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犬引发的纠纷,真让人头疼!社区里,违规养大型犬、遛犬不拴链、犬只随地便溺等现象屡见不鲜,居民们为此闹得鸡飞狗跳,有的报警,有的甚至投毒,这事儿到底该如何解决?
《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宠物犬数量达5258万只,宠物已深入人们生活。可随之而来的矛盾也越来越多,从宠物伤人到毒杀宠物,从领养陷阱到随意弃养,从食品安全到饲养异宠风险,引发社会广泛讨论。涉宠纠纷为何频发?乱象又该如何治理?规范宠物市场迫在眉睫。法治经纬版推出“法治守护‘宠’爱有方”专栏,将对此进行系列报道。
某高端小区,居民赵女士无奈地表示,小区里有上百只犬,纠纷不断。不文明养宠行为确实困扰着社区居民,成为社区矛盾的一大因素。多地制定了养犬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但违规养犬现象仍普遍。专家建议,发挥基层社区力量,通过社区自治实现养犬事务自我管理,严格执行地方养犬规范,对违规者该处罚处罚,该没收没收。
赵女士所在小区,有2000多户,实行封闭式管理,绿地广阔。记者看到,绿地边缘竖着多块与养犬有关的告示牌。天气冷时,出门遛犬的居民不多,但天气暖和时,绿地上到处是犬只跑动。小区门口的绿地也是遛犬的地方。赵女士曾见到一位居民牵着一只体高超35厘米的大型犬,不远处还有两只体高超35厘米的犬。她向记者讲述了小区里发生的一起养犬纠纷,一位男居民牵大型犬出门,看到两只没拴链的小犬,提醒女居民拴链,却遭对方反驳,两人争吵起来,女居民报警,民警将大型犬带走,对犬主人进行了批评教育。
家住一个老小区的李平,对小区里有人养大型犬也很苦恼。一天晚上,她从外面回来,一只半米多高的大型犬突然蹿到她面前,她颤声喊叫,养犬人却反呛她,她只好快步进小区。严某某也在所住小区遭遇过大型犬。她家的小型犬和丈夫一起在小区遛弯儿时,一只大型犬冲过来,她把小型犬抱起,大型犬却扑向她怀里的犬,她丈夫踢了大型犬一脚,大型犬主人质问还说难听的话,严向红报警,民警找到犬主人,进行了批评教育,城管工作人员也作出处理决定。
车库遛犬造成的事故也不少。冬春转换时节,气温低还易下雨,有的犬主人就在地下车库遛犬。但地下车库水泥柱多,有盲区,且相对封闭,犬便溺后味道难散,居民意见很大。2024年春季,有犬主人在地下车库不拴链遛犬,一辆轿车紧急刹车后撞到水泥柱,修车花费8万余元,犬主人丢下犬跑了,物业找到犬主人,经调解,犬主人承担了相应赔偿责任。物业人员将此案例发到业主群里,警示养犬业主不要到地下车库遛犬,但总有几个养犬人我行我素。赵女士还头疼邻居养犬在露台上便溺,夏天味道重,邻居们举报后,顶层住户把犬送人了。
田某某苦恼于小区养犬人不拴链。她很少带女儿在草地上玩,因为总有人在草地上遛犬且不拴链。2024年国庆节期间,一只犬冲到她女儿面前,把女儿吓哭了,几位居民却笑着说“没事儿,它跟你闹着玩儿呢”,田晓乐赶紧把女儿抱走了。韩某某苦恼于邻居家几只犬的吠声。他喜欢安静,尤其是周末想睡懒觉时,邻居的犬却会吠,他向物业公司投诉过,但物业公司称只能协调,并不能要求主人处理犬只。因养犬产生的纠纷,有的小区居民通过报警解决,少数人则采取极端方式投毒毒杀犬只。2024年5月,某小区发生毒杀犬只事件,20多只犬相继被毒死,犬只体内检出鼠药成分。李某某的犬乐乐也在其中,她带着乐乐搬到该小区居住,每天遛弯,事发当天,乐乐在健身广场周边活动后突然倒地,口吐白沫、抽搐不止,她正痛心时,听邻居议论说小区最近死了不少宠物,警方正在调查这事。不久,检测结果出来,犬只的胃内容物中检出氟乙酸,怀疑有人故意投毒。“我家狗狗才3岁,之前吃了地上有毒的东西,一下子就完了。”李某某提起毒杀犬只事件,一直伤感不已。某小区一位居民王女士告诉记者,几年前,她所在小区一位朋友的犬也被毒杀了。她朋友养了一只温顺型的大型犬,遛犬时邻居常投来嫌弃的目光,后来有人在犬只经常出现的地方投下拌有毒药的火腿肠,犬只吃过之后就死掉了。此事发生后,她朋友再也没有养犬,而小区群里还是经常因为养犬的事情发生争吵。家住四川省成都市某小区的张女士说,她所在的小区2024年7月也有人毒杀犬只,当时有5只宠物犬中毒死亡,其中包括她家的宠物犬花花。张女士回忆说,事发当晚,她在小区社交群里看到业主们讨论有人毒杀犬只,就告诉父母缩短遛犬时间。晚上花花回家时,还一切正常,等到了第二天凌晨,花花开始在家中四处乱撞,还碰碎了花瓶,“走路不稳,并且极度恐惧,对着空气大叫,不到半个小时就死亡了”。对于养犬产生的纠纷,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从客观原因分析,随着宠物进入越来越多的居民家庭,违规养大型犬、遛犬不拴链、犬只随地便溺等不文明养宠物行为也随之增多。“主观原因比较多,比如犬主人违法饲养烈性犬,比如小区对于宠物管理的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等。”尽管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对饲养动物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且不少地方也有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或者规范性文件约束,但实际操作中,监管和处罚力度不足,导致违法养犬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解决社区管理养宠物的难题,大方向是通过社区共治发布文明养犬公约,核心是实现养犬人文明养犬,关键点则是改变少数不文明养犬人的行为。他举例说,他在指导社区制定文明养犬公约时,邀请各个相关利益主体代表参与协商议事,他们中既有不养犬居民,又有养犬居民,既有物业方,又有政府相关部门,协商的前提是不给养犬行为贴标签,更不能笼统指责养犬就是不文明行为。大家一起坐下来摸清小区居民基本情况和养犬情况,特别是弄清楚是哪些居民在养犬,他们各自的养犬初衷是什么,比如有的老年人养犬是想有个伴儿。至于养犬情况,则是要了解居民养的是什么类型的犬,根据地方立法,在重点管理区域,只要养的犬不是烈性犬、大型犬,就是合法养犬。有小区召开协商议事会后,养犬的业主成立了交流小组和志愿者队伍,主动约束犬只行为,并在年底举办了汪星人才艺大赛,既给居民带来了笑声,也让居民对养犬人多了一份理解。
接下来是引导各个利益主体讨论养犬的利弊和不文明养犬的坏处,比如遛犬不拴链、不带便袋等都属于不文明养犬行为,既可能给养犬人和家庭带来金钱损失和负面评价,又对公共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还影响了邻里关系。养犬人的不文明行为可能会受到劝导,也可能会被举报至相关部门受到查处,极端情况下还可能被他人投毒毒杀。养犬涉及多个相关利益主体,关键在于发挥各个利益相关主体的作用,改变或规范不文明养犬人的行为。社区不能靠“堵”解决问题,在无法减少犬只等宠物数量的情况下,只能靠“疏”和服务,比如请动物医院的医生到社区做常见病防治等,形成社区养犬文明公约,通过社区共治实现文明养犬。社区和谐养犬离不开“规矩”两个字。城市管理者应该出台或完善地方性养犬法规,指引或约束养犬人该怎么做以及破坏规则的后果是什么。在养犬法规的框架下,社区通过《业主管理公约》使之细化,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当然,仅建立健全制度是不够的,如何引导养犬人遵守规则和落实管理制度更重要。
在小区里,物业公司和业委会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宠物行为,减少冲突;也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增设宠物活动区域等方式,增强居民的文明养宠意识。在完善制度规范方面,小区可以制定详细的宠物管理措施,明确宠物饲养的规范、责任和义务,并确保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在日常监管方面,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志愿者队伍,加大小区内的巡逻力度,对宠物活动进行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有条件的小区可设立专门的宠物活动区域,并安排专人进行巡逻和管理,以满足宠物活动需求,减少对其他居民的干扰。
地方制定的养犬规范,是社区治理养犬问题的制度保障,应该严格执行。对于违规养犬者,告知其限期改正;对于拒不改正者,针对具体的违规情况,该处罚的处罚,该没收的没收,使守规则者看到守规则的好处,也让不守规则者受到惩处。否则,一旦规则遭到破坏,难以修复,长此以往,会影响政府部门的权威,不利于再进行有效监管,使城市养犬处于失控状态。
社会的运行不能没有秩序,每个人应该在秩序中享受自由,在规则下追求幸福。养犬也是如此。建议在国家层面针对养犬制定专门的行政法规,为下级政府提供足够的执法依据,具体的制度设计交给各地考虑。
养犬看似是公民的一件私事,但当犬的行为涉及公共利益时,就会成为社会公共问题。这是我们关注这一问题的初衷。养犬人众多,不文明养犬人是少数。找准了症结,就可以对症下药,而密码或许就藏在细节里。养犬人之间能够共情,是否可以让文明养犬人劝导不文明养犬人;没有人愿意被一味指责,能否更好地引导居民尊重养犬行为,心平气和地处理不文明养犬行为;养犬人没有牵犬链,社区能否主动送上一根犬链;犬只喜欢无拘无束,是否可以在小区绿地上设置一个角落给它们撒欢;养犬人苦恼于犬只便溺,是否能在小区辟出一块地方专门供犬只便溺,然后及时填埋?
一个个细微的服务,一点点看得见的友好和耐心,水滴石穿,才能够拆除各方之间的心理藩篱,才能够形成文明养犬的氛围和共识。毕竟,每个人都生活在社区之中,也相信每个人都在乎自己的声誉。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极少数踩踏规则红线的养犬人,养犬法规的强制约束也不可或缺,为养犬共识提供刚性保障。由此,“狗趣”才不会成了“狗患”。
这养犬纠纷的事真是让人头疼又闹心。那些不文明养犬的人,真是太没公德心。不过呢现在这么多专家、教授都在出谋划策,社区也在努力改进,相信以后会慢慢好起来。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文明养犬肯定能实现,到时候社区里人犬和谐,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