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这个字眼最近频繁地与刀郎的名字捆绑在一起。南京奥体中心,人声鼎沸,座无虚席,舞台上,53岁的刀郎宝刀未老,用他那标志性的粗犷嗓音,点燃了现场数万歌迷的热情。
然而,就在他巡回演唱会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一场围绕他音乐的争议,也悄然在网络上发酵。乐评人丁太升,一个以“毒舌”著称的名字,再次将矛头指向了刀郎。在他看来,刀郎的音乐“旋律流俗,歌词媚俗”,不过是迎合大众口味的产物,缺乏真正的艺术价值。
刀郎的歌究竟“土不土”?
一、回归与争议:刀郎《罗刹海市》引发的热议
2023年,一首《罗刹海市》横空出世,这首改编自《聊斋志异》的歌曲,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辛辣的歌词,迅速引发了全网热议。有人说,这是刀郎对多年流言蜚语的回击。
无论如何解读,《罗刹海市》的走红,都将刀郎重新拉回了公众的视野,同时也将他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丁太升对刀郎的指责,并非是从今日才开始的。
其由来已久,这种批评也引发了诸多关注与议论。早在刀郎凭借《2002年的第一场雪》走红时,他就曾公开表示过对刀郎音乐的不屑。
这一次,丁太升更是毫不留情地指出,《罗刹海市》歌词“媚俗”,音乐缺乏深度,只是利用了大众对社会现象的不满情绪来博取关注。
丁太升的批评,于网络之中掀起了巨大波澜。此言论一经传出,瞬间引发各界的广泛热议和强烈关注。支持者认为,他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刀郎音乐的不足,揭露了流行音乐市场的浮躁和虚伪;反对者则认为,他过于苛刻,缺乏对不同音乐风格的包容和理解。
当这场争议不断加剧之际,央视等主流媒体竟公然挺身而出,对刀郎予以力挺。他们觉得,《罗刹海市》绝非单纯的“复仇”之篇,实乃对社会现实的深度省思,其间蕴含着深邃的见解和敏锐的洞察。
央视主持人王小骞更是用“高级”、“深刻”、“感人”等词语来形容刀郎的音乐,认为他的作品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一边是乐评人的尖锐批评,一边是主流媒体的力挺,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将刀郎推向了舆论的漩涡中心。
二、音乐的本质:流行与深度刀郎的音乐,到底“俗”不“俗”?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唯一,而是因人而异。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本就具多元特质。不同受众群体,其音乐审美与需求亦大相径庭。丁太升作为一名专业的乐评人,他对于音乐的评判标准,自然更加严苛。
在他看来应该是有深度能够引起听歌人的共鸣的。而刀郎的音乐,在他看来,过于注重旋律的流畅和情感的表达,缺乏更深层次的内涵。然而,音乐的价值,真的只能用“深度”来衡量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难道当真毫无存在的价值?
事实上,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娱乐大众,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刀郎的歌有这么多人喜欢的原因是因其唱出普通人内心之声,抒发了他们于爱情、生活与人生的诸多感悟。
那些简单质朴的歌词,那些朗朗上口的旋律,或许没有华丽的辞藻和高深的立意,但却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这难道不是音乐的另一种价值所在吗?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当下的音乐市场,确实存在着不少过度追求“流量”,而忽略音乐本身质量的现象。
某些歌曲只为了迎合市场,过度追求动感节奏和洗脑旋律,却全然不管歌词的深度及情感的表达。这样的音乐作品,或许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高人气和高流量,但最终只会沦为快餐文化,很快就会被人遗忘。
而刀郎的音乐,之所以能够在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之后,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
正如央视主持人李小萌所说,刀郎的音乐,“仿佛是弱势群体的化身,让我们看到自己在奋斗的过程中,努力向上的身影。”他的歌曲,或许没有华丽的技巧和高深的立意,但却用最真诚的情感,唱出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唱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样的音乐,或许在一些人看来不够“高级”,但却真实、真诚、感人,这难道不是音乐最宝贵的品质吗?
三、多元表达的价值:音乐与社会
刀郎的音乐之路,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坚持和突破的故事。从新疆的酒吧歌手,到全国知名的音乐人,刀郎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多年的沉淀和积累。他的音乐,根植于民间,汲取了新疆民族音乐的养分,同时也融入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思考。
早期的刀郎,以翻唱其他歌手的歌曲为主,但他并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而是不断地尝试创作,寻找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
2004年,《2002年的第一场雪》横空出世,这首充满西域风情的歌曲,以其独特的旋律和直击人心的歌词,迅速火遍全国,也让刀郎的名字家喻户晓。然而,就在刀郎的事业正处于巅峰时期时,他却选择了学习来升华自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没有推出新的音乐作品,而是专注于研究民间音乐和传统文化,这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2011 年,刀郎的新专辑他一改往昔风格,融入民族音乐元素及对社会现实的深邃思考。《披着羊皮的狼》、《爱是你我》、《西海情歌》等歌曲,在延续了刀郎一贯的深情款款的同时,也展现了他对音乐的全新探索和突破。
而2023年,刀郎再次用一首《罗刹海市》,证明了他的音乐生命力依然旺盛。这首源自《聊斋志异》改编的歌曲,凭借荒诞情节与辛辣歌词,深刻讽刺社会现实,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广泛思索与探讨。
在一个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时代,人们的审美和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它不应该被局限在单一的风格和模式中,而应该鼓励不同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
刀郎的成功,正是因为他没有被市场和潮流所裹挟,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音乐理念,用最真诚的情感和最独特的音乐语言,表达他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四、音乐的未来:包容与发展
刀郎《罗刹海市》引发的争议,或许只是一个缩影,它折射出的是当今社会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和多元化需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音乐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一些音乐作品为了追求流量和市场效益,开始走向同质化和低俗化,缺乏真正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而刀郎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流,打破了这种单调和乏味的局面。
他用自己的音乐,证明了即使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依然有很多人渴望听到真诚、质朴、能够触动心灵的音乐。
刀郎的音乐之路,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向:在追求市场和流量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关注音乐本身的价值和意义?音乐的本质,是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
在未来,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化的音乐市场,一个能够容纳不同风格、不同理念的音乐作品的市场。我们也期待看到更多像刀郎这样的音乐人,他们坚持自我,不断创新,用真诚的音乐打动人心,用独特的音乐语言表达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信息来源: 红星新闻《乐评人丁太升再谈刀郎:他的歌旋律流俗、歌词媚俗》
央广网《“君住在钱塘东,妾在临安北”,《花妖》为什么火了?》
新京报评论《《罗刹海市》刷屏,刀郎归来并非为“复仇”》
文|芷缘
编辑|芷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