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时期的奉系有多猛?
从东北向南一路打到了上海,几乎全控中国东境,甚至还得到了董卓般的待遇迎来了多路军阀联合讨伐。
最终随着日本人炸弹一同湮灭的,除了张作霖以及整个奉系的未来,还有北洋政府的末日。
今天的民国军阀史,奉系最终篇,看他起朱楼,看他楼塌了。
前两期咱们围绕着张作霖的人生轨迹,把清末的东北局势,和张作霖本人以及奉系的发家史都聊了一遍。
袁世凯死后可谓洪水滔天,数年间北洋系为主的几个分支相互攻伐,这一时期的中国军阀把丘吉尔那句“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体现的淋漓尽致。
权术、阴谋、背叛、倒戈…你方唱罢我登场。
奉系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走向巅峰,又迅速湮灭的。
1916年6月6日,皇帝梦刚刚破碎的袁世凯离世,次日副总统黎元洪接替了总统之位,履行他没完成的任期。黎元洪本是水军出身,没有任何派系。甲午战败后投奔湖广总督张之洞,开始参与张之洞练的第二支新军。武昌起义爆发时,他以新军协统的身份驻扎在武昌,因为没来得及逃跑,被起义成功后的革命军拉出来当了湖北都督。又因为武昌起义的重要性,所以当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黎元洪又莫名其妙的成了副总统,袁世凯上台后他也继续当着副总统。
所以,当时的北洋政府是这么一个不属于北洋系,又没有任何根基的人坐在总统之位上。
而当时担任副总统和国务总理的,则是北洋系元老,直系的冯国璋,以及皖系的段祺瑞。
又因为孙中山当年为遏制袁世凯所制定的《临时约法》遏制了总统的权利,进而导致国务总理能够在权利上和总统抗衡,所以黎元洪和段祺瑞的矛盾不可避免的爆发了,这就是“府院之争”。
府院之争的详细内容咱以后讲皖系的时候再详细说。
简单概述一下就是段祺瑞和黎元洪在是否参与一战之事上争执不下。后来段祺瑞和日本人秘密商定的出卖山东权益的事曝光,被迫下野。破罐子破摔的段祺瑞索性指使安徽等省宣布独立。黎元洪为了平息事态,请出了当时驻军在江淮地区的另一个北洋大佬张勋前来调解。但黎元洪想让张勋来调节事态,皖系、直系、奉系也想借张勋之手赶走黎元洪,张勋自己也有着另外的想法,进京后和他康有为一起拥立溥仪重新称帝,史称“张勋复辟”。
段祺瑞见状索性也带兵进京,张勋复辟失败。
而黎元洪在这种局面下也不继续能当总统了,副总统冯国璋上位,段祺瑞恢复了国务总理之职。段祺瑞也终于通过了对德宣战的提案,中国加入一战。
段祺瑞上台后还废除了《临时约法》和并取消了国会,孙中山大为恼火,联合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发动了第一次护法运动。
面对这次事态冯国璋主张和平解决,段祺瑞则要坚决“讨伐”,直皖矛盾加剧,直系的部队甚至回阵前倒戈拒绝与护法军作战。
虽然此事直系的冯国璋是总统,但以国务总理段祺瑞为首的皖系确是实力最大的。
按照枪打出头鸟的原则,一切混乱的源头,从皖系这只出头鸟开始。
1919年年末冯国璋去世,曹锟、吴佩孚接过了直系的大旗。次年曹坤便召集八省军阀成立反皖同盟,直皖战争爆发。而这八省中,有三省都是张作霖的势力。
最终皖系大败,直、奉两军携手进入北京。彼时的张作霖通过各种手段刚刚把东三省全部纳入到自己的势力之下,又借着这场本和自己无关的战争,顺利走出东北,第一次将触角伸向山海关外。真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
但一山不能容二虎,赶走了黎元洪和段祺瑞的直系怎么可能愿意和奉系共天下呢。
此后双方在各地争着地盘,矛盾不断升级。最终于1922年,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
奉系方面。张作霖亲率4个师9个旅约12万人挺进山海关。直系方面,吴佩孚挂帅,携7个师5个旅约10万人迎战。
但这场战争没打几天,奉系这时候实力还没那么强,又遇到己方部队临阵倒戈以及冯玉祥的突然入场,最终吴佩孚技高一筹,奉军大败。
不过直系也没能顺势突破山海关防线,进而扩大战果,最终双方在外国的调停下停战。
经此一役,直系全夺北洋政府控制权,成了新的出头鸟。
而实力没有大损的奉系也借机宣布东北自治。
蛰伏两年后,张作霖觉得时机已到,想要再次出山与天下英雄掰掰手腕。
那张作霖的底气在哪呢?
这就要数一数奉系的家底了。
人口方面,虽然比不了关外那些人口大省,但因为闯关东的大潮,仅1912年至1928年间,东北人口净增了1065.8万,平均每年66.6万,且绝大多数为青壮年男性。
粮食方面,1914至1930年间,东北耕地面积净增超过了1亿(104667590)亩,粮食产量超过了1千万吨(10862695)。平均每增加一个人口,东北就会多出9.8亩耕地,和1182斤粮食。
经济方面,张氏父子主政的东北大力发展工商业,依托机械设备进行生产的农场与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豆及油产品的出口让东北成为当时国内少有的贸易顺差的地区。
基础建设方面,1921至1931年间,东北地区的自建铁路里程达到1521.7公里,且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都来自国内。官方还投资开办了电灯厂和电报房,推动东北电气化进程。
教育方面,至1929 年,东北地区共有小学13175所,中学170所,师范、职业类学校206所,高校12所,是辛亥革命初的2-5倍。此外每年还有大批公费留学
生被派往欧美和日本。
军事方面,巅峰时期奉系陆军共有20个师10个旅近40万人。海军拥有大小船只二十余艘,排水量占当时全国所有水军的七成。空军拥有各类飞机300余架,还有自己的航空学校,培育了大批飞行员和机械师,优秀学生还会送出国进修。陆军和海军也都有自己的独立军校。此外东北的各兵工厂每月就能为奉军提供4000支步枪、40挺轻机枪、100挺重机枪、10余门各类火炮,以及1500万发子弹、近2万发炮弹和170吨各类火药、炸药。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也出自奉系时期的东北兵工厂。
这一切,都是都是奉系敢于天下的本钱。
1924年,直系、皖系在江浙一带开战,看准时机的张作霖再次提兵15万出关,与孙中山和皖系联手共同倒直。
而冯玉祥不出意外的倒戈了,率军攻入北京,软禁了曹坤,同时还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吴佩孚也在北线大败,奉系顺势控制了北京。
虽然最后拉出段祺瑞来当临时总统,但北洋政府的实际控制权已经握在了张作霖的手中。
随后奉军趁势南下,张作霖与皖系的卢永祥合作,兵锋直抵上海。
奉系的势力达到了巅峰。
但这也就意味着,这回该轮到奉系做出头鸟了。
1925年,直系军阀孙传芳联合浙、闽、苏、皖、赣五省势力共同讨奉,第三次直奉战争(浙奉战争)爆发。
11月,奉系将领郭松龄突然倒戈,率军攻克山海关兵锋直抵沈阳。
12月,冯玉祥不出意外的又倒戈了,直隶很快失守,奉系将领李景林率残部跑到了山东,和同时奉系的张宗昌组成了直鲁联军共同对抗冯玉祥。
张作霖无奈只得暂时撤回东北。
此时的出头鸟又变成了冯玉祥。
1926年年初,因为彼时英日交好,他们便有意撮合自己分别支持的吴佩孚和张作霖合作。
就这样,一年多钱还在血战的吴、张二人修好,联合山东的张宗昌、山西的阎锡山组成联军,共同讨伐冯玉祥。四面受敌的冯玉祥很快不敌,投了老蒋。
奉系也再次控制了北京。
讽刺的是,这时候的国党势力被认为是“赤色”。
由各国列强支持的奉系和直系则是坚定的讨赤阵营。
李大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捕杀害的。
此时的奉系控制着东北和华北,直系吴佩孚控制着两湖、河南等地,直系孙传芳控制着苏、浙、沪、赣等地。
而广州这边,除了两党合作外,刚刚战败的冯玉祥,以及湖南的唐生智和山西的阎锡山也都投了蒋。
1926年7月,蒋自任总司令,北伐战争开始。
很快,直系的吴佩孚和孙传芳先后被击溃,直系至此灭亡。
张作霖也率军南下,奉军再次兵抵上海,不过很快又被革命军夺回。
谁承想在这个节骨眼上老蒋也玩背刺,1927年发动了四一二政变。
这让张作霖也很尴尬,我讨赤你也讨赤,咱俩打个啥?
不过打还是要打的,直系战败后,云南、四川等地的军阀也纷纷宣布易帜归蒋。
1928年4月,北伐军已经达到了山东。谁承想这时候日本人下场了。
他们借着保护侨民为由出兵山东,在1928年5月3日制造了济南惨案,6123人罹难,另有1701人伤残。其中17名中国外交官被杀。
面对这种局面,老将决定撤出济南,但还是要继续北伐。
好一招攘外必先安内。
5月底北伐军兵抵京津,张作霖撤出北京退回东北。
随着张作霖的离去,北洋政府时代终结。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坐的火车行驶至沈阳西北皇姑屯车站附近时发生了爆炸。
张作霖身受重伤,随后不治身亡。
张作霖之死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日本人干的。
可能有人会纳闷,张作霖不是和日本人关系很好吗,怎么突然要杀他呢。
看过前两期的朋友应该就有答案了,张作霖不会真的和日本好,就像他被清廷封赏但不会为其殉葬,他投靠袁世凯也不会为袁世凯效忠,他和日本交好也只是相互利用。
这边拿着日本人给的援助,那边又去结交英美,这已经让日本人很恼火了。
更何况张作霖在东北,还一直扶持本土制造业以及金融业,抵抗日本从经济角度对东北的蚕食。
更何况济南惨案后,张作霖便抛出了停战意向,想要和北伐军共同商讨对日问题。尽管这时候奉系已成败局,张作霖此举肯定有其他想法在。但面对外敌,旗帜鲜明的站出来,日本人也是不能忍的。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奉系被编为东北边防军,名义上归附国府。
1930年,老蒋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军阀开战,中原大战爆发。
这一次张学良站在了老蒋一边。
此战后,老蒋的势力进一步扩大。
但东北军因为兵出山海关参与中原大战,导致东北兵力空虚,也是次年日本敢于发动九一八的原因之一。
九一八相关的事以前出过很多视频,就不详细说了。
九一八之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逼迫老蒋同意抗日。
之后老蒋软禁了张学良,留驻在西安的二十万东北军发生内乱,最终也只得接受改编,另有一些投奔到了我党麾下。
被改编后的东北军在抗日战场上辗转全国,陆续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等重要战役。
留在东北和华北的东北军残部也坚持在敌后抗战多年,直至最终的胜利。
张氏父子毁誉参半的人生,也成了那个时代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