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的疆域和民族、文化

历史民族 2025-03-28 09:13:51
大辽1124年—1218年

辽仁宗耶律夷列续兴十年(1160年)的西辽疆域图

京城

• 1124年-1130年

镇州(今

 蒙古国布尔干省青托罗盖城)

• 1132年-1134年

叶密立(今

 中国新疆额敏)

• 1134年-1218年

虎思斡耳朵(今

 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君主6 (其中耶律氏皇帝3代、太后称制2代、外戚篡位称帝1代)

• 1124年-1143年

德宗耶律大石

• 1143年-1150年

感天后萧塔不烟

• 1150年-1163年

仁宗耶律夷列

• 1163年-1178年

承天后耶律普速完

• 1178年-1211年

耶律直鲁古语言契丹语、中古汉语常用语契丹语、中古汉语、突厥语、波斯语兴衰

• 1124年

耶律大石于镇州称王,脱离天祚帝

• 1132年

耶律大石于叶密立称帝、菊儿汗,西辽建立

• 1134年

西辽击败东喀喇汗国,定都虎思斡耳朵

• 1141年

西辽于卡特万之战击败塞尔柱帝国联军,征服河中地区

• 1211年

乃蛮部王子屈出律篡位称帝,耶律氏绝嗣

• 1218年

蒙古攻西辽之战,辽亡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前身继承大辽高昌回鹘东喀喇汗国西喀喇汗国花剌子模王朝大蒙古国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俄罗斯

 蒙古国

疆域

西辽幅员辽阔,统治区域除直辖领地外,包括很多附庸国和附属部族。西辽的直辖领地以虎思斡耳朵为中心,北至伊犁河,南至锡尔河上游,西至怛罗斯,东至巴尔斯孔(今伊塞克湖东南)。其附庸国有西喀喇汗国、东喀喇汗国、高昌回鹘和花剌子模,附属部族主要有粘拔恩部(乃蛮部)、康里部和葛逻禄部。

西辽的疆域东至土拉河,包括可敦城周围地区。乃蛮部、克烈部迁至这一地区后,西辽的东部边界退至附庸国高昌回鹘的东部边界;东北至谦河,与吉尔吉斯为邻。1175年,由于粘拔恩(乃蛮)部归附金朝,退至阿尔泰山;西北越过巴尔喀什湖,包括康里人活动的地区;西至咸海、乌斯秋尔特高原和卡拉库姆沙漠,包括花剌子模在内;南部西段以阿姆河为界,先后与塞尔柱帝国和古尔王朝为邻。中段包括瓦罕走廊。东段以喀喇昆仑山、昆仑山、阿尔金山为界与吐蕃、黄头回纥接壤;东南包括哈密、若羌,隔塔克拉玛干沙漠与西夏为邻。

西辽的主要城镇有虎思斡耳朵、河中府(撒马尔罕)、玉里犍(玉龙杰赤)、蒲华(布哈拉)、察赤(塔什干)、讹迹邗(乌兹根)、可失哈儿(喀什噶尔)、斡端(和田)、阿里马(阿力麻里)、益离(伊犁)、唆里迷(焉耆)、哈密力(哈密)、别石把(别失八里)、和州(吐鲁番)。

浅绿部分为西辽鼎盛时期的版图,右侧虚线内为耶律大石早期的势力范围

民族

西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有从中国东北而来的契丹人、汉人和其他民族,有使用波斯语的塔吉克人,使用突厥语的回鹘人,游牧民族有葛逻禄人、康里人、乃蛮人等,还有从西亚侨居而来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叙利亚人、犹太人等。作为少数民族的契丹人和汉人,与当地占多数的回鹘人、突厥人长期相处、通婚,适应了当地的习俗,逐渐融合于回鹘或其他突厥民族中。

政治

西辽的国家机构采用辽朝的“两面制”,即政府分南北两面。定居的农业民族按地区管理,设置州县,中央设南面朝官总理军政事务;流动的畜牧民族,以部族为行政单位,设官统治,中央设北面朝官总领部族军政事务。除直辖领地外,西辽拥有很多附庸国。西辽保留了这些附庸国的独立和制度,让它们享有很大的自立权。西辽在附庸国基本不驻扎军队,只是应附庸国要求,帮助其镇压国内叛乱。西辽发给他们一块银牌作为归顺的标志。西辽根据这些国家的重要性和忠诚程度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政策:如完全自治的布哈拉“布尔罕王朝”;派沙黑纳(负责监国的少监)常驻首府、监察军政的东、西喀喇汗国、高昌回鹘;派官员按时了解情况,收取年贡的花剌子模,还有臣属于西辽的游牧部落葛逻禄部和乃蛮部;其中西喀喇汗和乃蛮等在西辽统治中期叛去。

此外,西辽在直辖地区实行中央集权制,禁止分封土地(平日不让军官手握超过100人),但在附庸国保留了封建采邑制(伊克塔);轻徭薄赋,不收取土地税,只向每户收取1个第纳尔的户赋;宗教开放,信仰自由;对附庸国采取羁縻的政策。

经济直辖地区

辽仁宗时期铸造的年号钱“续兴元宝”

西辽统治的直辖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的数量和规模都得到大规模的发展,据统计,仅伊犁河谷地,在12世纪城镇数目就达到56个。原有的城镇除虎思斡耳朵外,如怛罗斯、乌兹根、讹答剌(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阿雷斯河和锡尔河交汇处)等,规模都得到成倍的扩大。七河及附近地区灌溉系统发达,当地居民使用铁铧木犁和砍土镘耕作,使用镰刀收割。西辽的农业不仅有谷物种植,还有园艺业、棉花种植和养蚕业,这些行业又带动了粮食加工业和葡萄酿酒业的发展。此外,畜牧业和狩猎业也在西辽直辖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辽直辖地区的手工业主要以制陶业、玻璃制造业、矿冶业、制铁业、铜器制造业和石料加工业为主。贸易的货物主要是金、宋的女奴、古玩、丝绸和白毡等;中亚和西亚的珠宝、玉器和香料等。此外,西辽的直辖地区存在奴隶贸易,奴隶主要来源于北方游牧部落(特别是钦察人),多运往河中和西亚地区充当马木路克。

西辽曾按中国内地钱币的形式铸造过自己的钱币,如《古泉汇》中记录的康国通宝、耶律夷列时期的续兴元宝、耶律直鲁古时期的天喜元宝。一说萧塔不烟时期还铸有“感天元宝”,然而未见其实物,21世纪以来的研究认为其属错误的判定,将越南李朝天感元宝钱误读。但西辽始终未统一货币,原喀喇汗国的货币仍被继续使用和铸造,税收以金第纳尔为计算单位。

附庸国

由于西辽对附庸国的经济很少干预,附庸国的经济水平要高于西辽的直辖地区。在河中地区、喀什噶尔、和田地区和高昌回鹘都有发达的农业,畜牧业、狩猎业、捕鱼业也是主要行业。

西辽附庸国的手工业主要有河中地区、喀什噶尔和和田地区的玻璃制造业;喀喇汗国的制陶业、金属制作业、织造业和造纸业;高昌回鹘的织造业、五金业、矿业、冶炼业、制药业和香料制作业。喀喇汗国和高昌回鹘位于中西交通的要道,与东方的宋、金,西方的印度、阿富汗以及西亚、北非和东南欧都有贸易关系。

西辽附庸国的经济以河中地区的撒马尔干和布哈拉最为发达,其他城市包括喀喇汗国的察赤、忽毡等;高昌回鹘的喀什噶尔、斡端、别失八里、哈密力(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唆里密(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仰吉巴里(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县)等。

军事

关于西辽的军事制度,史料少有记载。西辽的军队中,骑兵是主要兵种,后期有西辽军队使用象兵作战的记载。为防止军队叛乱,耶律大石禁止将军直接控制100骑以上的军队,军队都由朝廷直接控制,只是在战争期间临时调派若干士兵给某位将军指挥。西辽限制已定居的游牧民族携带武器、参与战争。西辽的军队在对外扩张、守卫边疆、镇压叛乱和维护西辽统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西辽的附庸国也拥有各自的军队,负责维护治安及维持国家统治。附庸国的军队有时协同西辽作战,有时受西辽的调遣执行任务,但有时也与西辽直接对抗。

文化和宗教文化

西辽统治下的中亚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加强。西辽官方使用汉语、契丹语和波斯语,民间多使用突厥语。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不同民族的语言,促进了文化的融合。西辽时期,由于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原来使用的回鹘文字母,逐渐被阿拉伯字母所代替。这一时期西辽的突厥语部族诞生了多位有影响力的诗人,如阿赫马德·亚塞维、阿赫马德·本·马赫穆德·玉克乃克、阿马克·布哈拉伊、苏扎尼·撒马尔罕迪等。

西辽统治时期,汉文化在中亚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西辽的君主使用汉文年号和庙号,官方语言使用汉语。在行政、军事、赋税、生产技术、建筑艺术、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方面,汉文化从多方面影响着当时的中亚地区。

宗教

除屈出律统治时期以外,西辽始终奉行宗教自由的政策,改变了过去喀喇汗国法定国教为伊斯兰教的政策。因此,佛教、伊斯兰教、景教、萨满教、摩尼教和犹太教在西辽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建筑艺术

吉尔吉斯斯坦城镇托克马克(西辽虎思斡耳朵)、斯莱坚卡、列别季诺夫卡、亚历山大古城都发现了西辽时期的民用建筑遗址,在建筑装饰方面,体现了汉族艺术和汉文化与中亚文化融合的特点,如瓦、泥塑和暖炕等。庙宇中有汉族风格的绘画装饰墙壁,佛像不但有汉族艺术的模型,还兼具古代印度艺术的特点。此外,位于托克马克附近的布兰塔和乌兹根的两座大型伊斯兰陵墓,都是至今保存完好的西辽时期的伊斯兰建筑。这一时期河中地区的园林艺术也获得了高度的发展,耶律楚材和丘处机写下了不少赞美当地园林艺术的诗歌。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