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从《红灯记》到终身未再婚,她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艺术追求
2024年初春,北京某剧院后台。82岁的刘长瑜正在为年轻演员讲解《红灯记》中的细节动作。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但她的眼神依然炯炯有神,说起戏曲时仍然充满激情。"这个动作要快、准、狠,但眼神要柔。"她站起身,示范了一个经典的身段。台下的年轻人看得入神,纷纷鼓掌。这一幕,让人不禁想起60年前,她在舞台上塑造的那个令无数观众魂牵梦萦的李雪梅。命运给予的恩赐1942年,刘长瑜出生在北京一个戏曲世家。从记事起,她就生活在锣鼓声中。父亲是著名的京剧武生,母亲则是优秀的琴师。耳濡目染之下,她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七岁那年,她开始跟随父亲习武功。那时的她,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练功,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打基本功最苦,但也最重要。"多年后回忆起学艺经历,刘长瑜依然记忆犹新。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年寒窗,她的京剧功底日益深厚。不仅唱腔婉转动听,身段也格外灵动。1963年,机会降临。正值《红灯记》剧组选角,导演一眼相中了刘长瑜。这部作品讲述了革命英雄李玉和及其女儿李铁梅的故事,其中李雪梅是个极具挑战性的角色。没想到,这个角色竟成了她艺术生涯的转折点。舞台上的璀璨人生《红灯记》首演当晚,剧院座无虚席。当刘长瑜以李雪梅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时,全场屏息。她的表演细腻入微,将一个坚强勇敢又不失柔情的革命女性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特别是那段著名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她的演绎震撼了在场每一个观众。演出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从那天起,刘长瑜的名字开始被更多人所熟知。随后的日子里,她多次巡演,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时的刘长瑜,事业正值巅峰,爱情也随之而来。命运给予的打击1965年冬,她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对方是京剧界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演员,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坠入爱河。新婚燕尔,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然而天意弄人,婚后仅仅四个月,丈夫因病突然离世。这个打击对刘长瑜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她一度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甚至无法登台演出。但是,戏剧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我知道,他也不希望看到我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刘长瑜重新回到了舞台。重返舞台后的她,演技更加炉火纯青。仿佛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化作了艺术的养分,让她的表演更具深度。艺术的传承者从那以后,刘长瑜始终保持着单身。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京剧艺术中。除了演出,她还致力于京剧的传承与创新。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培养新一代的京剧演员。"京剧是国粹,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不少年轻演员已经成长为京剧界的中坚力量。他们当中,有的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岁月的馈赠如今的刘长瑜,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保持着对京剧的热爱。每周,她都会抽时间去剧院,为年轻演员答疑解惑。有时也会应邀参加一些文化讲座,向更多人普及京剧艺术。她的住所很简单,除了必需品外,最显眼的就是一面墙的戏服和一柜子的剧本。"这辈子没有什么遗憾,"她常这样说,"能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京剧,我很满足。"回望刘长瑜的一生,她经历过辉煌,也遭遇过打击。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什么是坚守,什么是传承。也许,这就是命运给予她最好的礼物:在失去爱情之后,她找到了一份更深沉的爱,那就是对京剧艺术永恒的守望。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完美,但只要心中有所坚持,就永远不会真正失去。现在,每当戏曲声起,总会有人想起那个曾经以一曲《红灯记》惊艳了时光的女子,想起她用一生诠释的艺术与坚守。这或许就是最好的告慰,也是最美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