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任白崇禧、李宗仁秘书,建国后当上了副国级,女儿是亚洲影后

哈皮的高高 2024-12-02 22:07:59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他是一个传奇人物,跨越了从清末到新世纪的百年历史洪流,他是白崇禧和李宗仁的秘书,见证了“钢七军”的辉煌与覆灭。

他是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建设者,88年官至副国级,他还是一位父亲,他的女儿以艺名“林黛”红遍亚洲。

然而在时局动荡,他如何在历史舞台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随着国共斗争和抗战全面爆发,他又是如何平衡家国情怀与个人抉择的?

风云激荡中的崛起

1926年,北伐战争如火如荼,国民革命军势如破竹,那一年,广西宾阳县关帝庙前贴出一张告示:“为本团出发布告安民”,招考文书四人。

年仅18岁的程思远看到告示,立刻赶去应考,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普通农家子弟能够参与革命事业,无异于抓住命运的稻草。

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取第一,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钢七军”的文书,这个机会,为他后来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

加入“钢七军”后,程思远随军北伐,他不仅目睹了攻城略地的风云激荡,也亲历了“钢七军”如何以顽强的战斗力赢得“钢铁部队”的美誉。

七军将士纪律严明、作战凶猛,成为北伐军中当之无愧的王牌力量,而程思远,这个年轻文书,迅速展现了自己的才干。

他不仅能精准无误地完成机要文件,还对军务组织和战略规划表现出不俗的理解力,对于一个刚刚步入军旅生涯的年轻人来说,这是难得的历练和积累。

四年后,程思远的努力没有被埋没,新桂系领袖李宗仁注意到了他,将其调到身边担任机要秘书。

这一职务在当时的新桂系可谓举足轻重,新桂系是民国时期四大军阀之一,其“新”字正是因为比传统军阀更加注重教育和培养,军官多是军校出身,作战能力和组织纪律都独树一帜。

在李宗仁的指挥下,新桂系以高效、现代化的军事风格成为国民党内的强大派系。

在秘书岗位上,程思远展现了过人的记忆力和执行力,李宗仁口授一份函电内容,他总能一气呵成,无需修改。

1930年代初,新桂系与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矛盾加剧,内斗频繁,程思远坚定支持李宗仁,但他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并不被蒋介石看好,甚至屡屡遭遇排挤。

此时的程思远并未因此放弃提升自己,在李宗仁的安排下,1934年他远赴意大利罗马大学政治系深造。

这一留学经历不仅使他获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还开拓了他的国际视野,在欧洲游历期间,他参与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旅欧华侨抗敌活动,宣传抗日救国。

正是这种家国情怀,令程思远在卢沟桥事变后果断中断学业,回国投身抗战。

回国后的程思远不仅要面对战火连天的抗战形势,还要面对复杂的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他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再度受到考验。

这一时期,他的职业生涯虽然步步高升,但内心的家国情怀也让他不断思考自己的未来方向,在风云激荡的年代,他的抉择将如何影响自己和国家的命运?

历史转折中的抉择

抗战胜利后,中国迎来了短暂的和平,但国共之间的内战随即爆发,局势动荡不安,此时的程思远,已然成为新桂系的重要核心人物。

他不仅在李宗仁身边担任机要秘书,还深度参与了白崇禧与李宗仁对抗蒋介石的诸多谋划。

从策划逼蒋下野到参与和谈,程思远在国民党内部风云变幻的权力斗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正是这一系列复杂的抉择,逐步将他推向了历史的分水岭。

1948年底,国民党节节败退,蒋介石政府岌岌可危,程思远凭借他在新桂系中的核心地位,积极协助白崇禧与李宗仁策划逼宫。

1949年1月,蒋介石迫于各方压力被迫下野,李宗仁接任代总统,这场政治博弈的幕后,程思远的组织协调能力再次得到了验证。

虽然新桂系表面上获得了短暂的胜利,但程思远内心深知,蒋介石只是暂时退居幕后,新桂系若无法摆脱内部分裂和战略短视,终将难逃失败的命运。

果然李宗仁就任代总统后,国民党内部矛盾仍然尖锐,程思远积极奔走,试图促成国共和谈,他以李宗仁的私人秘书身份频繁联络国共双方,努力推动和平解决方案。

白崇禧却心怀“划江而治”的幻想,拒绝在战略上作出妥协,国民党内部的分裂与内耗最终导致和谈破裂,内战继续升级。

而程思远作为一名深具战略眼光的幕僚,已看清新桂系乃至国民党整体颓势,他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做出深刻反思。

1949年秋,解放军迅速席卷全国,新桂系的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程思远辞去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副秘书长职务,选择移居香港。

对于程思远而言,这一举动既是对时代大势的深刻认识,也是他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香港成为他的避风港,但也是他走向新生的起点。

在香港的生活,与他之前的军政生涯形成了鲜明对比,离开权力中心后,他从零开始,开设养鸡场以谋生。

可是一场大火让他的积蓄付之一炬,他不得不重新调整方向,凭借政治学博士的学术背景和几十年的从政经验,找到一份报社专栏作家的工作。

程思远每周撰写时政评论,以此为生,他笔下对局势的冷静分析和独到见解,逐渐引起了各方关注。

尽管生活艰难,程思远并未放弃对家国大势的关注,身处香港,他始终保持着与大陆的联络,每当有从大陆来港的朋友到访,他都会详细询问内地的情况。

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他敏锐地观察到新中国成立后局势的稳定与发展,这让他意识到新的历史机遇正在向他招手。

1956年,一个改变程思远命运的机会终于到来,北京方面通过友人向他传递消息,希望他秘密访京,参与一次特殊的历史使命。

程思远心存顾虑,但还是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当他抵达北京时,才得知这是周恩来总理一手安排的行动。

总理希望他作为桥梁,劝说李宗仁回归祖国,程思远明白,这不仅是对李宗仁,也是对他个人的重大考验。

从1956年开始,程思远以中间人身份,开启了长达十年的奔走,在这十年间,他五次赴北京,两次前往瑞士,与李宗仁及其家人耐心沟通,最终促成了这位曾经的国民党代总统回到祖国的怀抱。

1959年,李宗仁在程思远的陪同下,通过香港返回大陆,最终选择定居北京。

周恩来总理对此评价为“李宗仁一生做对的两件事之一”,而程思远的努力则被称为“中国统一事业的关键一环”。

然而程思远的个人抉择并未止步于此,在见证李宗仁的回归后,他做出了一个更加深远的决定——他决定留在大陆,亲自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与统一事业中。

从政治权力的核心到香港的普通人,再到新中国的见证者与参与者,程思远的人生选择体现了一种大局观和家国情怀,他的下一步,又将如何影响新中国的未来?

平凡中的非凡使命

1965年,程思远在北京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在交流中,毛主席得知程思远尚无字,亲自为他取字“近之”。

从此,“近之”成为程思远的另一个象征,代表他从新桂系骨干到新中国无党派爱国人士的身份转型。

之后程思远留在大陆,进入全国政协工作,他担任了全国政协祖国统一联谊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等职务,积极推动海峡两岸以及海内外的和平统一事业。

他还担任中华海外联谊会第一届名誉会长,为联系侨界、促进国际合作贡献了巨大力量。

程思远的贡献不仅限于统一事业,他还利用自己的政治学背景和丰富阅历,为新中国的改革开放献计献策,成为一名卓越的智囊人物。

然而程思远并非没有遗憾,他的长女程月如(艺名林黛)在香港进入演艺圈,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亚洲影后。

林黛凭借《金莲花》《千娇百媚》《不了情》等经典作品风靡亚洲,在短短7年内蝉联四届亚洲影后,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可是在1964年,林黛因事业和家庭压力过大,选择在寓所自尽,年仅30岁,林黛的离世是程思远一生的痛。

他在悼文中写道:“我以骨肉至亲,悲痛尤难言宣,”他认为,林黛的悲剧源于她不懂得“退一步”的道理,而“退一步”正是他立身处世的哲学。

1988年,程思远当选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迈入副国级行列,1993年,他又当选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他虽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低调,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每天坚持锻炼,饮食清淡,还常以书信和文章的形式与国内外朋友交流。

2005年,程思远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他的一生横跨三个时代,从民国的风云激荡到新中国的辉煌崛起。

他以“退一步”的人生哲学,践行了低调务实的做人之道,也在关键时刻推动了国家统一和发展事业。

结语

程思远他“钢七军”的文书成长为新桂系的高级幕僚,从养鸡谋生的普通人,转身成为推动李宗仁回归的关键人物。

毛主席为他赋字“近之”,不仅象征着他靠近共产党的政治转变,也承载了他一生中“不争而退,退中求进”的哲学智慧。

参考文章

南方周末2005年8月4日《程思远传奇片断》的报道

青岛新闻网2006年1月2日《政治家是怎么起名的》的报道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