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来源/馆长微鉴作者/馆长微鉴1997年7月1日,随着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在香港冉冉升起。离家百年的游子——香港,至此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中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时,英国国内的气氛却颇为沉重,许多人都为归还香港的决定而叹息不已,但又无可奈何。即便是末代港督彭定康,也只能表示“大英帝国会在香港进行一场最光荣的撤退”,尽可能让英军在回归仪式上保持“高姿态”。但这场“最光荣的撤退”究竟有没有让英国人满意呢?答案显而易见。

事实上,直到香港回归三年后,英军内部依然在围绕着是否应该归还香港而争论不休。直到2000年,一名英国上将才“一语定乾坤”,结束了这场争论。
那么,英国人对归还香港是怎么看的呢?这名英国上将说了什么呢?英国当年又为何会乖乖归还香港呢?
要说英国人愿不愿意归还香港,那当然是不愿意的,毕竟香港对于英国而言实在太重要了。并且在“大英帝国”日益衰落后,香港已经成为了英国唯一一个还拥有国际影响力的殖民地,也是英国重要的收入来源。

事实上,在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发表,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公布将归还香港的决定后,英国国内就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浪潮。
撒切尔夫人的这个决定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英国人认为不应该就这么归还香港,应该加上若干附加条件,比如保证英国人在香港的特权,保障英国企业在香港的诸多优惠权利等。最好是能“以主权换治权”,以表面承认香港归属中国的方式继续确保英国对香港的统治,来保住大英帝国的最后一丝颜面。
还有的英国人则更为激进,认为英国已经控制香港一百多年了,香港又有着这么高的价值,凭什么就这么拱手相让?他们觉得就不应该归还香港,毕竟此时英国刚刚打赢了马岛战争,许多人认为没什么可怕的。

要知道,当年阿根廷人进攻马岛的时候,也是来势汹汹,一度让英国陷入紧张之中。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一次又一次地“放狠话”,要求英国归还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之为福克兰群岛。见英国不同意,加尔铁里便在1982年出动海陆空三军5000余人攻向马岛。英国在岛上的少量驻军根本无法抵挡,只得投降。

阿根廷就这样迅速收复了马岛,举国上下陷入了一片狂欢之中,庆祝着对帝国主义的战争胜利,并嘲笑英国的软弱无能。然而加尔铁里以及当时的很多媒体却忽略了一点: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放再多狠话也是没用的。
撒切尔夫人并未被阿根廷的威胁吓倒,很快就组织反击。英国援军从万里之外的本土出发,一路杀到了马岛附近。尽管阿根廷空军表现出色,对英军造成了很大干扰。但阿根廷陆军和海军着实不是英军的对手,在英军登岛后,阿根廷的失败已成定局。6月,英国攻占了整个马岛,残余阿根廷守军全部投降。

只不过当时很少有人想到,这竟然成为了英军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独立作战。此后英军一步步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体系,不得不一直和美军配合作战,失去了主动出击的能力。当年美国不过是英国的殖民地之一,如今英国反倒受美国支配,成了美国的“应声虫”。
不过当时英国人还是很自豪的,因此他们群起抗议,指责撒切尔夫人的软弱无能。英国在二战后面临着风起云涌的独立浪潮,已经失去了太多的殖民地。“大英帝国”风雨飘摇,眼看就要被打回原形。在他们看来,香港无疑是此时英国殖民体系内最值钱也是最有战略地位的殖民地,决不能拱手相让。

香港作为国际贸易港和重要的金融中心,地位实在太重要了。无论以怎样的方式放弃香港,都会在英国引起一场经济危机。抗议者认为既然马岛战争都打赢,又为何要怕呢?
那么当时英国还有没有其他海外领地呢?其实是有的,但这些殖民地都没有香港那样的影响力。时至今日,英国依然控制着百慕大、英属印度洋领地、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和圣赫勒拿岛等海外领地。但这些地方要么位置偏远,要么人口稀少,其经济价值和战略地位显然都无法和香港相比。

不过无论如何,英国议会还是没能推翻归还香港的决定。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确定了香港回归的一系列事项,英国归还香港已成定局。到90年代,大多数英国人已经默认了香港回归的结局。1997年香港回归,也被许多人称为“大英帝国的终结”,因为英国已经失去了最后一块有国际影响力的殖民地。

但即便在香港回归后,英军内部依然时不时围绕香港问题发生争吵。在2000年的一次军事理论课上,学员们又因为“英国放弃香港是否合理”而分成两派,展开了激烈辩论。
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但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此时一名英军上将坐不住了,站出来说了一句话,一锤定音:“如果不归还香港,谁去和解放军交战?”
众人面面相觑,鸦雀无声,这一话题就此终结。
的确,当初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谈判时就曾说过,如果英方拒绝归还香港,中国也完全可以出兵收复。这既是对英国的警告,也是中国的自豪宣言:中国受列强欺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完全有能力收复自己的领土。中国不是阿根廷,香港也绝不会成为马岛。

因此,英国是不归还也得归还,就算英军赖在香港不走,乃至死守香港,又能如何呢?当年日军以一支偏师,就能突破驻港英军苦心经营的醉酒湾防线,十几天就攻陷了香港全境,足见驻港英军不堪一击。时隔多年,难道解放军还不如当年的日军吗?更何况日本当年是侵略,我们是收回自己自古以来的领土,合理合法,攻下香港的速度只会更快。

要知道,深圳河并不宽,香港内部的山地也算不得什么险地,至于英军构筑的防线在新时代解放军眼中更是不值一提,整个香港可以说都是“无险可守”的状态。更何况香港本身资源匮乏,连饮用水都要靠大陆供给。这种情况下,英军能长期坚守香港吗?
此时的英国早已日落西山,不复当年的强盛。二战后英国一步步沦为美国的“小弟”,从外交到国防都越来越依赖美国,本国军队的战斗力越来越弱,连其引以为豪的“皇家海军”数量都大幅减少。苏联解体后英国感到巨大的威胁已经消除,更是大幅减少国防预算。此时的英军在很多方面甚至已经不如法军和德军,又如何和解放军对抗呢?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解放军日益增长的综合战斗力,早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们就已经证明过了自己。在刚刚建国、一穷二白的时候,我们尚且敢跨过鸭绿江,和超级大国美国面对面交锋。如今发展了半个世纪,难道还怕早已衰落的英国吗?

抗美援朝后,中国同样是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自己。我们支援越南人赶走了法国殖民者,取得了抗法援越战争的胜利。又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重创印军,将侵略者赶了出去。我们在珍宝岛的冰雪中与苏军交战,我们在越南的热带丛林中与越军交战。解放军从来就不怕侵略者,而为了收复自己的国土,也会与敌人奋战到底。

因此,英国人无论怎么推演,怎么计算,最后也只能得出“失败”的结论,明白抱着香港不放只是死路一条。香港本就不是英国的领土,就应该归还给中国这个主人。而英国人之所以能想通这一点,正是因为看到了解放军的强大实力。
有人可能会说香港问题全程都是在谈判中解决的,并没有动用武力呀?甚至还有人将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搬出来,以否认香港回归的伟大意义。他们说这条约里本就规定了英国人只能“租借”香港99年。1898年过99年就是1997年,英国人不是本来就会在1997年归还香港吗?

但他们却忽略了关键的一点,武力这东西不一定要使用,但是必须要有。如果没有,那注定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如果中国还像近代那样积贫积弱,腐朽不堪,英国还会和中国好好谈,把香港归还给中国吗?他们不但不会归还香港,还会寻求在中国夺取更多的殖民地,就像列强们在19世纪末所做的那样。
而正是因为我们有着强大的解放军,英国才放弃了武力对抗的打算,不得不寻求和平谈判。因为他们知道,如果非要交战,他们只会失去的更多,丢掉大英帝国的最后一丝体面。因此还不如通过谈判解决,至少能减少一些损失,也能保留最后的一点尊严。

因此,与其说英国是在谈判中决定归还香港的,不如说他们是在看到解放军的强大实力后决定归还香港的。“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无论什么时候,都绝不能忽略国防力量的重要性,在此向伟大的解放军致敬!
参考资料:
陈敦德:《废约: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
毛锐:《撒切尔政府经济与社会政策研究》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文章由“馆长微鉴”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载、搬运,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