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黎原少将离开了湖南。
对于和他工作三年的华国锋,他评价道:
“为人忠厚,待人诚恳,对党忠诚,作风正派,严于律己。”
作为华国锋一段时间内的顶头上司,黎原为何会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他与华国锋之间又有哪些故事呢?
一 、能打仗亦能治国的“传奇少将”这件事,还得从黎原说起。
1917年,黎原出生于河南息县,虽然家庭贫困,但是他就坚持求学、立志报国,因此17岁中学毕业后,才会毅然考进陆军军官学校深造。
毕业后他加入国民党军队,长期奋战在战场一线,尤其是在淞沪会战中的表现,更是十分抢眼,大家都认为他前途无量。
可就在这种背景下,他却做出了一个决定——脱离国民党队伍,加入八路军,并随即加入共产党。
原来,在长期奋战的过程中,黎原厌倦了国民党内部的贪污腐败以及派系倾轧,于是果断选择我党我军,并加入抗大继续学习。
在黎原随后的革命生涯中,比较抢眼的主要有4件事,分别是“南泥湾大生产”、“黑山阻击战”、“湘西剿匪”以及“抗美援朝”。
南泥湾大生产发生在1941年,当时我军既要跟日军作战,又面临着国民党的严苛封锁,革命根据地物资十分紧缺,尤其是粮食问题迫在眉睫。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决定在南泥湾实施屯垦,负责带队前去开垦的正是黎原。
当时南泥湾条件十分艰苦,到处都是荆棘、狼牙刺以及蒿子,为了把这些东西挖掉,战士们手脚都被划伤,鲜血沾满衣服。
不过,在黎原等人的不懈努力下,最终还是完成了开垦。
那片原本荒芜的土地,后来种满了粮食,成为了“陕北的江南”,连毛主席都给予了极高评价。
黑山阻击战则是发生在1948年。
当时为了阻击廖耀湘兵团,黎原亲自坚守在一线防御阵地里,最终硬生生拖到了廖耀湘兵团被歼灭,他还活捉了一个少将参谋。
此后国民党一路溃败,最终大部分人都跟着蒋介石一起逃去了台湾,不过也有一部分人选择留下来,并沦为土匪作乱。
1950年,黎原率部去湘西剿匪,最终匪首被击毙,其他人也被尽数俘虏。
这次雷厉风行的剿匪,让黎原再度扬名,不过他本人并不在意,而在随后的抗美援朝里,他也证明了自己不仅能打土匪,还能战胜美国王牌军。
1951年,黎原带领部队与美军王牌部队“美骑一师”顽强抗击。
血战90多天后,打得美军王牌部队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创造了我军阵地防御作战的成功范例。
更难得的是,黎原不仅能上马打仗,还能下马治国,1964年黎原晋升为少将。
1968年他又被任命为湖南省革委主任,也正是在那里,他成为了华国锋的“顶头上司”。
二 、评价的始末华国锋比黎原小4岁,不过他的入党时间跟黎原是一样的,都是1938年。
从那时起,华国锋就积极加入到了救亡图存运动中去,不过当时他主要是在后方从事群众动员,以及政治宣传工作。
比如说抗战时期,华国锋就担任过交城县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宣传部长以及农民部部长等职务。
解放战争中,他又历任交城县委、晋中区宣传部长等职。
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他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作战,但是却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坚持“支前”,给前线作战的将士们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1949年,革命形势逐渐明朗,他也被调为湖南湘阴县委书记,并在那里扎下根来,一力完成了当地的建政剿匪、土改生产等等任务。
也正是因为表现出色,所以他后来才会被擢升为湖南省副省长、省委书记处书记。
1968年中旬,他更是与龙书金等人,一同被任命为湖南省革委副主任。
当时华国锋分管的主要是农业方面,因此他在“农业学大寨”上投注了很多精力。
仅仅是1968年冬到1969年春这段时间,华国锋就累计组织了4万多名农村干部,前往山西大寨学习,并成功树立了新田和安乡这两块“模板”。
毛主席得知情况后非常高兴,还曾夸赞他们工作做得好:
“南有新田,北有安乡”。
从1970年7月开始,华国锋又接过了海灌工程的任务,开始研究水利,毛主席以春陵河的典故教诲他,让他更受鼓舞,砥砺前行。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黎原被调离了,他与华国锋的相处也被短暂的定格了下来。
近三年的时间里,黎原被华国锋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所打动,所以才会作出那样的评价,
“为人忠厚,待人诚恳,对党忠诚,作风正派,严于律己。”
那么这些评价,在华国锋的工作中,究竟有着怎样的体现呢?
三 、工作中的表现华国锋为人处事,始终秉持着一种严谨的态度,同时也不失气量。
这一点在1969年的韶山扩建中,有着清晰的表现。
在一开始商讨建筑方案的时候,华国锋就告诉大家要因地制宜,不要搞“高大洋”,更不要建什么富丽堂皇的大厦,要节约,要尽可能保留韶山革命原貌。
在华国锋的指导下,大家顺利商讨出了方案,但是在执行的时候却又遇到了难关,因为有同志反映,当时那个山窝太小了,扩建恐怕会有困难。
华国锋并没有轻易下定论,反而不顾刚刚坐车的辛劳,亲自到一边山头上勘察了地形,随后又拿着皮尺一步步丈量了山窝的面积。
最后丈量结果显示,那个山窝堪堪够完成扩建,大家也折服于华国锋严谨的态度。
在临走之前,华国锋还特意向工作人员叮嘱道:
“扩建时尽量不要动山上的树,尤其是那几棵大松树,最好保留下来……”
工作人员牢记着华国锋的话,最后扩建完成后,当地群众果然十分满意,由此也可以看出华国锋面对这类工作时的严谨、负责。
另外为了不辜负毛主席和当地民众的期许,华国锋在工作时是真正做到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去。
在安乡县工作人员参观新田后,华国锋就特意接见了他们,跟他们细致探讨了安乡的工作情况,以及他们这次参观的交流心得。
比如说安乡的生猪发展情况,华国锋就很关心,特意向罗贻斌问道:
“你们安乡的肥料问题解决了吗?生猪这一块发展的如何?”
当得知安乡的生猪数量已经达到18万头后,华国锋略作沉吟,然后说道:
“还要重视,继续发展,争取抓好典型,其中饲料问题比较关键,要格外注意!”
问完了县里的情况后,华国锋又深入问起了大队发展问题。
当得知先进大队铁路湾大队、新安大队的代表也都来了之后,他认真的问起了这些大队的企业情况。
一番畅谈之后,现场气氛变得越来越活跃与欢乐,而华国锋在完成工作上的问询后,也终于露出笑容,亲切鼓励众人道:
“省里的任务比较重,不过我们现在条件也越来越好,只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定能完成我们的目标。”
“农业促进工业,工业支援农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临别之际,华国锋嘱咐大家天气渐冷,一定要照顾好身体。
此外,坚持深入到群众中去的华国锋,也非常不喜欢搞特殊。
他曾多次以普通家长的身份去参加家长会,细心询问老师意见,叮嘱老师不要给孩子特殊待遇。
上山下乡运动兴起的时候,他身边只有一个小女儿,虽然不舍与女儿分离,但他还是主动响应号召让女儿去农村锻炼了,这种以身作则的态度令人钦佩。
同时,为了完成革命工作,他经常奋不顾身。
1969年湖南桃林铅锌矿出了点问题,华国锋不顾危险,亲自下井查看。
当时矿里领导劝华国锋不要下去,有水不好走,还可能塌方,华国锋严肃说道:
“当领导的也要深入一线,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其他工作人员都冒着危险下去,我们自然也能下!”
从以上事例中不难看出,黎原对华国锋的评价是比较精准的。
而实际上,这个评价不仅适合华国锋,放到黎原身上也同样适用。
四 、笃定志向,共进共勉自幼树立爱国志向的黎原,由于出身贫苦,更能深切的感受到人民群众受过的苦难,与大家产生亲近之感。
他在下乡的时候同样遵守“三条铁规”,即“坐凳子不吹灰,群众做饭时帮忙烧火,要多说话不吃哑巴饭”。
除了亲近群众之外,他还爱兵如子。
很多人都不知晓,抗美援朝中的“坑道战”,其实是黎原首创的,当时他带领140师坚守阵地,敌人久攻不下,就开始使用火力覆盖。
面对敌人的“炮火犁地”,我军出现了不少伤亡。
看到这一幕,黎原心痛不已,当即决定结合过去经验,研发出一套防空防炮洞方案。
一开始,黎原提出的是“工”字型坑道,这种坑道容易绘制,但是抗压能力不强,也不利于长期作战与生活。
于是,黎原精益求精,与大家一同设计出了能打能藏又能生活的“完美坑道”。
此后,志愿军伤亡果然大幅降低。
后来,黎原研究的“坑道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大放异彩,就连苏联总顾问都提出:
“应当给创造者奖励!”
可是当黎原被问及的时候,他却没有揽功,反而真诚的说道:
“这是所有将士的贡献,是大家智慧的结晶,没有谁是创造者,如果一定要说有,那就是群众!”
黎原对群众的态度,值得所有人学习,也充分体现了我党“一切以人民为重,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1949年剿匪的时候,土匪挟持了上百名群众,为了不让这些群众受到伤害,黎原选择带大家从另一边不利的位置突围。
结果在那次战斗中,有20多名战士牺牲了,后来被葬在了当地的陵园里。
对此黎原总是抱有沉重的愧疚之心,时常去看望,2002年,已经年过八旬的他还强撑着身体去了一次……
过往复杂经历沉淀后带给了他的经验,以及他内心那经历千锤万炼信念,共同铸就了他的品格与精神,让他成为了和华国锋一样值得钦佩的人。
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品格和精神在,所以他才能如此轻易地获得普通士兵以及群众的信赖。
再加上他还有出色的办事能力,所以1978年他才会被调到基本建设工程兵,做副主任,换一个地方继续发光发热。
结语纵观黎原和华国锋的故事,用一句话来评价最为恰当:“君子之交淡如水”。
他们是志同道合的“同路者”,在战争年代就曾为了革命的胜利而共同拼搏。
一个在前线作战,一个在后方支援,虽然方式不同,但都做出了不小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之后,两人虽然在工作上有所交集,私下里是朋友,对对方也比较认可,但更多的是一种“惺惺相惜”,所以黎原才会给出那同样的评价。
我们也应当从这两人的故事中有所收获,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寻找志同道合者,大家携手并进,互相勉励,朝着梦想进发,必能有所成就。
只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并朝着自己擅长与希望的方向去走,一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