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己还是爱国,这是个问题。
国外给出高薪福利,有人倾向“外国的月亮更圆”,有人却一心只想回国效力。
陈嘉澍就是后者,在美留学期间获得高达200万的奖金,美国为了留住人才更是想方设法。
但他根本不为所动,毕业第一时间就飞奔回国,为“中国芯”奋斗。
国外的高薪福利相当有诱惑力,但为什么陈嘉澍就丝毫不动心呢?
陈嘉澍的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太多的父爱母爱陪伴。
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他跟不少同年代的孩子一样,因为爸妈外出打工,从小就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
小的时候,他对家里的各种机械设备充满了好奇,收音机里为什么能传出声音?电视机屏幕上怎么会出现各种图像?
起初陈嘉澍只是不断地向大人们提问,但周围的人往往无法给他满意的答案。
于是他开始尝试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来探险——就是搞破坏。
收音机、电视机、各种家用电器,都成了他手中的“实验品”。
陈嘉澍的爷爷对他的“拆家”行为并不反对,还会在陈嘉澍拆得差不多时,给他添置新的玩具材料。
在爷爷的默许和支持下,陈嘉澍的“拆家”行动愈演愈烈,他也在一次次的拆卸和组装中,对电子元件和电路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
长大后他的理科成绩越发出色,而且他拆东西的爱好不但没减,还从拆收音机升级到了拆更高级的电子玩意儿。
后来只要是邻居们家里的电子产品出毛病,就会让他去家里修,在旁人看来,陈嘉澍已经成了一个电子产品专家。
2003年陈嘉澍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高考,香港大学和复旦大学他都能去,但他选了后者。
进了复旦,陈嘉澍不仅努力学习,还利用自己的特长维修电器赚取生活费。
陈嘉澍的才华很快吸引了老师的注意,在老师的辅导下,他踊跃参与各类专业比赛。
在他大二那年,凭借着出色的表现,成功赢得了香港城市大学提供的全奖资助。
陈嘉澍在香港城市大学读了一年研究生后,2006年又作为交换学生,去了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进修。
但在美国求学的过程并不顺畅。
美国人似乎对他有着莫名其妙的偏见,这让他很不满意。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在卡内基梅隆大学,陈嘉澍了解到一个面向全球大学生和学者的奖项——“富布赖特科学奖”,奖金高达200万美元。
他知道后很是心动,就积极参与评选,凭借着出色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成果,从120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了这笔巨额奖金。
作为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陈嘉澍的成就引起了美国高校界的轰动,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位来自中国的优秀学子。
美国著名高校伯克利大学也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攻读无线通讯技术博士学位。
陈嘉澍欣然接受了这个机会,这意味着他可以继续在美国学习。
美国求学的过程中,陈嘉澍遇到了形形色色的留学生。
其中一些中国留学生,虽然外表是黄皮肤黑头发,但内心早已被美国文化同化,为了获得绿卡和永久居留权,不惜向美国的学术权威献媚。
陈嘉澍对这种“外黄内白”的“香蕉人”深感不屑,在他心里中国最大,他只想学成归国为自己的祖国效力。
但美国可不想放弃这个人才,为了阻止他回国,美国各界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绿卡、优厚的待遇、独立的实验室、各种头衔,应有尽有。
尽管条件很吸引人,但陈嘉澍在毕业典礼上明确表示,他毕业后打算回国工作。
2014年,陈嘉澍学成归国,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他没有选择去那些安逸的科研单位,而是坚定地选择了创业这条路。
在上海他牵头成立了加特兰微电子,与一帮志趣相投的朋友携手,踏上了追求“中国芯”的征程。
陈嘉澍及其团队在芯片研发这条路上,既要投入大笔资金,又要攻克重重技术难关,面临的挑战确实不小。
但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目标前进。
陈嘉澍明白,自动驾驶技术离不开毫米波雷达芯片,可那时我国在这一领域几乎没什么突破。
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研发,克服了无数的技术难题,终于研制出中国首款采用CMOS工艺的77/79GHz毫米波雷达射频前端芯片。
这枚小巧的芯片不仅解决了国内技术难题,还打破了外国技术的封锁,使我国在汽车雷达芯片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陈嘉澍的经历,让人不由得联想到那些为中国科技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前辈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
钱学森放着美国的富贵日子不过,坚决回到祖国,为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邓稼先默默耕耘几十年,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我国核武器研发上。
袁隆平先生专注于杂交水稻研究,有效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对全球粮食安全也贡献良多。
这些科学家,他们心中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梦想——科技强国。
为了这个梦想,他们甘愿放弃个人的名利,默默奉献,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倾注于祖国的科技事业。
陈嘉澍正是继承了老一辈科学家这种爱国奉献的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科技的崛起贡献力量。
2024年9月,加特兰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再次取得重大突破,这对于正处于美国芯片制裁下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现在这个时代,咱们国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领域的英才。
陈嘉澍及他的团队,不过是众多中国科技人才中的一分子。
在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的科技工作者,正在默默耕耘,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正是有了他们,中国才能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才能在世界科技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一定能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澎湃新闻:面对美国重金诱惑,毕业后转身就回国创业,出手就是全球第一--2024-09-08
千龙网:载誉而归,加特兰创始人陈嘉澍博士亮相ICCAD-Expo-- 2024-2024-12-13
界面新闻:毫米波雷达芯片技术创新,助推新汽车雷达普及--2023-11-17
文/编辑:来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