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欧大陆的中心区域,曾经存在着一个,极为灿烂且如今却日渐衰退的大湖,那便是咸海。它昔日位列全球第四大湖,巅峰时期,面积达到6.7万平方千米,居然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面积相当。不过实际上现在的咸海面积已经缩小到原来的约10%,这着实成为现代地球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生态灾难之一。目前这个过去异常宏伟的湖泊,正以惊人的速度持续消失,这种转变,如果说不令人叹息那是假的。因此咸海的现状,稍微促使全世界更加重视环境问题。
曾经的咸海,鱼虾成群,渔业异常繁荣。在1960年前,这里的商业捕鱼量,每年超过了43000吨,占全苏联捕捞总量的六分之一,是苏联的渔业生产基地。不过随着咸海不断地萎缩,以及盐度的逐渐升高,1980年代,商业捕捞就已经难以持续,1987年,商业捕捞彻底消失,这些曾经繁盛的鱼类,现在已难觅其踪。
苏联将流入咸海的两条大河,即阿姆河与锡尔河予以拦截,而后用这些河水进行灌溉,与此同时还实施了改道、修建大坝等诸多措施。不过咸海的水分持续在蒸发,却始终未曾有足够的水去补充它,进而致使湖水的盐度逐步升高。现今咸海已分为北咸海和南咸海这两个区域。
为拯救北咸海,哈萨克斯坦政府在2003年建造了科卡拉尔大坝,此大坝成功地将咸海的两部分隔开,而且主要凭借锡尔河的水流来为其补充水源。
此举有效地防止了北咸海水量的进一步流失,而且使得湖水盐度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与此同时鱼类总量得以恢复。
但南咸海已然没有了河流补给,湖水盐度甚至比海水的盐度还要高出3倍有余。
这里仿佛已然变成了生命的禁地;而且仅有部分无脊椎动物于其中生存着。这里其实更仿若一处被遗忘的角落,仅仅有着那些毫不起眼的无脊椎生物在艰难地存续着。
除了感到惋惜之外,我也很好奇,在这样一座即将消失的咸水湖泊中,曾经和现在都生存过哪些鱼类?咸海其实一直是一座咸水湖,不过说真的,曾经的咸海盐度仅仅为海水盐度的不到四分之一,所以这里竟然成为了许多淡水鱼和广盐性鱼类的栖息地。
在咸海的本地鱼类之中,鲟鱼尤为显眼,而且在这四种鲟鱼当中,竟有三种是咸海水系所独有的物种。其实它们于这片水域中,有着特殊的生存地位与价值。
首先是裸腹鲟,它呢是咸海中最大的鲟鱼种类,而且其模式产地恰恰就在咸海。裸腹鲟成年个体,可以达到2.1米体重呢可达80千克。
除此之外,还有三种体型较小的鲟鱼,分别是阿姆河大拟铲鲟,以及锡尔河拟铲鲟。其实锡尔河拟铲鲟在上世纪60年代,因为环境恶化和人为因素,竟然灭绝了。并且如果说咸海盐度在升高,裸腹鲟也会逐渐消失。剩下的两种拟铲鲟,阿姆河大拟铲鲟和阿姆河小拟铲鲟,目前则是处于极危状态。
幸好当地政府已然开启了人工繁育的行动;而且获取了一定的成果。
不过这些鱼群一直遭受着,本地居民大量捕捉来填饱肚子的威胁。实际上它们在这片水域里,本来就处在比较脆弱的状况。要是出了问题,就很有可能,遭遇灭绝的危险。“大量捕捉”可替换为“大肆捕捞”;“处在”可替换为“处于”;使用了宾语前置结构“遭受着本地居民大量捕捉”;加入了口语化衔接词“而且”;运用了反逻辑表达“要是出了问题……就很有可能”。
在一些生存环境极为艰难的地方,人们常常缺乏足够的精力去留意了,也难以花费过多力气去守护这些珍贵的生物了。
现在阿姆河已经无法注入咸海,因此两种拟铲鲟自然也是在咸海中消失了。
若是河水的流量能够和以前一样,或许这些鱼类都不会灭绝。
白斑狗鱼,这种鱼好像出现在哪儿都挺正常,是在北方水系广泛分布的一种鱼类,可称得上北方水系的标志性物种。作为湖中的唯一狗鱼属成员,白斑狗鱼凭借其独特的生态位以及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各类水域环境中都能觅得其踪迹。
接着是雅罗鱼科的鱼类,看看你都认识几种?
第一种高体雅罗鱼,亦称红鳍雅罗鱼。新疆的朋友其实对其并不陌生;而且在布尔津地区,这种鱼的产量颇为可观,它乃是当地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第二种赤梢雅罗鱼,作为食用鱼,这种鱼的体型,而且是比较可观的,能够长到120厘米,体重竟然可达9千克。
第三种红眼鱼,这种鱼呢,其各鳍都呈现出红色,而且外形与湖拟鲤有一些相似之处。
第四种东方欧鳊,是北方湖泊中的常客,似乎在我们介绍的每个北方湖泊中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第五种沙巴长臂鳊,其俗名称作白眼鱼,而且与方才的红眼鱼着实遥相呼应,体长能够长至35厘米。
第六种欧飘鱼,这种鱼的背部,较为平坦,并且它的吻部,是向上扬起的。在一些方面,这种形态,很像“有着别样风情的翘嘴鲌”。不过它的体型不算大,一般只能长到六十厘米左右,最多也就不会超过这个长度。
接下来是亮属的两种鱼类。
首先是团头,这种鱼也被称作锥首鲈,它能够长到105厘米之巨,而且体重还能达到15千克呢。
另一种是短头,也称作短头亮吧,市面上常以大鳞鲃或银鳕鱼之名出售,短头以及肉质鲜美、生长速度快、抗病性强以及耐盐碱等优良特性而著称。
上世纪短头被引入中国,凭借诸多优点迅速成为了一种优质的食用鱼类。这种鱼类相信大伙也一定不会陌生,银鲫它也是湖中的本土鱼类,就不用我再过多介绍了,钓鱼佬肯定比我更熟悉。这里可以分享一下你们的战利品到评论区。
这种鱼叫“阿拉尔鲤”,它是欧洲鲤在咸海地区分布的一个亚种。从外部形态看,它跟欧洲鲤基本没什么明显差别。实际上只有在一些细节方面,可能才会有,一点点不一样罢了。
这种鱼叫欧鲇,别名六须鲇,好多巨型鲇鱼照片的原型便是它。一般能长到,快两米长,最大的个体能超三米,是湖泊里,体型很大的鱼之一。它比裸腹鲇体型大,所以在湖泊生态系统里,算是顶级掠食者,很厉害。
对比之下另一种钻鱼网纹原则要小得多,体长仅有24厘米,长得也很独特,一副我没见过的样子。
接下来登场的,是湖泊里体型最为小巧的一种鱼,“平腹多刺鱼”。请留意它的背部,生长着8到11根,极其锐利的棘刺。这一小小的生灵,然而却偏偏更倾向于生活在水草异常繁茂的区域。并且如果说它的身长仅仅只有7厘米,这样的话,它确实可以被称作是湖中毫无疑问的小居民了。
最后是湖中的三种本土鲈鱼。
首先是俗称五道黑的河鲈,也称为欧洲鲈,以其体侧的五条黑色条纹而得名,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重要的经济鱼类。
其次是白梭吻鲈,这是一种,优质的垂钓鱼种,以其独特的外形和,良好的垂钓体验,而受到钓鱼爱好者的喜爱。它那独特的外形,以及给钓鱼者带来的良好垂钓体验,都让钓鱼爱好者对它爱不释手。
最后是体型较小的梅花鲈。
以上就是湖中的本土鲈鱼种类,在1960年代后,由于咸海的淡水补给量减少,很多本土鱼类消失,为了恢复捕鱼业,当地向湖中投放了非常多的耐盐鱼类。
在最先引进到咸海的鱼类里,有一类是波罗的海鲱鱼,这种鱼其实原本一直生活在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的盐度非常低,只有正常海水盐度的五分之一,这种盐度中生活的鲱鱼自然也是能够适应咸海的盐度。
博耶氏真银汉鱼,这种鱼原产于东大西洋区的淡水、咸水和半咸水水域,体长20厘米左右,繁殖能力很强,这种优质的鱼类自然也是被引入到了咸海。
但是问题来了,咸海中瞬间出现了如此多的外来鱼类,极快的消耗着水域中的浮游生物以及其他的底层生物,因此这两种鱼最先引入,但种群也是最先崩溃的。但与它们一同时间来到这里的虾虎鱼却存活了下来,而且这些虾虎鱼似乎并非人为刻意引入的,而是混在鱼群中进入到咸海中的。
一共有六种虾虎鱼,分别是高加索奈波虾虎鱼,黑口新虾虎鱼,锡尔曼虾虎鱼,凯氏高加索虾虎鱼,以及云斑原吻虾虎鱼,可以说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这些虾虎鱼的适应能力极强,能够在各种水域生活,而且体型不大,也不能当做经济鱼种来捕捞。为了让湖中继续有鱼可捕,当地人又准备向湖中投放经济鱼类,但此时的咸海盐度已经逼近了海水盐度,可以说即使是正宗的海水,鱼在这里也能生活了。
接着大伙选了一种,适应能力比较强的鱼,它的体型,是中等个儿,这种鱼就是欧洲鲽鱼,也叫欧洲比目鱼。这类鱼一开始产自白海,地中海一直到黑海等地方;而且一起迁移到这里的,还有短吻海龙,它跟海马关系很近,都属于海龙鱼目。不过说真的,像这样种类的鱼居然曾经在内陆湖泊里出现过,确实让人很吃惊。
只可惜事与愿违,随着咸海的水量持续蒸发,已将湖水分为北咸海和南咸海两部分。北部咸海面积虽小,但好在锡尔河仍然可以持续供水。而且自从与南咸海断开之后,水的盐度也开始逐步下降了,但南咸海的盐度却也是超过了海水盐度,就连最耐盐的比目鱼也无法生存下去,只有虾虎鱼还在顽强抵抗。
最终南咸海的东侧彻底干涸,只剩下如今的西侧狭长的南咸海,而这里的盐度已经比海水的盐度还高出三倍,已经没有任何鱼类能够在这里生活,只有一些非常耐盐的无脊椎动物生存其中。想想曾经的咸海面积如此辽阔,鱼类如此之多,如今却成为了荒漠,真是令人惋惜。
除了盐度的增加,农药以及化肥等物质的污染,亦是导致鱼类消亡的主要原因。之前提到,人们在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河畔引水灌溉,而大量的农药和化肥,也随之流入了咸海。可以说这是切实的人为灾难。这不但导致了咸海中的水生物迅速消亡,而且严重威胁到了沿岸居民的健康与生活。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反而使得当地经济更加崩溃,失去了咸海这座宝库,不仅对居民的健康和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害,还引发了社会问题和人口流动,给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我们衷心希望这样严重的悲剧不再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