不愉快了,怎会带着只有两岁的女儿一起“上路”?

于是这件事在网络上议论纷纷,都在斥责女子的做法,没有一点担当,太过自私了。
毕竟,生前她脱下羽绒服这一行为,在一些人眼中更像是为了赴死而做的准备。
甚至是一种决绝地“抛弃”姿态,愈发加深了大众对她“自私”的认知。
认为她不该将年幼的女儿卷入自己的悲剧中,剥夺了孩子活下去的权利。
但试问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如果不是被逼无奈怎会做到无法回头的地步。

或许她认为带孩子一起离开,是不想让孩子在这充满苦难的世间继续承受孤独与痛苦。
她的行为并非出自恶意,而是在被生活和疾病双重折磨下,失去了理智的无奈之举。

毕竟对于一个“重男轻女”的婆家来说,生前就不受待见的情况下,又哪敢留下女儿一人。
而女子的丈夫对此事还“默不作声”,甚至有时候还会连带着婆婆一起对她进行辱骂。
久而久之她与婆婆之间频繁地矛盾冲突,以及丈夫在家庭矛盾中选择沉默、不作为。
使她在家庭中孤立无援,内心的痛苦无处倾诉。

从网友的口中得知,那段时间女子的丈夫还失业了,而房贷的压力强加到了她一人身上。
面对巨额的债务、婆婆的嘲讽、丈夫的谩骂,于是她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到了娘家身上。
可惜的是当她与自己父母说出了遭遇后,换来的并不是“回家”而是“忍耐”。
人们总说,女孩子生来就是相夫教子的,所以不能离婚,要不然就没人要了,传出去让人笑话。

长年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想必正常人早就崩溃了,所有事物堆积到一起,足以把人压垮。
后来从知情人透露中得知,由于她长期遭受精神抑郁的折磨,以至于多次前往医院就医。
在本身就有抑郁症的情况下,案发当晚与丈夫的激烈争吵,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极度绝望之下,她带着女儿走向了冰冷的河水,试图终结这一切痛苦。
或许母女俩的离开并不能对丈夫和婆婆产生什么威胁,甚至还“成人之美”,能让他们重新找个“媳妇”。

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救援队把河水抽干后,眼前这让人心痛的一幕。
02没日没夜地搜救了四天,直到2月22日,母女俩已被找到,现场的场景让众人眼眶红了。
当民警接到电话那一刻的时候,一阵不安的感觉涌上心头。
到了现场后,映入眼帘的是散落一地的衣物,以及孩子那小小的鞋子,孤零零地躺在一旁。
这一幕,让救援人员的心瞬间沉到了谷底,于是他们一刻也不敢怠慢,聚集众多救援力量。

超过 140 人在短时间内紧急集结,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工作中。
他们首先采用先进的声呐设备,在落水点附近 200米范围内进行地毯式探测,不放过任何一处水域。
然而,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声呐反馈回来的只有冰冷的 “一无所获”。

随着时间无情地流逝,救援难度如陡峭的山峰不断攀升,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丝希望,搜索范围被迫逐步扩大到 20公里。
在这漫长而煎熬的过程中,救援人员们顶着巨大的压力,日夜坚守在岗位上,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们深知每一秒都关乎着母女的生命,毕竟“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就这样有的队员驾驶冲锋舟,在河面上小心翼翼地前行,仔细观察着水面的每一丝动静。
有的队员则在岸边徒步搜索,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与母女有关的线索。
直到2月21日下午,网络上突然传出一则令人揪心的消息。

有网友爆料称,跳河的母亲已被找到,但已无生命体征,不过孩子目前还没找到确切位置。
这一消息瞬间在网络上炸开了锅,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与热议。
然而,没过多久,亮剑救援队的总队长便站出来辟谣,明确表示该消息不实,目前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并未找到母女二人。


这一辟谣信息,让原本揪着心的网友们再次陷入了对救援进展的焦急等待之中。
整整两天过去了,救援人员的坚持终于有了结果。
在水闸处水位被抽干后,那令人悲痛的一幕出现在眼前,救援人员终于找到了母女二人的遗体。

更让人痛心不已的是,母亲用绳子将孩子紧紧捆在自己背上,似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想为孩子撑起最后的保护伞。
这一幕,让在场的救援人员眼眶泛红,无不潸然泪下。
或许在她扭曲的认知里,觉得这样能让自己和孩子在 “另一个世界” 更轻松。

而带着孩子一起走向死亡,绝非是出于恶意。
是她在极度绝望与混乱中,认为孩子在这世间也将承受无尽的痛苦,出于对孩子 “保护” 的错误认知,做出了这一令人痛心疾首的决定。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都把女儿牢牢的抱在怀中,这样的母亲又怎会是自私的呢?
结语希望每个人对特殊人群抱有关怀和善心,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
要更加重视“心理健康”,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