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有一条热搜,就是建议专家们不要再提建议了。
回首过去的一年,许多专家纷纷跌落神坛,砖头都快不够用了,。
有的建议低收入人群开私家车拉活,把闲置房租出去。
有的建议农民到县城买房,开车种地。
有的说买房会像买包容易,网上就能下单。
有的拿着国外野鸡大学文凭招摇撞骗。
有的考证丹麦人祖先在丹东种小麦,立陶宛人祖先是景德镇会立着烧瓷器的工匠。
还有的到处骚扰女学生,更有老教授被研究生搂着脖子热吻,可谓斯文扫地,洋相出尽。
到了年底,终于有位靠谱专家站出来说话了。
2022凤凰网财经峰会上,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建议,直接给中低收入群体发钱,而且以三到五年为期,每个月都发,马上制定方案,给出时间表,把消费先拉起来。
直接给中低收入群体发钱不仅是欧美国家应对疫情的成功经验,在香港、澳门地区也有过类似做法。
今年8月17日,澳门向疫情期间因开工不足、停薪留职、离职等合资格雇员每人发放1.5万元,的士司机、小贩等自由职业者1.5—3万元,商号经营者可达3-50万。
香港2021年拿出664亿元消费大礼包,给每个市民发放5000元消费券,今年又推出一系列补贴政策,18岁以上市民每人可领一万元。
其实,疫情以来屡屡有学者提出向低收入群体直接发钱补贴,任泽平则建议央行每年多印2万亿用来奖励生孩子,结果被禁言三个月。
《环球时报》前总编胡锡进说“国家如果给每一个人发钱,就基本等于都不发钱,反对向全民撒胡椒面的疫情期间刺激计划”。
他给出的理由是,“如果人均发1000元,中国一次就要发掉1.4万亿,财政根本承受不了。那就要增加赤字,最终羊毛出在羊身上,等于全民向自己借钱给自己发钱。”
不想发就不发,何必找如此拿不上台面的理由呢。
对此,北大教授姚洋提出的方案是拿出一万亿,直接发给老百姓,用数字货币方式发放,让老百姓三个月之内花完,不花完就作废,那老百姓肯定会去花。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三年疫情耗尽了许多家庭的积蓄,中低收入人群确实需要真金白银的实惠,问题是不少地方现在财政紧张到连发工资都困难,到哪弄钱发补贴呢?
更现实的问题是,老百姓越穷的地方政府也越穷,各个部门想着法子罚钱搞创收,让他们向人民发钱无异与虎谋皮。
给不了钱、给不了物,那就给老百姓好一点的营商环境和民生保障吧,这是政府手里最后一张底牌。
2023年央视春晚定下的主题是“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的更美好生活”,调子起的有点高,想不挨骂都难。
卫健委说,疫情防控策略得到了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现在每个人都病了,整个社会也病了,认可不认可,检验不检验的,爱怎么说怎么说吧,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大乱之后需要大治,大病之后需要休息。
2023年不可能有报复性消费,经济也不会迅速升温,每个病体都需要休养,每个经济环节都需要慢慢重启。
2023年注定是一个休养生息年,理论上政府应该发钱,现实中他们不会发钱,唯一期盼是务实一点、亲民一点、节俭一点,低调一点,不提震天响口号,不定大跃进目标,不搞打肿脸充胖子,老老实实守住烟火气,养足精气神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