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窦昭的母亲赵谷秋纯纯恋爱脑,嘴上说着舍不得女儿受苦,却因为丈夫窦世英爱上了别人,明知王映雪不是好人的情况下,撇下亲乖女一个人被继母磋磨,她自己选择自缢解脱。
窦昭上一世不知内情,知道内情后也不明白母亲为何要走绝路,在自己嫁人后婚姻不幸,然后亲眼目睹母亲被所有人逼迫,被丈夫背叛,心里苦不堪言,她最后选择理解母亲。尤其在知道赵谷秋原来生前已经写信给祖母崔老太太帮忙照顾她,她才明白,母亲最终还是爱她的。
王姐姐把我娘的陪嫁摔了,她说我乖就可以多吃点心。
简单两句话,就把王映雪阴险恶毒、自私贪婪的嘴脸表露无疑。大人说这种话,会让人怀疑有撒谎的成分,但是窦昭一个孩子平铺直叙地诉说,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和情绪,让人想不信都难。
大夫说了,寿姑是麻黄中毒,麻黄药力强劲,于身患哮症的王映雪,那是不可离身的良药,可于小儿却是毒,她要斩草除根,侵吞家财啊!
老太太直接给王映雪贴上了“毒妇”的标签,因为老太太是过来人,她心里清楚,王映雪一点不冤枉,即便现在还没真正毒害窦昭,但往后必定下黑手。只是时间长短问题。窦世英之前还对王映雪怜香惜弱,郎情妾意,经过这件事后,他直接骂王映雪:“毒妇,人证无证俱在,你还有什么好说的?”事关人命,王映雪知道自己摆不平,早早把父亲王行宜叫过来压阵,这个时候的王行宜因为心疼女儿之前受的苦难,所以存心包庇,将“无耻”两个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一开口就是否认:
小女是不会做这种下作的事的,有什么误会大家可以坐下来说。
看到这里,不难猜测,王行宜是想以权压人,一句“误会”便否认所有。要不是有崔祖母在,窦昭的苦是白受了。
你既唤老太太为一声婆母,就不应该忤逆上亲,老太太乃吉安崔氏独女,先祖为建朝功臣,配享太庙,崔氏世代簪缨,朝廷半数,都是崔氏学堂出来的学生,这于情于理,怎能不服?
刚刚态度还很强硬的王行宜,听到妥娘的话, 立马变了脸色,急着站起来想要行礼,不敢像刚才那样,连个理由都不给,直接就是否认。老太太身份尊贵,背景强大,让王行宜不敢耍横,她先是赞赏王行宜直言上谏罢马市,闻名于士林,又说他刚刚起复就纵女行凶,陛下会怎么想?
不用说,这件事要真闹到御前,陛下肯定会怀疑王行宜表里不一,过去直言上谏说不定就是为了求个好名声,将来一步登天。接着那些有崔氏背景的朝官们纷纷上疏坐实皇帝的猜想,皇帝还敢重用他吗?可定不能,所以王行宜怂了,说一切按老太太的意思办,他不敢有任何意义,全程当个吉祥物。老太太说,事实摆在眼前,输赢已定,王映雪有三桩罪:上门逼s正妻,毒害嫡女,侵吞家财。
王映雪表示没钱,她费尽心机嫁进窦家,就是看中窦家商贾起家,家资丰厚,结果钱还没捞到,先要自己大出血,她当然不愿意。
老太太表示,不愿意也行,按窦昭的意思,为赵谷秋守孝三年,等孩子出生后,交给乳母教养,以赎其罪。加上窦世英的大力支持,王映雪终于怕了,表示愿意借钱也要凑齐三千两赔偿窦昭,免去三年清修。这样的结果,比窦昭预期的好十倍不止,有祖母撑腰,她以后还怕什么?
玉兰花落,秋千蒙层,现在的窦宅早已不是自己的家,是龙潭虎穴,所以窦昭最后跟着祖母去了贞定崔氏田庄生活,积蓄力量和财力,一步步改变人生。相信两世的赵谷秋应该都有写信给婆母,只不过上一世王映雪逼s赵谷秋的事情没有闹开,很多事情被隐瞒了下来,连身在内宅的窦昭自己都以为母亲是因为得了风寒病s的。
更不要说远在贞定乡下的崔老太太,等她收到赵谷秋的信,一切已成定局,她远在千里之外,更加不可能知道内情。后来王映雪掌控内宅,所有人都被的伪善的面孔所欺骗,窦昭也不知道自己有祖母可以依靠,受了委屈不敢声张,这就导致一切看起来很平和。
这种情况下,老太太自然不会没事找事,当然也就离真相越来越远。再加上崔老太太身体不好,有几次差点病危,重生一世之所以活到窦昭结婚生子,还是因为纪咏违背封建世俗给她施针救治,才让她的身体康健,寿命绵延。但是在上一世,纪咏和窦昭都不在她身边,所以她很大可能在窦昭跟魏廷瑜议婚的时候就不在了。而这一世,当崔老太太知道王映雪要将窦昭嫁给魏廷瑜的时候,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她深知魏廷瑜是秦楼楚馆的常客,家中女使通房一大堆,能是什么好人,加上王映雪极力促成这桩婚事,背后必有阴谋。所以她不惜跟两个儿子再次撕破脸,也坚决拒绝将窦昭嫁给魏廷瑜。上一世的窦昭太过认命,一切随别人安排,最终受人摆布,凄苦一生,这一世她带着前世的记忆而来,不再认命,而是积极想要跳出命运的低谷,最终抓住祖母这根救命稻草,奋力上岸,有机会重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