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8年的时候,时任“总参谋长”的粟裕由于在工作当中有点自满心理,加上本身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就遭到了中央的错误批判。
虽然当时有叶帅等人为其说话,但最终粟裕还是被调离了总参谋长的位子,转而任命为了军事科学院的副院长。
这一事件对粟裕的职业生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因其“战神”的名号存在,粟裕在之后的工作中仍然展现出领导才能。
作为解放军的杰出将领之一,粟裕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决策,所以尽管他已经调离前线部队,然而一旦国家面临危机,他仍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
就如在中苏交恶的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发现不见粟裕的身影,就让时任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去请他开会。
并且作出明确指示:下次军委会议,一定要请粟裕来参加!
彼时的国家到底发生了什么!粟裕有什么本事让主席如此重视?
“战神”粟裕
说到我军的一名大将粟裕,大家想到的第一个形容他的词语估计就是“战神”的称号。
回望粟裕的成长经历,其实和很多人相差不大,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就让粟裕一直想为改变旧中国而努力。
在年轻时积极追求知识,先后就读于一些军事学校,这就为粟裕今后积极参与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粟裕接触到了共产主义的理念,并深深地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就是这样的救国理念与粟裕的人生追求不谋而合。
所以在1927年的时候,粟裕加入我党,跟随着大部队先后进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为我党的红色事业闪耀出自己的光芒。
在一次次的与敌军战斗当中,粟裕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还有英勇的战斗精神,带领着战士们浴血奋战,取得一次次的胜利。
有着赫赫战功的粟裕很快就得到了认可,并在短短时间内晋升为了军团的参谋长,这对粟裕的军事生涯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鼓励。
当然粟裕也不负众望,在抗日战争当中发挥出自身独特的领导才能,经常在各大战役中带领战士们取得胜利,为抗战胜利做出过不小的贡献。
比如说在1939年,日军对我国的侵略进一步增强,粟裕就带领手下部队参与多场战斗,包括著名的水阳镇伏击战和官陡门奇袭等。
在这些战斗中,粟裕的部队成功地歼灭了大量的伪军,甚至炸毁了一列火车,对于抗日战争的进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之后日军又在抗战后期发动了皖南事变,彼时中央派出粟裕带领部队进行积极反击。不仅成功击退了肆意侵略的日军,还保障了我们根据地的稳定。
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我党与蒋介石的部队展开了长达三年的解放战争,其中比较著名的淮海战役便是粟裕领导的。
粟裕带领着华野战士们英勇奋斗,就是这场淮海战役的胜利直接决定了我党的未来命运,让蒋介石的部队直接溃败,从而败退到了台湾。
当即毛主席就称赞粟裕:没有粟裕就没有淮海胜利,粟裕真的是第一功臣!
如此丰功伟绩的粟裕,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被中央授予了大将的军衔,这也是对他军事能力的肯定,可见粟裕在党内的地位不可替代。
中苏交恶
彼时新中国成立刚刚成立,作为“老大哥”的苏联也积极对我们进行帮衬,尤其是在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我们接受苏联的援助最为明显。
然而世事难料,就在苏联新一任的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执政之后,两国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因其不满赫鲁晓夫对我们一直进行控制,于是毛主席便转变了战略选择,就是这样便得到苏方的刻意回避,甚至之后发展为两国矛盾。
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苏边境的苏联战士刻意引起事端,但赫鲁晓夫一直是坐视不管的态度,于是两国经常会发生边境冲突。
因其赫鲁晓夫对中国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上的改变,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彼时我国的发展,让我们一直处于提心吊胆的状态。
因为对于边境冲突的处理我国一直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尤其是面对着“超级大国”苏联来说,我国的军事实力可谓是“一只菜鸡”。
为了不与苏联军队产生正面冲突,我们起初是采取退守的状态,对于两国脆弱的关系也是小心维护。
但是这种谨慎的态度竟然被苏联军队认为是胆小的表现,于是在一次次的隐忍之中,苏联也越发猖狂,甚至后来直接侵入到我国的珍宝岛等地。
面临着如此行为,我国领导人认为不能隐忍下去了,同时加上对可能会爆发核大战的局势感到担忧,于是为了应对军事冲突,毛主席决定找出一位合适人选来出征边境。
而这位将领既要具备丰富的作战经验,又要敢于与苏联进行对抗,毛主席思来想去彼时或许也只有一个人能够胜任,那就是粟裕大将!
其实大家对年纪不算年轻的粟裕表示怀疑,但是在粟裕回答了主席的一席话之后,便展现出了自己仍有顽强斗志的精神。
一句“老虎虽老,獠牙还在!”让粟裕再一次挂帅出征,去到中苏边境地区进行指挥作战。带着伤病身体的粟裕只管找出最佳的作战方案,一心为国家安全而奋斗。
虽说之后中苏之间并没有真正展开战斗,但是这次中央派粟裕出征而粟裕并无一点推托之词,相反他能够义无反顾地遵从安排,体现出粟裕对国家的奉献精神。
晚年坎坷
就是这样一位受到主席器重的大将,甚至在主席心目中,粟裕能够被称得上是“最会打仗的将军之一”,在1958年的时候受到了军事生涯上的大坎坷。
当时中央流行的是反对“军事教条主义”的斗争,于是就在一次军委会议上,包括粟裕在内的许多老一辈将领都受到了批判。
于是在有人提出对粟裕的不满意见之后,党内人员就进一步对其政治方面的能力提出了质疑,并且在大会上贴出一张又一张批评他的大字报。
面临着如此压力,粟裕为了维护党内整体的稳定态势,便打算辞去总参谋长的职位,想要去基层进行实践学习。
然而某些人仍不善罢甘休,甚至将“极端个人主义”的名号按到了粟裕头上,无奈之下,在妻子楚青的帮助之下,只好将所谓的“罪名”揽了下来。
粟裕因为在工作当中不能做到及时地处理人际矛盾而遭到指责,就这样,他遭遇了军事生涯当中的“滑铁卢”,受到本该不属于他的不公正对待。
后来毛主席在中南海的一次会议当中,发现粟裕已经不再参加了,于是主席就向时任总参谋长的罗瑞卿作出指示:
“在下次军委会议的时候一定要把粟裕请过来,就告诉他是我讲的。”
在几个月之后,粟裕便应邀参加了中央政治局的扩大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粟裕又作为中央的老一辈领导人同大家一起讨论国家的重要决策。
结语:
尽管粟裕在一段时间内离开了军队的一线岗位,但他仍然积极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一直保持着对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关注,并为其出谋划策。
在离开总参谋长职务后,粟裕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这使他有机会继续参与军事理论和研究的工作。
他在这个职位上继续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中国的军队现代化和军事战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粟裕的不计个人安危和为国家国防事业出谋划策的精神,展示了他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领导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他的贡献对于中国的国防事业和军队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