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上庸、房陵原属汉中三县,后独立分出为郡,蜀人谓之“东三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打下汉中后,令孟达进攻东三郡;而后又派刘封与孟达合兵一处,将其彻底拿下。
不久之后,刘、孟二人内讧。刘封夺孟达鼓吹,对其羞辱;孟达惊怒交加,遂投降曹魏,引徐晃、夏侯尚等人来袭东三郡。刘封不敌,遂败走成都,为刘备所杀。
反观孟达,在携带东三郡投降曹魏后,立即得到了曹丕的重视。后者改东三郡为新城,仍以孟达为太守。
曹丕去世后,孟达在朝中孤立无援,其好友也相继去世。感到危险的孟达,便打算携东三郡重新返回蜀国。然而,诸葛亮虽然表面上答应,却派人出卖了孟达,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诸葛亮、李严的招降孟达决心起兵,重投蜀汉,并非心血来潮。根据《三国志》《晋书》《太平御览》的记载,诸葛亮、李严都曾与孟达进行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通信。
在与孟达的书信中,诸葛亮甚至用一些比较“肉麻”的话,来表明其诚心。
见《三国志·费诗传》记载:“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
孟达收到诸葛亮的来信,逐渐打消怀疑,于是与他“数相交通,辞欲叛魏”。但令人意外的是,孟达行事不密,还未做好准备便被人泄密。
无奈之下,他只好仓促起兵。结果没过几天,司马懿长途奔袭而来,将孟达斩于马下。这件事看上去,似乎是一场意外。但结合其他记载,却不难看出诸葛亮的用心。
诸葛亮的借刀杀人之计古人在进行通信时,往往会交换信物,用来约定事情。
据《太平御览》引司马彪《战略》记载:“亮使郭模诈降过魏兴。太守申仪与达有隙,模语仪亮言:玉玦者,已决;织成者,言谋已成;苏合香者,言事已合。”
意思是说,诸葛亮派遣的使者郭模诈降时,突然露出了破绽;更为巧合的是,与孟达素来不合的申氏兄弟,第一时间发现了这个问题。如此一来,孟达只好临时起兵,从而为他日后的兵败身亡埋下了伏笔。
结合上文所载,诸葛亮在孟达起兵这件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多次给孟达送出书信,又让孟达的好友李严出面,对目标谆谆善诱,终于劝说孟达答应回到蜀汉。
按照约定,孟达起兵后,诸葛亮要派兵策应;但实际上,诸葛亮非但没有对孟达伸出援手,反而命人提前戳穿了后者的计划。
由此可见,诸葛亮从未打算让孟达回归,他其实是在借刀杀人,将孟达给活活坑死。既然如此,诸葛亮一开始又为何要大费周章地对孟达进行策反呢?
诸葛亮为何不愿孟达回归诸葛亮一开始,的确抱有这个想法。但接下来的两件事,却让他改变了主意。
首先,李严的书信起到了重要作用。这让诸葛亮立即意识到:孟达在叛逃曹魏之前,与李严同为东州士族,他们之间的关系要远超自己。因此,手握重兵的孟达一旦回归蜀汉,势必会对诸葛亮的地位发起冲击。
李严毕竟也是托孤重臣,而且也曾被刘备授予过兵权。倘若有孟达支持,李严完全有可能与诸葛亮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到那时,蜀汉政权必然会再次陷入到内斗旋涡中。
其次,孟达反复无常,诸葛亮不信任他。据《华阳国志》记载:“吴王孙权亦招之,达遂背魏,通吴、蜀。”可见,孟达并没有将希望完全寄托于蜀汉,他在与诸葛亮保持往来的同时,也与东吴勾搭上了。
这意味着,一旦诸葛亮无法满足孟达的“胃口”,后者极有可能带着东三郡投降东吴。虽说吴蜀两国乃是盟友,但经过南郡之战、夷陵之战的他们,早已是面和心不和。在关键时刻,东吴并不介意从中插手,让诸葛亮的一番心血化为乌有。
正是孟达的反复无常,才让诸葛亮生出了杀心。当年,正是因为他的叛逃,才导致蜀国平白丢了一处战略要地。如今,孟达尚未归蜀,便有复叛的可能。考虑到这个不安定因素,诸葛亮宁愿放弃自己的前期准备,也要提前把孟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