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痞姚文元,纵观他的一生,好听点叫“良禽择木而栖”,难听点叫“见风使舵”。其言行,核心就围绕一个“利”字,无关任何仁义道德、理想原则。说起姚文元,就不能不提到其父姚蓬子。姚蓬子是上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上的左翼作家。1927年,经潘汉年的介绍加入我党,从此之后便与鲁迅、胡风、田汉、丁玲等左翼作家,交往密切,后来姚蓬子还出任了“左联”的执委。
姚蓬子的儿子姚文元,出生在1931年的上海。姚文元一岁时,就被姚蓬子抱去见鲁迅,鲁迅为此专门写了一首诗。这事,后来成了姚文元的“重要资本”。十年文革时期,姚文元常把自己在一岁时见过鲁迅的事挂在嘴边。这是后话了。抗战前,姚蓬子在天津被反动派逮捕,在狱中写下脱党宣言,当了叛徒。而这,也是姚文元一生都摆脱不了的政治阴影。
建国后,早在1948年就加入上海地下党的姚文元,进入上海卢湾区委宣传部工作。受父亲的影响,姚文元十分喜欢文学,梦想成为一名知名的文艺评论家。而与父亲姚蓬子交好的胡风,正是姚文元的崇拜对象。彼时的胡风,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是中国文艺界的领军级人物。
所以,姚文元一天到晚专研胡风的文风,自称是胡风不能入门的学生,胡风就是自己的恩师。突然有一天,一场疾风骤雨般的政治风暴,把姚文元吓得不轻;胡风突然被定为”反党集团”的首要人物,受到严厉的批评。这对恨不得把“胡风”两个字,贴在自己脑门上的姚文元,不亚于晴天霹雳。
姚文元感到一阵后怕,担心自己被定为追随胡风的反动一员;这样的话,自己20岁出头的一生就毁了。所以姚文元立马“转向”,从胡风的崇拜者摇身一变成胡风的批判者。姚文元的批判文章,还登上过文化部主办的《文艺报》上。胡风由此被极为了解他的姚文元,批判得狗屁不是。
姚文元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的文章和演讲,一定能赢得满堂喝彩,结果却是:文艺界大多数人冷眼相看,不少人对他冷嘲热讽,根本不买他的帐。可这账,还是有人买的,此人就是《解放日报》社长兼总编辑的张春桥。张春桥找到姚文元,鼓励他加把劲,继续狠批。
正当姚文元大批胡风正得意时,他的老父姚蓬子因与胡风、潘汉年关系密切,也被牵连进来,被公安部逮捕,押到北京审查。为此,姚文元的政治前途即将毁于一旦,也被人找去谈话。于是,姚文元十分果断地断绝与父亲的关系,跟原先的家庭划清界限。
不过,这并不是真的划清界限,他对父亲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父子关系没有真正断绝,他仍有悄悄回家看望姚蓬子。在张春桥的点拨下,姚文元写的文艺评论文章,开始跟着政治动向走,由此引起了一贯重视文章、爱看文章的毛主席的注意。毛主席两次当众夸奖起姚文元。简而言之,姚文元写的文章不是心里真正所想的,单纯是为上层政治服务的。
得到毛主席两次夸奖的姚文元,自认为不是凡夫俗子了,得意极了,有派头的很;平时见人也不说话,昂着头,眼睛总看着天,好像没几个人能被他看得上。姚文元的接连“转向”,可谓很是成功,对政治开始格外关注起来,最主要的还是跟张春桥搭上了线,开启了青云直上的“仕途”。
给姚文元取“文痞”的绰号,真是一点没错。文人风骨?他是一点没有,完全像是位有写作能力、善于投机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