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琪峰向来对删减和审查不满。
他的《大块头有大智慧》,内地发行版时长85分钟,被剪的支离破碎,几与烂片无异。
但在香港,92分钟版的《大只佬》却拿下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男主三项大奖。
所以每每提及《大块头有大智慧》,杜琪峰都说自己没有这部电影,他的电影叫做《大只佬》。
其实,杜琪峰、韦家辉的《大块头有大智慧》得分两部分来看,一是故事性,二是因果关系。
与《神探》不同,《神探》把剧情和人的两面性融合的很巧妙,而《大只佬》的割裂感比较强。
先来说故事。
在故事上,影片做的很到位,戏剧冲突、起承转合都很吸引人。
《大块头有大智慧》本质上是一部武侠片,只是披了一层现代的外衣,但在这种现代的语境下,加入一些不符合常规认知的元素就会变得新奇。
如能看到因果且武功高强的大只佬,精通缩骨功又懂飞檐走壁的印度人,全身滑溜,像壁虎一样可以在墙壁上走来走去的小偷。
这些角色要是出现在古装武侠中,并不会有人觉得违和,因为在观众的认知里,武侠片中有各种奇人异士是很稀松平常的事儿。
可当他们通通被加到一部现代片里,杂糅的风格在设定上就能引起观众的注意,这是《大块头有大智慧》在剧情上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大只佬看得到因果。
破案并不是《大块头有大智慧》吸睛点,让观众留下来跟着剧情走的是李凤仪的命运。
大只佬看到李凤仪前世种的恶果,今生要以死来偿还,但大只佬想逆天改命,救了她两次依旧毫无效果。
跟文师傅交谈后,大只佬得知只要李凤仪行善积德就有可能避免死亡的到来。
那么李凤仪到底会不会死就成了麦格芬,也是观众的焦点所在,在真相未大白时,观众都不会轻易弃之不顾。
第三步是电影的节奏。
《大块头有大智慧》有着杜琪峰一贯的凌厉之风,在叙事上不拖泥带水,特别紧凑,总是在观众将要放松之际,让下一个看点接踵而至。
这种摸透观众心理的叙事节奏是港片的拿手好戏,他们太懂在短时间内如何抓住观众,以一点开多朵花,各自叙事的同时又环环相扣,观影自然不会无聊。
如在最后部分,李凤仪知死亡无可避免便到山上找孙果,以解开大只佬的心结。
消失一周后,大只佬在DV中看到李凤仪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人打死,悲愤交加之际,跑上山找李凤仪。
在观赏的预想中,李凤仪肯定是死了,但不知道她的死法,杜琪峰则制造了惊悚一刻,李凤仪尸首分离,头挂在树上,颇为可怖。
在吓到观众之后,韦家辉还有后招。
大只佬发现了孙果,紧忙追上去,欲杀之而后快,但看见孙果跟他长得一模一样,不仅大只佬诧异,观众也惊讶。
让观众进入到面面相觑的情境之中后,杜琪峰和韦家辉便开始灌输影片的主题主旨,这对于观众来说也比较好接受。
所以单凭这叙事的三步走,《大块头有大智慧》就被低估了。
在评价上,绝不该只有区区6.8分,《大只佬》即使在杜琪峰的作品序列里也可以排在前面。
再来谈因果关系。
《大只佬》在佛学上很浅显,看得出来韦家辉、杜琪峰努力想往高深整。
但奈何学问不够,只能将一切直白化,再加一些佛家语句,最后得出因果报应,善恶循环,冤冤相报何时了,除业障方可成正果。
修行不在于是否在寺庙,是否守清规戒律,是否执一念而不忘,于人间化缘一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领悟妙谛,方可成佛,大只佬也就成了济公。
只是这样做少了参禅悟道的参的过程,大只佬的悟道来的太突然,不够有说服力,也没有半点禅意。
大只佬之所以脱去僧衣,是因为看到了因果,又不敢直面因果便选择逃避,遇到李凤仪后,一直在救李凤仪,试图改变她的因果命数。
在此期间,可以把大只佬的救人当做修行,但在片尾,大只佬的顿悟却与他救李凤仪没有关系,而是看到了自我的贪嗔痴,将其放下后才对因果释然,成了佛。
换句话说,前面的一大段都不是修行。
但为了体现佛性才让大只佬在结尾时直接告诉观众,没有铺垫,大只佬的顿悟也就失去了震撼人心,这种一步到位的参禅悟道与佛家的理念相悖。
佛家讲究参与悟,也就是不把一切说破,可以指点迷津但会留白部分让众生思考,从而由拿来主义变成主观能动性,这才能授之以渔,受用终生。
如胡金铨的《空山灵雨》,用一部电影的长度讲贪嗔痴,虽然留白和思考太多,但会让人感觉到清空安宁,若能通文达理便可慧明识德。
还有尔冬升主演的《达摩祖师》,看完后虽不解其意,但也对佛本无相,修行为何会有些许了解,而且本片确实禅意十足,让人向往佛学。
可《大块头有大智慧》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浅薄的知识无法支撑全片,只有在最后一股脑放出点题,《大只佬》在这方面的不足,杜琪峰自己应该也心知肚明。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在历史和文学上的修养很差,我不是那种导演,我是善于处理处境的导演”,所以这一次的尝试并不算特别成功,但杜琪峰创新值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