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里人挤人,我站着等看《哪吒2》,感觉春节就是这样一种热闹劲,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喜欢上了电影院,也许是因为节日气氛,也许是因为无处可去,也许是因为电影真的好看。
奶茶店一到春节就经历史上最忙碌,小刘简直没睡过好觉,双眼满是血丝,黑眼圈已经不能更黑,按理说过年就该休息,可是影院火了她反而更忙,想想也是奇怪的事情,春节本来是休养生息的时间,怎么变成了最忙的时候了呢,可能这就是现代人过节的方式吧,不是在家里看春晚,而是去电影院凑热闹。
购物广场的电梯挤满了人,空气里飘着各种香水味,还有小孩子吵闹的声音,我挤在人群中,电梯里人多得像是超载的公交车,大家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就像是上世纪供销社发放物资似的,就这样被推着走,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电影,真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好看,能让人这么疯狂。
影院门口的队伍排得像北京的胡同那样长,蜿蜒曲折,看不到头,有带孩子的家长,有年轻情侣,还有几个穿着校服的中学生,这景象跟赶集似的,现在的人看电影都这么疯狂吗,还是只有春节才这样,我一边排队一边想,奇怪的是大家似乎并不烦躁,反而很有耐心,就像等待着一场仪式。
奶茶小刘的双手已经起皱了,泡在奶茶和水里太久,皮肤变得粗糙,但是她眼睛里有光,被问起时依然说春节生意好是好事,虽然累可是来得值得,薪水会比平时高很多,小刘可能是现代年轻人的一个缩影,亦或者说是对于传统节日下新变化的一种接受,过年不一定要躺着,忙起来也是一种过节的方式。
电影院里的爆米花机器一刻不停地工作着,咔嚓咔嚓的声音混合着玉米爆裂的香气,让人忍不住驻足,服务员的手像是装配线上的工人,机械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把爆米花铲进盒子,拿走,铲进盒子,拿走,这样的场景在春节的十五天里几乎没有间断过,电影院的人流量创下新高,连带着零食的销量也破了记录。
排队买票的队伍中有个小男孩穿着哪吒的cos服,头上扎着两个小揪揪,手里拿着一个仿制的乾坤圈,他的妈妈在旁边笑着为他整理衣服,这个场景让人很温暖,孩子被角色吸引到这种程度,说明这部电影确实有吸引人的地方,或者说中国的动画电影终于达到了能够让孩子痴迷的水准,只是如今的哪吒比起我们小时候看的已经帅气多了。
在电影院的贩卖处前,一位穿着呢子大衣的老人正在困惑地看着菜单,眉头紧锁,似乎在为选择什么零食而苦恼,旁边的年轻人耐心地为她介绍,老人家终于选了一桶爆米花和一杯可乐,付钱时动作有些生疏,可能很少用手机支付,这一幕其实透露着时代的变迁,老一辈人正在适应年轻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电影恰好是这座桥梁。
电影票已经买好,检票的工作人员制服平整,脸上带着制式的微笑,尽管眼中透露出疲倦,入场的人像是进入游乐园的孩子,脸上都带着期待,有人在谈论预告片中的内容,有人在猜测剧情走向,还有人在抱怨排队时间太长,这些声音汇聚在一起,就组成了春节档电影的独特氛围。
赵阿姨手里捧着一杯温水,坐姿挺拔,一看就是年轻时候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时光在她脸上刻下痕迹却带不走骨子里的气质,她说上一次进电影院还是三十年前的事情,想想真是恍如隔世,记得那是带着女儿去看《西游记》,电影院里还都是木头椅子,也没有空调,但票价便宜得很,好像一张才几毛钱,大家都穿着差不多款式的衣服,坐在那硬邦邦的椅子上。
那时的电影放映还要穿孔的胶片,有时候会出现断片的情况,放映员需要重新接上才能继续,观众们也很有耐心,不会抱怨,只是安静地等待,而现在的电影院环境好了,座椅舒适,音响效果震撼,影像清晰,还有各种零食饮料,服务人员穿着统一的制服,整个观影体验都变得更加愉快和舒适。
但赵阿姨这次重返电影院,并不是为了怀旧,而是被这部《哪吒之魔童闹海》吸引,尤其是听说里面有段情节非常感人,哪吒妈妈说: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这句话戳中了赵阿姨作为母亲的心,因为无论孩子走到哪里,无论孩子将来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母亲眼里,他们永远是自己的孩子,值得无条件的爱。
坐在电影院的黑暗中,赵阿姨暗暗擦拭眼角的泪水,画面上哪吒的母亲抱着儿子的那一幕,让她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小时候,那时女儿也调皮捣蛋,惹了不少麻烦,但在她眼里,女儿永远是最好的,而现在女儿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这种母女之情依然深厚,只是表达的方式变了。
刘阿姨则是被孙子拉着来看电影的,她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在七十多岁的时候走进电影院,更没想过会看动画片,但是孙子的热情感染了她,加上孙子过几天就要开学了,想满足孙子在假期的愿望,所以才来凑这个热闹,虽然一开始她并不觉得这会有多有趣。
但是电影开始后,刘阿姨被眼前的画面吸引了,电脑特效做出的场景如此壮观,角色的情感表达如此丰富,这与她记忆中的动画片完全不同,记得小时候看的《哪吒闹海》还是手绘的,画面简单,颜色也不多,而现在的动画电影已经进步到了这种程度,几乎可以和真人电影相媲美,让她不禁感叹科技的力量。
电影结束后,刘阿姨和孙子一起讨论剧情,讨论角色,这种代际之间的交流是如此珍贵,电影成为了他们之间的桥梁,让他们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记忆,这可能是电影的魅力之一,它能够跨越年龄的差距,带给不同代人相似的体验和情感共鸣。
午后的阳光透过影院大厅的落地窗照进来,给等待检票的人群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这一刻似乎有某种神圣感,就像是古代人朝拜圣地一样,现代人朝拜着电影院,朝拜着屏幕上的故事和情感,或许这就是现代人的精神寄托之一,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给自己留出两小时,沉浸在别人的故事里。
一位中年父亲牵着儿子的手,排在队伍的最后,他们刚吃完午饭,匆匆赶来看下午的场次,父亲看起来有些疲惫,可能是工作太忙,但是为了陪儿子看这部电影,还是抽出时间来了,这样的场景在春节期间随处可见,家人之间的陪伴,是节日最温馨的部分,而电影院成为了这种陪伴的新场所。
周雨欣,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染着橙色的短发,穿着宽松的卫衣,背着一个印满涂鸦的双肩包,她在电影中最喜欢的一句台我命由我不句话简直就是年轻人的宣言,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年轻人都想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既定的轨道所限制。
周雨欣说自己已经看了两遍《哪吒2》,第一遍是和室友一起,第二遍是和父母一起,两次的感受完全不同,和室友看时,大家都为哪吒的叛逆和勇气欢呼,但和父母一起看时,却更多地理解了李靖和殷夫人的担忧和无奈,这种不同的体验让她意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待同一个问题的角度会发生变化。
电影中哪吒的成长之路充满了坎坷和挣扎,从被视为灾星的魔童,到肩负保护苍生重任的英雄,这个过程既有外部环境的阻碍,也有内心的自我怀疑和挣扎,这与很多年轻人的成长经历相似,都在寻找自我价值和身份认同,都在与既定的规则和束缚作斗争。
周雨欣说,看完电影后,她感到热血沸腾,又充满了斗志,仿佛面对学业和生活的压力时有了更多的勇气,这可能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提供了娱乐,还能给人力量和勇气,让人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这或许也是这部电影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二十八岁的刘思萌则有着不同的观影体验,她是一位职场女性,已经工作了六年,每天面对各种工作压力和生活挑战,她最喜欢的角色是东海龙王敖光,那个威严中带着慈爱,魁梧身材却有着细腻情感的父亲形象,让她眼前一亮。
敖光对敖丙的那种无条件的爱和保护,让刘思萌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尽管父亲表面上严厉,但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女儿的爱和关心,只是东方男性传统的含蓄,让他们不善于表达这种爱,而电影中敖光的形象,某种程度上填补了现实中父爱表达的空缺。
刘思萌还注意到了电影中对父亲角色的刻画与传统不同,不再是简单的严厉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温度的立体形象,这种改变反映了社会对父亲角色认知的变化,也可能影响了年轻一代对父亲角色的期待和理解。
在回家的地铁上,刘思萌想到了电影中的一个细节,敖光为了保护儿子敖丙,不惜与自己的兄弟敖闰对抗,这种为了孩子可以放弃一切的父爱,让她感动不已,也让她重新审视了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决定回家后要给父亲一个拥抱,表达自己的爱和感谢。
刘思萌和父亲平时交流不多,父亲总是忙于工作,她忙于自己的生活,两人之间的对话通常只是简单的问候和关心,但是通过这部电影,她仿佛看到了父亲内心深处的柔软和爱,这种认识让她对父亲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也决心要改善与父亲的关系。
不同于年轻人对哪吒的喜爱,四十五岁的赵颜却对申公豹情有独钟,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和现实感,正是对中年人生活的映照,赵颜说,申公豹的每句台词都很有深度,那种努力却难逃出身限制,活得通透又悲凉的状态,让他感同身受。
赵颜是一家中型企业的中层管理者,每天面对上级的压力和下属的期望,处于夹心层的他,常常需要做出各种妥协和平衡,这种状态与申公豹何其相似,申公豹在仙魔之间摇摆,既不被天庭接纳,又不愿堕入魔道,那种尴尬的处境,正是许多中年人的真实写照。
申公豹的复杂性在于,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反派,而是被命运和环境所迫的悲剧角色,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是在现实的打击下,理想一次次破灭,不得不妥协于现实,这种妥协并非出于懦弱,而是出于无奈,这种无奈,赵颜在职场和生活中都曾经历过。
赵颜回忆自己年轻时也曾满怀激情和理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责任的加重,不得不做出各种妥协和让步,有时候看着年轻人的冲劲和理想主义,既羡慕又担忧,羡慕他们的无所畏惧,担忧他们将来也会面临同样的现实打击,这种复杂的心情,在申公豹身上也能看到。
电影中有一幕,申公豹对你以为世界是公平的吗?有些人生来就是仙,而有些人,注定是魔。出了现实的残酷和不公,在现实社会中,出身、背景、资源的差异,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起点和可能性,这种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在这种不公平中求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但电影中哪吒的反抗精神,又给了赵颜一些启示,哪吒不认命,不屈服,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改变了命运,这种精神多少给了赵颜一些勇气,让他思考是否可以在中年之后,重新找回一些理想和激情,不再完全被现实所束缚,而是寻找一种平衡点,既能应对现实的挑战,又不失初心的动力。
赵颜在电影院外的长椅上坐了很久,心中思绪万千,他想到了自己的工作,想到了家庭,想到了孩子,想到了年轻时的理想,这部表面上是给孩子看的动画片,实际上却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这大概就是好电影的魅力所在,它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无论年龄大小。
赵颜决定,回家后要和妻子谈谈,也许是时候做出一些改变了,不管是工作方面还是生活方式,都需要一些新的尝试和突破,不再像申公豹那样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像哪吒一样,勇敢地对抗命运,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这可能会面临风险和挑战,但比起一直活在妥协和遗憾中,这种尝试至少给了他希望。
赵颜离开电影院时,太阳已经西沉,天空被染成了橘红色,影院门口依然人流不断,看着那些兴高采烈的观众,他心中泛起一丝暖意,或许这部电影,给不同的人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和启示,而这些感受和启示,又将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他们的生活和选择,这就是文化和艺术的力量,它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站在电影院门口,看着进进出出的人群,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电影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色,找到自己的投影,这种多层次的角色设计,让这部电影拥有了广泛的受众和共鸣,不再只是单纯的儿童动画,而是一部能够打动不同年龄段观众的作品。
六岁的全全是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穿着印有哪吒图案的T恤,蹦蹦跳跳地走出影院,嘴里念敖丙最帅,像海里的王子。旁边笑着摸摸他的头,小男孩继想变成敖丙那样,长得好看,法力还高强纯的崇拜和憧憬,正是儿童观众的典型反应。
对于全全这样的低龄观众来说,电影的吸引力可能更多来自于视觉上的刺激和角色的外表,敖丙银发蓝衣、冷静优雅的形象,配合上强大的法力和能力,自然成为了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而敖丙与哪吒之间纯粹的友情,也符合孩子们对友谊的期待和想象。
十三岁的杨多多则有着不同的偏好,他最喜欢的角色是太乙真人,那个骑着猪说四川话,总是笑嘻嘻,不管发生多大的事情,都不耽误吃饭的道士,杨多多说,太乙真人的心态超好,这种轻松乐观的态度,正是他所向往的,在面对学业压力和成长烦恼时,他希望自己也能像太乙真人那样,保持一颗平常心。
太乙真人的角色设计融入了智慧与豁达,这与青少年追求轻松、乐观的心态不谋而合,在青春期面临各种挑战和困惑的孩子们,可能正需要这样一种态度,不纠结于过去,不焦虑于未来,而是专注于当下,这种处世哲学,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现代人所需要的生活智慧。
角色的多元化设计,不仅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也反映了社会的多元价值观,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成长,这种多元性让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需求,选择共情的对象,而不是被动接受单一的价值观和人物形象。
电影下映时间过去了一个多月,《哪吒2》的热度却依然不减,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角色的表情包和二次创作,影院依然有零星的场次,这种现象在当下的快节奏社会中实属难得,一部电影能够持续引发讨论和关注,说明它确实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某些情感和需求。
总的来说,春节期间的电影院确实热闹非凡,《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电影能引爆全民观影热潮,不仅仅是因为它精美的制作和精彩的故事,更因为它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情感和精神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种普遍的共情和认同,是它成功的关键之一。
最后,电影已经成为了春节文化的一部分,继走亲访友、拜年之后,看一场电影成了第三项变化既是文化消费升级的表现,也反映了人们情感和精神需求的多元化,而随着国产电影制作水平的提高,这种文化消费的升级必将加速,也会带来更多新的体验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